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清:像Adele一樣的19歲屠榜歌手,不止是一個跑不掉的好聲音
文/盧世偉
依然還在關注内地音樂榜單的歌迷們應當都留意到了,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裡,有一個名字多次出現在不同榜單的榜首位置,從2021年12月8日全球華語唱片風雲榜榜首的《總想你》,再到随後安徽音樂廣播FM89.5音樂昆昆說TOP20内地榜的榜首,依然是這首《總想你》,然後2022年開年首周的887華語流行全曲榜的首個冠軍依然還是這首《總想你》,再下一周,青蛙巅峰榜和HOW TOO熱歌榜的冠軍雖然換成了《回轉時間(Best Friend)》,但演唱者還是這同一個名字:凡清。

也許你不禁要問:這個凡清到底是誰?
要說起這個凡清,大多數人知道她,應該是在今年的《中國好聲音》第四期節目中,她作為當期的第二個選手登場,在沒有任何事先介紹的情況下,演唱了一首自己在15歲和朋友一起創作的《52HZ》,這首歌講的是一隻名為Alice的獨特鲸魚每天漂浮在浩瀚的大海裡那種無人能懂的孤單,歌裡唱到“孤單它一點一點纏繞,思緒它一絲一絲輕飄,我在深海裡不被人知道”,而這個本無人知道的女孩,就這樣讓自己的歌聲一點一點纏繞,一絲一絲輕飄,她的孤單和執着在歌聲裡一層一層推進、展開,也終于當即把她帶到希望的入口——六位導師當場為她轉身,一曲唱完,那英說:
“你唱的時候,我有一種特别悲傷,她就有一種酸楚,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在我心裡,這又是一個跑不掉的好聲音!”
李榮浩也稱贊她“爆發力特别的強”,并成功把她收入自己戰隊。
這時人們才知道這個高高胖胖的姑娘當時才19歲,去年才從國外回來以獨立唱作人的身份開始音樂事業。在後面的節目中,凡清又接連獻唱了《不需要》和《我的光》兩首歌曲,都是出自她自己的原創作品,正如助教張碧晨現場所言,她的演唱和創作都非常明确——她與生俱來的大煙嗓讓她的歌聲有着超出自身年齡的成熟與厚重感,而她的歌詞創作也因循着這種成熟與厚重,透露着一種自省與内斂的氣質,但是她的演唱卻是沉穩而不沉悶,且有一種厚積薄發的力量會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在歌曲的後半段噴湧而出。那英就稱她是一個重量級的歌手,“你表達音樂的震撼讓我必須要把你搶回來!”
而凡清在好聲音比賽中的狀态,不由得讓我想起了Adele剛出道的時候。
Adele也是在19歲出道,而凡清無論是從聲音到身形的狀态都可以說是類似的,包括音樂的風格也都是以藍調、R&B和爵士為主線,唱的也都是19歲時無所畏懼的青春和不顧一切的付出,但又包裹在一種鮮明的高冷格調之中。
正如Adele憑着一張《19》的專輯橫空出世,四首單曲接連屠榜,從此開始蜚聲國際歌壇,
凡清在好聲音中也以三首歌的時間,讓自己從《52HZ》裡“我一個人唱歌 無人知曉”的狀态唱到了《我的光》中“沒有陽光了,隻是我更亮了”的境地。
但凡清在歌壇肯定也不是沖着一個翻版Adele的目标而來的。她們雖然有着相近似的外在條件,但各自的文化背景與成長經曆以及年齡差異也決定了她們在表達的内容與手段上,又各自有着自己不同的内涵與外延。
事實上早在好聲音比賽之前就有業内朋友給我推薦過凡清的作品,那是在去年3月,有唱片公司的朋友給我發來了一首新人的作品叫《媽媽你好》,那正是凡清18歲時為自己母親生日而創作的一首作品,這首作品就與我們之前聽到的衆多表達母愛的作品都大為不同,一是從演唱方向放棄了那種灑狗血式的深情與感激,從頭到尾都是母女昵語式的娓娓道來,二是歌詞方面也把它設計成了一封寫給媽媽的信的形式,講的全是中國母女随處可見的那些家常細節,用詞樸實卻又真實,再加上她那把厚實溫暖的嗓音,也讓這首歌聽起來更為真摯動人。
于是從這首歌開始,我便對這個名字印象深刻,然後也關注到前前後後發表的不同作品,就發現,她的創作與演唱形态都非常寬泛,既有抒情溫暖的《媽媽你好》和《總想你》,也有性感魅惑的《LOSE》,既有清雅迷離的鋼琴獨幕喜劇《Man in the Moon》,也有熱辣潮酷的電子舞曲《回轉時間(BEST FRIEND)》。
