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梯書店 / 受訪者供圖

從城市地标武康大廈步行三分鐘,Text&Image 梯書店栖息在天平路這條安靜的小馬路上。不到 20 平米的沿街空間裡,出版人、平面設計師周安迪悉心構築着一個圍繞書籍運轉的小宇宙。這裡不賣咖啡,看不見服務員,甚至沒有太多文創周邊,店門口幾隻任性散落的小矮凳,仿佛打着哈欠在向來往的書蟲們緻以注目禮。隻有當店主周安迪偶爾咳嗽一聲時,你才會發現,原來書店的後方還隐藏着一個獨立出版與設計工作室——看書、出版、翻譯、設計、售賣,一切有紀律且安靜地運轉着。

帶着許多問題,我們走進梯書店的幕後,抓住周安迪并向他提問: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做獨立出版究竟賺錢嗎?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店主周安迪 / 受訪者供圖

為什麼會選擇開書店?

周安迪:從商業模式上來看,開書店是一件成本效益很低的事,如果不是有别的經濟利益在支撐,它并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我并沒有出生在一個傳統意義的“書香門第” —— 祖父母輩年輕時響應國家号召建設邊疆,也是以錯失了一些教育機會;父輩雖十分崇尚知識,但也下海做了生意。恰恰因為是這樣,書成為了老一輩彌補教育缺失的工具,成為包含特殊意義的神聖載體。而我小時候,卻沒有把讀書這件事看得多有儀式感,而是與如今年輕人上網一樣自然。童年時最喜歡的一套叢書《十萬個為什麼》,在那個并沒有太多求索管道的年代,就像是一隻裝滿好奇心的盲盒——每一次的翻頁,都會滋生出新的世界來。是以和許多人一樣,我開書店不僅為了賣書,更是為了擁有——被所愛的事物緊緊包圍非常幸福。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在創辦梯書店之前,有沒有從事過和“書”無關的職業?

周安迪:我曾在美國一所文理學院就讀,這意味着有更多機會去選修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上大學的時候,我把平面設計、版畫、字型設計都搗鼓了一遍,掌握基本技能後,便四處接小活練手,象征性收費,這為後來做書籍的排版和設計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後來我碾轉去東京上學和工作,在某大型電商公司的廣告部門就業,回國後在朋友的創業公司做過産品經理,這些經曆都和“書”沒有特别直接的關系,但讓我感受到了為一個企業有組織、有紀律地做貢獻的成就感。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在 Text&Image 團隊中,大家日常工作職責都有哪些?

周安迪:Text&Image 團隊包括我在内共 4 位員工,在工作職責上沒有具體的劃分。但公司在實體空間的劃分上是十厘清晰的——一半是對外開放書店,另外一半是相對私密的設計和出版工作室。公司成員可以在設計師、翻譯、書籍銷售的身份中自由切換,雖然這不算最科學高效的人事體系,但目前書店可以自負盈虧,出版工作室已經産出了十來本書。我平時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策劃選題、統籌譯者、與大的出版社申請書号等。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獨立出版的現狀樂觀嗎?

周安迪:首先,中國并沒有那麼多的好翻譯,大部分隻能做到字面意思恰當、讀起來通順的水準,有能力在情緒、風格層面做到精準的,可謂是鳳毛麟角。當然這也不難了解——出版業翻譯費用标準是千字 85 元,如果不是“為愛發電”,我相信很難有優秀的人才願意接受這麼不公的薪酬。其實,中國整個出版行業都缺乏高品質的人才,因為資本和智慧都會被高回報的産業吸引。當然,我也不奢求有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這支正在萎縮的隊伍,因為行業沒有在增長,大家都湧進來就是浪費人生。正因為如此,沉澱下來的創作者和消費者對紙質書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是以我們能感受到,這幾年各種高品質的獨立書店、獨立書展、獨立雜志都浮出水面了。當然了,一本獨立刊物列印幾百冊,傳播性可能還比不上一個普通的公衆号。是以啊,我們不能指望獨立出版這件事能夠快速變現,隻能沉住氣、慢慢做,最後是有幾率沉澱出好品牌的。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想過尋求資本的幫助嗎?

周安迪:查理·芒格有句名言:釣魚之前要找一個有魚的池塘。我懷疑實體書市場就是一個沒太多魚的池塘,是以我也沒對融資抱有太多期待。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你對前來書店“打卡”的生活方式部落客持怎樣的态度?

周安迪:我覺得可以接受,現在社會上的風氣趨勢就是這樣,隻要不打擾真正在看書的人,不損害書籍,拍幾張好看的照片倒也無傷大雅。反正我對附庸風雅這件事挺寬容的——願意附庸風雅,是積極生活的信号。一個看不懂戲劇,聽不懂音樂,了解不了高深哲學的人,至少願意把這些美好的人類精神結晶,當作值得驕傲的标簽與自己聯系在一起,這樣的意圖不說是成佛,也是向善的,至少他覺得書籍、知識是個好東西。如果這座城市裡居住的每個人都附庸風雅,那這座城市的未來一定還有希望。在日常經營中,我也遇到顧客提出這樣的要求:“你能否挑一些同色系的書給我?”然後像購買服裝一樣,一買就是很多,我也欣然應允。如果書籍作為物品真的能帶給她一些安全感,那看或不看都是有意義的。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如何看待社交媒體給實體書店帶來的流量?

周安迪:其實我們還從沒感受過真正的流量。我内心也懼怕名氣猛地來、猛地去,心裡難免會失落。我希望我們如岩壁上的青苔,慢慢地泛上來,緩緩地生長,紮實地給來過的人留下溫潤的印象。網絡上慕名湧來的流量有可能就像突然增大的電流一樣,燒壞電器。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你翻譯的第一本書是《及格家宣言》,這本書有特殊的意義嗎?

周安迪:2009 年我還在大學裡的時候,就與這本書結緣了。當時我有個體感,就是周圍的人總是處于十分勞碌、無效焦慮的狀态,包括我自己。總是覺得需要争分奪秒地進步、見縫插針地學習,連正常的休息都會有莫名的負罪感。這本書的好處就在于,它用幽默的語言給出不一樣的思路:奮鬥不是人生的剛需,有時候差不多也很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與“普通”和解,也是一種成功。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明心見性,腳踏實地,誠信為本,随緣自适。周安迪從圖書的封面設計師,到圖書的翻譯者、書店的老闆、獨立出版人,一路走來,與書共舞,既追尋着“出好書”,也力圖編輯屬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末了,周安迪為 NYLON尼龍 的讀者們準備了一份獨家書單,歡迎閱讀探索:

《約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美] 喬舒亞·斯珀林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藝術家們穿什麼》[美] 查理·波特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 [英] 馬修•恩格爾克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weibo :nylon-china

wechat:nylon尼龍

instagram :nylonchina

是誰還在沉迷于看實體書?

平頭女孩們:發型而已,不重要。

鄭秀妍 Jessica:講一個透明直率的故事

拟聲詞小姐,虞書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