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壞女孩莫妮卡》:青春之火,無休止地燃燒

《壞女孩莫妮卡》:青春之火,無休止地燃燒

照片 莫妮卡壞女孩

在特雷弗1959年的電影《四百次罷工》中,兩名逃學的青少年在電影院前偷走了一張十幾歲女孩的海報,海報顯示莫妮卡在伯格曼的電影《壞女孩莫妮卡》中殘酷地成長。那一年,後來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的特雷弗,以一種令人遺憾的青春儀式向電影的前身伯格曼緻以永恒的敬意。兩位世界級的電影大師,讓在光影的世界裡完成了一個精神的音符。

在2018年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褒曼誕辰一百周年,該電影節推出了"褒曼誕辰100周年"子產品,褒曼的14部經典作品得以與中國影迷展開戀情。這14部作品中的每部都可以追溯到伯格曼的1950年代和1980年代,每部作品都是伯格曼世界電影攝影的寶庫,包括1953年的"壞女孩莫妮卡"。

我更喜歡《與莫妮卡同夏》的另一個譯本,它不如現在商定的《壞女孩莫妮卡》的譯本那麼迷人和有影響力,但與故事本身更相關。《壞女孩莫妮卡》的翻譯聚焦于莫妮卡,似乎做出了道德判斷,而《與莫妮卡同夏》則是一個平行的故事,除了莫妮卡,她顯然有一個重要的視角,演員哈利。

《壞女孩莫妮卡》講述了一對離家出走的年輕戀人,駕駛小艇私奔到這個世界的故事。放下所有的束縛和束縛,和自己的愛情走向一次不計後果的漂流之旅,這就是有多少女孩子不敢期待的童話故事。盡管旅途中充滿了饑餓和懷孕,但與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一定是哈利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當時,莫妮卡17歲,她生機勃勃、狂野的光芒幾乎覆寫了一切,以至于一代粉絲都倒在了莫妮卡的石榴裙下,忘記了哪個普通的男孩哈利,正在遭受歡樂背後的悲傷。

伯格曼可能是第一位通過電影探索人與社會關系的電影制作人,而電影的後半部分是一次道德審視。莫妮卡對女兒的漠不關心,對婚後生活的不滿,任性和不忠,她的離去和定居,并非沒有當代潘金蓮的意義。然而,伯格曼并沒有簡單地扮演一個道德法官的角色,而是将角色的調色闆放在社會和家庭的背景下,讓年輕的生命在一瞬間釋放自己,然後不得不落入社會現實的南牆之下。歸根結底,伯格曼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黑暗童話,他審視道德,但不評判道德,他哀歎生活的樂趣,也向往生命的美好。

《壞女孩莫妮卡》:青春之火,無休止地燃燒

"壞女孩莫妮卡"海報

《壞女孩莫妮卡》是伯格曼14部經典作品中最早的一部,但不是伯格曼的早期作品。伯格曼1953年制作的"女性的期望"和經典的愛情故事"夏日情節"是他創作生涯的第十二部作品,也是他創作生涯的第九年,是他的第12部作品。這一次,伯格曼将電影對演員的挖掘和安排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準,當然還有飾演莫妮卡的哈裡特·安德森的靈性。在電影之外,哈裡特幾乎帶走了莫妮卡角色的所有光芒,但很容易将角色的"壞"留給莫妮卡身後的時代。

莫妮卡的角色丹頓斯與哈裡特對伯格曼的多巴胺效應有關。正如哈利和莫妮卡的魯莽私奔之旅充滿了愛情和荷爾蒙的美麗,然後像核粒子一樣撞向包括特雷弗在内的青春宇宙一樣,這部電影也激發了兩位創作者創造的新宇宙。《壞女孩莫妮卡》不僅拉開了伯格曼與哈裡特戀情的前奏,也拉開了兩人合作的帷幕,《小醜之夜》、《愛情曆程》、《夏夜的微笑》、《鏡中靜》《呼喚與耳語》等傑作相繼問世,包括《鏡中靜谧》《呼喚與耳語》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伯格曼是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橫掃所有A類電影獎項的頂級大師之一,而壞女孩莫妮卡雖然沒有多少獎杯,但在世界電影史上仍然很重要。影片對生活的啟發,尤其是對個人青春生活的啟發,足以讓他留在世界青年電影的曆史上,而它對人物與社會關系的探索也成為了後代的典範。如果伯格曼隻是一個二進制道德法官,引發的不是探索,而是大團聚的喜悅,那麼他将永遠不會成為大師,而特雷弗的處女作《四百次打擊》中海報盜竊的情節可能會變成一張被毀壞的海報。

在特雷弗開始與伯格曼開啟空間對話時,我想除了莫妮卡離開的青春的青春悸動之外,同時也沒有與常見的疾病。在特雷弗的半自傳《四百次打擊》中,少年安東永遠無法逃脫現實中的困難,但他最大的阻力隻能是逃學,不回家,去一個莫妮卡式的逃生,那就是年輕人心中的火焰。幸運的是,特雷弗的一生并沒有消失,在法國新浪潮之父巴贊的指導下,《壞少年安東》最終成長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跻身世界電影史大師之列。

不要小看《四百出擊》中這個不起眼的海報偷襲的情節,這顯然是一個大師對另一個大師的靈感。好電影應該這樣,埋在地裡的種子,野火無休止地燃燒,春風重生。

《壞女孩莫妮卡》:青春之火,無休止地燃燒

"四百次點選"的螢幕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