而她的歌詞裡總是透着一股強大的自信與無懼,有一種寬廣的視野與博大的格局,她可以對自己的胖自我解嘲,“其實我是個被脂肪保護着的天使”(《胖小孩兒》),因為她并不依賴于他人的眼光與評價,因為她懂得自己的能量和強大所在,“其實不需要你的贊賞,我為什麼要收起我的鋒芒 是這燈光太亮還是我氣場太強 導緻你過度慌張” (《不需要》),并堅信自己“可以某天成為最亮的那顆星星”(《胖小孩兒》),她對自己的目标非常堅定,“我隻想做我自己的驕傲 尋找希望,看不到希望 我就是希望”(《不需要》),對未來的人生坦蕩而灑脫,“我與生命踏向盡頭 停停走走 從不回頭 我與萬物追随河流 誰去誰走 無人逗留”(《我是誰》)。有這樣的作品持續輸出,基本可以認定,如果凡清可以保持這種态勢持續發力,這将會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女孩。
果然,2022年剛一開始,凡清就推出自己的首張正式EP《Fanished》。
《Fanished》其實來自于凡清自己的英文名Fanish,這很顯然是一個合成詞,其含義是finish+vanish,而用于這張EP的名稱時又加入了一個表示過去時态的字尾ed,那些結束了的,消失了的,都是什麼呢?這就不難看出凡清想要通過這張EP來表達的意圖了。
凡清自己也特别提示,她的這張EP需要按照曲目的順序依次來聽,既如此,那我們也不妨按圖索骥,聽聽她在這張EP中到底完結了什麼,又消除了什麼。
第一首《我是誰》,顧名思義,這是一首關于自我迷茫和内心檢視的歌曲,開篇迷離的電子音樂織起迷茫的氛圍空間,凡清清冷的聲音在其間遊走探詢,循着氣味,深入夢寐,前途若隐若現卻未明是以,隻能追着光的黑,看不清哪裡才是自己的出路,歸屬和支柱,“我與塵土倒流墜入 天的低谷 地的歸宿 我與天空尋着末路 攜手踏入 輝煌窮途”,那種對未來的不确信,對自我的不确定,都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問号,仿佛“與世界吹着霧”,卻“一句一句無人領悟”,如此的迷思狀态,相信每一個從青春期準備走向成熟的人,都經曆過。
第二首,則是迷茫之後陷入的《心魔》,以為自己可以成為誰,以為自己必然會是誰,并不由自主地為之孤注一擲,卻又四處碰壁的狀态,“我曾滿身标簽,滿心的血,一字一句顫抖地苟活在心髒邊緣,曾練習妥協,直到熟練”“ 我曾假裝耀眼,假裝了解,糾結放棄與逃避會不會存在差別,曾沉迷表演,直到深陷” 當心魔入髓,便自覺将自己從人群中孤獨孤立了起來,卻又不能自拔,直到“我會吃掉我的人格,與渾濁的泥潭再糾纏一刻”,在密集如催的鼓點中,凡清用搖滾的聲腔撕扯着自己清醒卻又難以自持的内心掙紮,字字棰心。
第三首《我的光》依然是催進式的鼓點與節奏,卻開始聽到井然有序的層次與豁然開朗的堅定,顯然是明白了從前的迷思纏繞與心魔侵蝕,其實都是“是你自己選擇不讓一絲陽光照進來”,将完結了糾結,剔除了心魔,便也就撥開迷霧,找到了相信自己的勇氣,終于懂得“長久以來一直相信着屬于我自己的未來,别怕脆弱的願望被深埋,燒成灰燼我也會找出來,”并開始鼓勵自己,“别怕别怕不要害怕,你已經不會因為陰霾而暗下來”。
如此的一個程序,便也清晰地捋順了凡清在決定進入音樂行業之前從期待目标,到被目标困擾,再到最終确定目标準備展開光明人生的完整過程,由此,凡清這張EP的意圖也非常明顯了:它其實相當于凡清入行的一個音樂前傳,交待了自己想要踏入這個行業的來龍去脈,以及自己已然積蓄好的信心與勇氣。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凡清也集中地展示出自己已然準備好的各種音樂素養與技能,她的詞曲創作主題深刻而明确,形态豐富而準确,而她的演唱亦能量充沛且個性飛揚。
《我的光》這首歌曲在好聲音節目中也曾唱過,那時唱完,李榮浩對她說到:
“我隐隐約約感覺到,你似乎已經準備好了要做一個歌手的感覺,已經很成熟了!”
而這三首歌聽下來,相信更多的人也都明明白白地感覺到了。
那麼,接下來呢?
EP的尾聲,凡清也加入了一首bonus track《And Then》,這時我們也得知,《Fanished》隻是凡清正在準備的完整專輯的前序篇章,序曲過後,便是踏入真正戰場的時候了,如今,凡清已然正式開啟了自己的音樂事業,以她的強大能量與自信,以她的勇往直前,她已經知道了她是誰,也看到了她的光, and then她的動靜應當不會小,她隻會更加堅定,更加所向披靡,因為對她來說:
眼前就是夢中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