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登允許俄“小規模侵襲”不是口誤,烏克蘭或将淪為祭品

作者:直新聞
拜登允許俄“小規模侵襲”不是口誤,烏克蘭或将淪為祭品

直新聞:美俄外長今天(1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緊急會商,目前俄烏邊境局勢高度緊張,西方媒體都在炒作戰事一觸即發,你對此如何預判?

特約評論員 管姚:俄烏會否走向全面戰事,這是開年之際全世界最大懸念。在俄羅斯與美國、北約及歐安組織上月進行的三輪對話毫無進展與突破之後,應該說,兩大陣營的軍事角力與布陣都在全面強化。就在外長對話前一天,俄國防部宣布,将在本月至下月展開最大規模海軍軍演,涉及俄所有海軍艦隊,覆寫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從地中海到北海鄂霍茨克海的所有周邊海域,動用140艘戰艦、60架戰機、上萬官兵等等。這當然是最明确的軍事信号。就北約陣營來看,軍事異動同樣頻頻。路透社爆料,美方已放行許可波羅的海三國将美制庫存武器輸往烏克蘭,英國已開始向烏克蘭提供所謂反坦克武備,西班牙國防大臣昨天高調宣布,已派出艦艇增援北約駐地中海及黑海軍力,并揚言考慮向保加利亞增派戰機,以威懾俄羅斯潛在軍事行動雲雲。

看似戰事一觸即發,但有幾個信号值得特别關注。就在今天,在美俄外長日内瓦會晤之際,俄國家杜馬發言人宣布,下周将就是否承認烏東鬧獨立的頓涅茨克與盧汗斯克共和國進行磋商,但俄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迅速回應,稱現階段應避免采取推高地區緊張的動作。布林肯等美方高官及西方媒體都把戰鼓擂得山響,警告俄軍事行動箭在弦上,但至少從俄官方表述來看,至今仍在強調無意動武,俄方至今仍堅守要求西方提供安全保證的兩大底線:北約東擴必須止步于烏克蘭,戰略武器不得進入俄周邊國家。是以在我看來,外交對話管道的暢通,也意味着緩解危機的大門并未徹底關閉。

拜登允許俄“小規模侵襲”不是口誤,烏克蘭或将淪為祭品

直新聞:拜登白宮記者會上抛出的“小規模侵襲”論引發輿論風暴,烏克蘭總統也發推反駁,稱軍事入侵沒有大小之分,你對此怎麼看?

特約評論員 管姚:拜登周三在白宮見記者談了兩小時,号稱是馬拉松記者會,拜登談到俄烏危機時說,估計普京會對烏克蘭采取軍事行動,但他警告俄方将付出沉重代價,普京将後悔動武決定。然後争議就出現了,拜登似乎要按強度規模對軍事行動作出區分界定,也就是在invasion即“入侵”之下,還有minor incursion即所謂“小規模侵襲”,在被記者追問其具體所指時,拜登回答是“俄軍越界殺死烏克蘭士兵”。但這番“小規模侵襲”說顯然觸動了歐洲大陸的神經,尤其是處在軍事對峙最前沿的烏克蘭。

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陳兵10萬,美國高官這幾天輪番出來喊話俄軍事打擊迫在眉睫,值此高危時刻美國總統抛出“小規模侵襲”說,言下之意美方對俄軍事動作反應留有餘地的,甚至陣營内部對如何回應也有争議,烏克蘭政權當然覺得自己被出賣了,昨天烏總統澤連斯基發推直接叫闆拜登, We want to remind the great powers that there are no minor incursions and small nations,我們要提醒大國,沒有所謂“小規模侵襲”與小國之分。我注意到,拜登昨天又改口了,他在另一場基建會議開始前強調,一旦俄軍越過俄烏邊境就是invasion, 就是軍事侵略,俄方将是以面對強力、協同的經濟反擊,“我已就此和盟國詳細磋商,并在和普京連線時作出詳細說明。”言多必失、口誤頻頻是拜登的談話風絡,那麼這所謂“小規模侵襲”,真是美媒認定的又一個拜登口誤嗎?我不這樣看。

拜登允許俄“小規模侵襲”不是口誤,烏克蘭或将淪為祭品

直新聞:為什麼你不認為“小規模侵襲”的說法是拜登口誤,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特約評論員 管姚:沒錯,之前拜登式口誤都會引發滅火行動,而這一次的滅火行動似乎規模更大,拜登本人昨天開腔反言,白宮也釋出聲明,強調越界即入侵,甚至北約秘書長斯托爾騰伯格昨天也在柏林和美德外長共同見記者時強調,拜登對普京低強度軍事行動開綠燈的看法不成立,歐洲應對立場是一緻的,是毫不妥協的。

但氣鼓鼓發推的烏克蘭總統,可千萬别對此會錯意表錯情,事實上,對于烏克蘭政府而言,拜登所謂“小規模侵襲”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殘酷真相,用山姆大叔慣用的一個表達,就是inconvenient truth, 是所謂“不便的真相”。《華盛頓郵報》今天的社論說,生活中有些真相是不便言說的,在關系重大的外交活動中,就更是如此,那麼拜登所謂“小規模侵襲”,就是這個“不便的外交真相”。

其實之前拜登已講得很清楚,烏克蘭并非北約正式成員,是以軍事共同防禦義務并不适用于烏克蘭事态,這意味着美國不會出兵幹預。拜登提“小規模侵襲”,其實更應關注的是他的真實語境,他說如果發生小規模侵襲,我們最終必須為做什麼和不做什麼而争論。我們是誰,當然指美國及其歐洲盟國,争論顯然表明内部的分歧。但北約内部分岐乃至美歐分歧,難道不是一直存在的既定事實嗎?就以所謂經濟應對方案為例,美歐肯定不同調,利益訴求也不一緻。美國動辄要采取對俄最強硬經濟制裁,但最強硬制裁的成本和代價誰來付,怎麼付,歐美同樣各有算計。歐洲大陸四成天然氣、25%的原油來自俄羅斯,斷得了嗎,尤其在國際能源市場價格高企的當下,這筆賬歐洲不會算不清。是以美媒注意到,盡管都在表演對俄強硬,但德國至今不願就投資高達110億美元的北溪二天然氣管道項目存續明确表态。是以在我看來,“小規模侵襲”風波來得正當時,對烏克蘭是個最有力的清醒劑,雖然烏克蘭總統發推自诩是在代表大國發聲,但一旦真要卷入到大國博弈的最前線,淪為祭品在所難免,烏克蘭必須作出趨利避害的審慎抉擇。

作者丨管姚,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