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遺孤是二戰時期産生的時代名詞,指的是在日本宣布戰敗以後,大批日本群眾從東北撤離時,留下的兒童便是日本遺孤。
在中國,有一名叫于德水的日本遺孤,他從出生的時候便被父母寄托給中國當地的百姓。

40年以後,他才得知自己是日本遺孤的身份。
可是,由于從小便深知日本在中國做下怎樣醜惡的事情,他的心中對自己的出身十分介意。
雖然介意,但他卻堅定地聲稱:日本從來不是我的祖國,我說的祖國就是指中國。
一、日本遺孤
1945年2月,于德水出生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長春。
彼時,已經臨近日本宣布投降的時間,而在東北農作的大量日本群衆還不知道,等待着自己的将會是怎樣殘酷的命運。
8月,日本已經正式宣布投降,生活在中國的日本群眾全部都要被遣傳回日本。
此時,隻有六個月大的于德水根本不适合長途跋涉,父母二人知道這一路途将會有多麼的兇險。
為了能夠保住于德水的性命,他們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給當地的中國百姓。
雖然有極大的國仇家恨,但是面對日本夫婦的誠懇請求,他們選擇暫時放下國仇,保住這個幼小的生命。
于德水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出生,而受到養父母的排斥。相反,養父母将他視如己出,把他當親兒子一樣生養撫育。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他就和大多數的中國小孩一樣健康成長,也正是因為如此,于德水更能體會到日本對中國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在尚未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前,他對日本嫉惡如仇,對待父母卻極為孝順。
懂事的于德水從來不會惹事生非,他是一個十分溫和且懂事的孩子。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于德水總是對日本人有十分敏感的情緒,他極為痛恨别人因為他個子矮小,而嘲諷他是小日本的事情。
因為在他心中,日本人是魔鬼一般的存在,他深惡痛絕這些人,更不願意被冠上這樣的稱号。
此時,還很幼小的他壓根沒有想到自己就是日本人!
二、成年後得知自己是日本人
當于德水得知自己是一名日本人的時候,他已經40多歲。
40多歲的于德水是長春工程機械廠的一名勞工。
某一天,廠長突然急匆匆的把于德水找來:“于德水呀,你要不要回國找親戚啊。”“找什麼親戚啊,我的親不就在這兒嗎?”
“你還不知道嗎?你是日本遺孤,組織已經派人到你家找你來了。”
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一般擊中了于德水的大腦,他不敢相信自己仇恨多年的日本人竟然是自己的同胞。
恍恍惚惚之間,他趕忙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的于德水問起母親自己是不是一名日本人,到這個時候母親也不再隐瞞,“沒錯”。
得到肯定答案,于德水陷入到一陣痛苦當中,他無法想象自己竟然是一名日本人。
在這40多年裡,生育他的雖然不是中國,但養育他成長為人的就是自己的祖國。本着這樣的思想,于德水堅定了内心的想法:對他而言,祖國就是中國。
想明白了這一點,于德水的内心便不再動搖,而父母見狀,也勸他随着大家一起回到日本,找尋自己的親人。
看到養父母如此深明大義,于德水決定不再執着下去,他以團長的身份跟随整個團隊,回到日本尋找親人。
團體當中不乏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至親,但是于德水卻沒能找到親生父母。
雖然略感遺憾,但是于德水的心中也放下了一塊大石頭,他可以不用面對是否要離開中國的問題。
多年以後,于德水按照父母的遺囑,來到日本生活,在這裡于德水倍感不舒服,生活多年也隻會簡單的幾句話。
其實,并不是于德水學不會,相反在于德水的心中,他堅決不認可日本人的身份。他認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既然自己是一名中國人,那麼就沒必要非學會日語。
三、回到中國,靈魂得到撫慰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這片土地上,于德水遇到自己的妻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孩子出生後,他依然會教導自己的孩子,他們的身上有着中國人的血液。
在這樣的思想成長出來的幾個孩子,也十分聽從父親的話,他們對中國有着天生的好感,并多次向父親表示出對中國的向往。
等到幾個孩子都長大并成家立業以後,于德水決定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回到故土。
當于德水再次踏上中國的大地時,看着眼前和藹可親的笑容,那些熟悉的口音都讓他懷念至深。
回到家鄉的于德水和夫人一起開了一家機械小廠,雖然日子過得十分平淡,但是對于德水而言,卻是倍感滿足。
因為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他獲得那份難得的歸屬感,這份歸屬感不能以血緣和肉體的生養而判定,而是來源于德水的靈魂深處。
對于德水而言,日本人的身份是一種痛苦的。
可是,靈魂已經屬于中國,肉體的差别又何須在意?感到愧疚的不應該是這些戰争下的悲慘人們,而是應該那些始作俑者承擔這份愧疚。
是他們造就了這些人的悲傷,是以他們更應該正視曆史,承認自己的錯誤。時至如今,我們依然在期待着他們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