天天看點

貴州七星關老黨員胡加珠64年修渠護渠風雨無阻初心不改

作者:金台資訊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創稿

一把鋤頭,一彎鐮刀,一雙橡膠鞋,來回巡渠3個小時,79歲的老黨員胡加珠在絕壁天渠上留下了一代人奮鬥的足迹和歲月的堅守。

“生機公社山連山,遠望河水喊口幹;缸中沒有三碗水,既缺吃來又少穿。”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七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人民哼唱的歌謠。

千百年來,生機鎮人民被高山、峽谷圍困,眼望山下赤水河涓涓流淌而無水吃,缺水不僅導緻群衆生活困苦,也阻隔了人民走向廣闊天地的腳步。

為開渠引水,1958年,生機鎮人民用“懸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錘打”“自制土炸藥炸山”等最原始的方法,在高山峽谷間先後修建了總長130多公裡的十條引水大溝,硬生生蹚開了發展之路。

那時的修渠人,年齡最大的53歲,最小的便是年僅15歲的胡加珠。

胡加珠是生機鎮鎮江村人,1958年至1966年參與鎮江大溝修建,是修渠隊中的會計,也參與了修建、後勤物資籌備等工作。1984年,胡加珠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擔任生機鎮鎮江村村長,生機鄉鄉長,七星關區亮岩鎮鎮長、書記等職務,2004年退休。

“我們組建了40多人的‘黃繼光連’和12人的‘劉胡蘭排’青年突擊隊,期間5位隊員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和生命。”刻骨銘心的歲月,胡加珠說得雲淡風輕。

為了劈山開渠,修渠隊手持鋼釺錾子,挂在一面面幾百米高的絕壁上,一錘一釘敲石碎岩;沒有防護工具,裸露十個指頭,滿是水泡也要繼續作業;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擠在洞裡,以天為蓋地為床,伴着呼嘯的山風入眠;沒有火藥,用老房子的土牆熬哨、上山砍柴燒炭,自制黑火藥,炸山開路……

1966年,鎮江大渠修建完成,但因修渠使用的是石灰和黃泥,蓄水能力差,水流沿着石縫滲進山裡,流進耕地已所剩無幾,無法完成灌溉的使命。1984年,胡加珠擔任鎮江村村長,向縣水電局申請了170噸水泥,加強修繕了鎮江大渠,至此潺潺的流水順渠而下,4000畝旱地變成了良田。

渠水潺潺,潤物無聲。鎮江大渠修建完成,與生機鎮高流、長岩、鎮江、黃洞、落澗岩等大渠串珠成鍊,灌溉了生機鎮1.37萬餘畝農田,潤澤當地1.81萬餘人。

依靠便捷的水利,鎮江人民大力發展農業,種下了稻谷、桃子、李子、柑子,村民餐桌上的主食從“包谷飯”變成了夢寐以求的“白米飯”,鎮江村也逐漸從年年都吃“救濟糧”的窮山村變為一躍成了遠近聞名的“糧倉”,村民徹底告别了缺水缺糧的苦日子,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如今的赤水河畔,山清水秀,瓜果飄香,綠油油的辣椒苗,金燦燦的瓜果,一字排開的農家新房,一棟棟高标準建設的蔬菜大棚,展示着鎮江村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鄉村振興的熱潮在田間地頭湧動。

絕壁通渠帶來灌溉條件巨大改善,讓鎮江村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的路不再遙遠。去年胡加珠編了這段順口溜,在院壩裡和村民唱了起來:“如果你二三月間來鎮江,漫山遍野果花香;四月間來鎮江,農民打田插秧忙;八九月間來鎮江,家家稻谷堆滿倉;十冬臘月來鎮江,滿山遍野柑橘黃。”

“過去修渠不易,條件也艱苦,但守好、用好這條渠就能造福子孫。”胡加珠說,絕壁天渠是生機鎮人民的“生命之渠”,保護好這條天渠,每個人都責無旁貸。雖然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也沒有年輕時友善了,但隻要大家需要,他就要發揮好自己老黨員作用,守護好這條大渠。

如今,胡加珠每月都會扛着鋤頭和鐮刀,到渠上清淤掃障,檢視溝邊是否有裂隙,維護大渠暢通。下雨天,和大家一起搬石頭,将水引入河裡,避免大雨沖垮天渠。

一個來回3小時,從總角年華到年近耄耋之年,風雨無阻,初心不改。

年輕時,他用戰天鬥地的精神修建天渠,退休18年,依然發揮餘熱,為群衆巡渠。身為黨員的胡加珠用自己的人生續寫着英雄生機的精神。2021年6月,他榮獲“貴州省優秀共産黨員”稱号。

“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我和他們一樣用傳統手段守渠護渠,讓天渠更好地哺育一方百姓。”受胡加珠影響,如今村民曹官樓接過了接力棒,也成為了一名巡渠人,他說:“劈山開渠是幾代人的夢想,而守護天渠,将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接力。”(李金苗、文傑)

貴州七星關老黨員胡加珠64年修渠護渠風雨無阻初心不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