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作者:桃染墨痕

自古以來不管是奮戰沙場的英雄還是叱咤商業的精英好像大多都是七尺男兒,鮮少有女英雄或者是女企業家。

但有這麼一個人她颠覆傳統的觀念,跻身全球富豪榜。從一窮二白的小女孩成長為年收入70億的精英企業家!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她一身整齊的西裝,留着一頭幹練的短發。任誰也看不出這個女人當年是連學都上不起的窮丫頭!她沒有背景,沒有學曆,是如何做到年入70億的?

一無所有

1957年的一天,廣東韶關一個普通的家庭迎來新的小生命。父親希望她像小草一樣頑強又生機勃勃,就為她取名張茵。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萬事萬物都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态。人們的收入也微薄。而張茵一家的所有收入隻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全家人隻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肉。

然而,厄運總是喜歡降臨到窮人身上。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張茵15歲那年,她的父親身患惡疾離開人世。

作為家裡的長女張茵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她離開學校,四處尋找工作的機會。

但她年紀太小,根本沒有适合她的崗位。張茵并沒有是以放棄,她每天都會到一些門店或者是小公司裡去幫老員工們打雜,順便學點東西。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張茵也靠着這幾年的摸爬打滾成為職場兢兢業業的會計。她還憑借着出色的表現得到深圳一家公司的會計職位。

在那個年代會計可是一份好工作——工作輕松不說,薪資待遇也非常不錯。誰家要是出了一個會計,能被街坊鄰居吹上好幾年。對沒有讀過幾年書的張茵來說,這絕對是最好的工作。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誰知,入職三個月後,張茵毅然決然地辭去這份工作。

原來,剛入職沒多久時,公司就派張茵到香港出差——出差期間她發現香港大街上的垃圾桶裡堆滿廢棄的紙張。

那一堆堆紙張在她腦海裡揮之不去。

要知道,在内地紙張供應非常緊張。

她思前想後,決定到香港做資源回收利用。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一聽到自己的女兒要去做收廢品的,母親非常不了解,張茵卻說:“我不想一輩子都過一樣的生活。更不想一輩子都走不出廣東這片地”!母親聽到這句話,沒有再多說什麼。

就這樣,27歲的張茵帶着四處借來的錢隻身一人來到香港。

想在香港立住腳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張茵初來乍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這裡不僅物價比大陸高,還有不少黑幫混迹社會。

張茵租下一個隻有幾平米的房間落腳。

緊接着就開始她資源回收利用的生意。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創業初期,她的工具隻有一輛破舊的小三輪車,她每天騎着這輛三輪車走大街竄小巷。中午飯就是饅頭配鹹菜!

每天晚上回到家,張茵還要将收回來的廢紙打包裝箱,每隔一個星期就會将這些廢紙賣到内地。

雖然,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裡面的水卻非常深。

張茵收回來的廢紙裡總是會有很多濕紙和發黴的紙。甚至還會有一些垃圾夾在中間。

收回來的有四分之三能利用就已經很不錯了。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為提高回收紙張的品質,張茵隻能一一檢查,她甚至會花一整天的時間檢查一車紙。辦法雖笨,但紙張品質的确上升不少。

但好景不長,這一舉動引來香港黑社會“三合會”的注意。

當時“三合會”仗着黑幫的勢力壟斷香港廢紙回收生意,但他們賣給廢紙收購商們的紙漿都會在裡面注水,合格率隻有百分之10這麼低。回收商們敢怒不敢言。

張茵可不管這一套,她說什麼也不願意回收三合會的紙漿。興許是第一次遇見這麼強硬的女人,三合會打算給張茵吃點苦頭。

他們派人在張茵的鋪面鬧事,把玻璃砸得粉碎,還把張茵收回來的廢紙通通澆上水。不僅如此,還打電話恐吓張茵說要把她的鋪面燒掉!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但不管三合會如何折騰,張茵完全沒有退縮。她依舊每天做着自己該做的事,不合格的廢紙絕不回收。

見張茵如此強悍,再加上三合會動靜過大引來警察的關注。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張茵的這一舉動很快就傳遍内陸和香港,也為她吸引到一大批合作夥伴!當時中國的森林面積并不大,人工培育技術也非常落後,根本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造紙。

為滿足市場上紙張的需求隻能回收大量的廢紙來進行二次生産。這也使得廢紙回收成為一個時代的緻富機會。而張茵恰好緊緊地握住這根能讓她成功的稻草!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白手起家

不管四季如何輪換,張茵總是風雨無阻地來回于香港和大陸之間。雖然廢紙回收的單價并不高,但需求量非常巨大。在無數趟往返之後,張茵存下一筆數額不小的積蓄。

此時,張茵已經擁有多家穩定合作的造紙廠,最初回收廢紙的小三輪車也換成一輛小貨車。她還租下好幾個倉庫,員工也已經有二十餘人!

然而,她并不滿足目前的成就。她想:“自己已經有能力供給幾個造紙廠廢紙,如果自己建工廠豈不是就不缺材料來源”。

于是1988年時,張茵在東莞建立第一家屬于自己的造紙廠“東莞中南紙業”!

但不管是資金還是技術對于初入造紙行業的張茵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難題——建廠初期由于資金問題,她隻能将廠建在非常偏遠的郊區,每天開車來回都要兩三個小時。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廠裡的裝置也隻能選市場上最便宜款式最老的的。工廠有了,技術卻沒有。張茵之前雖然去過不少造紙廠,但對于造紙技術沒有過深入的學習。

為能完整地造出紙張,張茵隻能多次找到以前合作的老朋友。又是送禮又是鞠躬,才讓自己的工廠正常運作起來。

不得不說,張茵的眼光的确很長遠——造紙廠一投入使用就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張茵自己回收,自己制造,完全形成自己完整的商業鍊!

但那麼大一個造紙廠,不管是排出的廢氣還是污水,對環境都有着非常大的影響。盡管工廠離市中心非常遠,卻也仍然有不少人發出抱怨的聲音!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但隻要有錢賺,有幾個人會看到被廢水包圍的河流,被霧霾籠罩的天空?或許少之又少。

張茵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賺錢和發展上。在創業期間她還結識同為企業家的劉名中。造紙廠成立後兩人也順利步入婚姻的殿堂。

有一次他們一起去美國旅遊時,發現美國人口稀少但樹木覆寫面積非常大。除此之外,美國的回收體系又非常科學!

發現這一點的張茵故技重施——她和丈夫在美國成立“中南控股公司”專門用來回收美國的廢紙資源。在将這些廢紙打包運輸到她在中國的造紙廠。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當時,國内資源回收利用非常局限,還沒有展開對外的合作。又恰逢美國經濟持續複蘇,發展勢頭良好。張茵的這波操作,讓她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第一隻螃蟹不是那麼容易吃的,在一個陌生的市場裡,中南控股公司一成立就面臨沒有資源的窘境。為節省開支,夫妻二人隻能租一間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白天用來辦公,晚上用來睡覺!

兩個人一家一家的跑工廠,尋找合作的機會。一天下來,嗓子眼都已經幹得冒煙。在他們這樣的堅持和付出下,中南控股公司越做越大。

幾年時間過去,張茵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不僅為母親在香港買了房子,還專門為她開了一家中型超市。讓老人家覺得有事可做。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在母親看來,張茵這樣的成就早已經讓别人望塵莫及。但張茵自己不這麼認為,她想賺更多的錢。

她認為現在的工廠生産的紙品質都很一般,要是專門生産一種高品質的紙一定能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不止這樣,她更想将自己制造的紙賣出國門。

她說:“我可以回收美國的廢紙,同樣也可以把自己制造的紙賣給美國,賺美國人的錢”!

想到就做到,1996年時張茵投資1.1億元在東莞成立玖龍紙業——專門生産高品質的牛卡紙!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此後,張茵所有的廢紙資源都優先供給玖龍紙業,這使得玖龍紙業能持續生産出高品質的卡紙。據統計玖龍紙業一年就能産出二十萬噸高檔牛卡紙,是其它造紙廠四年的生産量。

不僅如此玖龍紙業平均每年在國内能賺70億,一躍成為中國第一造紙公司。張茵也成為内地有名的廢紙回收大王。

移居美國

張茵十年間成立七家廢紙回收廠和運輸企業。誰都想不到當年連書都讀不起的小女孩竟變成知名的企業家!可是,這一切成就的背後卻是苦不堪言的環境污染。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紙張在處理的過程中會散發出刺激性很強的異味,産生的大量廢氣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

排出的廢水也任由其流到河裡。人們呼吸着刺鼻的空氣,飲用着被污染的水源。

抱怨聲越來越大!

本以為張茵已經賺到那麼多錢,一定會重視起環境保護想辦法改善工廠的廢氣廢水處理方式。然而這時候,張茵卻将所有工廠陸陸續續的搬到美國。

憑着這些年來累積的經驗,張茵很快就在美國打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在美國站穩腳跟後,她還把國籍也遷到美國。

對此,很多人挑出來批評張茵,說她靠着污染中國的環境撈到無數資金後就抛棄中國。

更有人說她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破壞環境後就一走了之,對不起生她養她的祖國!

“廢紙回收大王”張茵:一年賺中國70億,污染環境後移民美國

那時候,張茵的工廠并沒有安裝先進的環保處理技術,而大陸已經開始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對企業的控制異常嚴格。

這兩種情況加起來讓張茵的造紙廠處于一個進退兩難的地步。她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将工廠搬到了美國!

新時代新氣象,我們還是要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找到發展與保護自然的平衡點,真正的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張茵:風雨中曆練出的“紙業女皇”;張銳;對外經貿實務;2018(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