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海波:身高86厘米的“瓷娃娃”活成了“巨人”模樣

作者:華夏時報
摘要: 從一個人的小小心願,到一個發展成熟的志願者協會,于海波以超乎想象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态克服困難,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讓需要幫助的人們重新看到希望。
于海波:身高86厘米的“瓷娃娃”活成了“巨人”模樣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曉慧 北京報道

“2022年的第一天,城市公益體驗館傳遞使用啦!”“城市公益體驗館,一天比一天更有模樣啦!”……

近些日子,長春心語志願者協會創辦人于海波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一些涉及城市公益體驗館的内容,這是于海波新近發起的公益項目,旨為以各種互動形式帶動青少年參與公益,傳播公益。

“我做了25年公益,招募了三萬多名志願者,深深體會了做公益對于個人成長的價值,在服務中我們也看到許多孩子自私孤僻,從小缺乏一種向善的力量,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通過家長引領孩子做更多與公益相關的活動,讓孩子們在身體力行中懂得愛與關懷。”于海波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城市公益體驗館的核心理念就是從善如流,目前,體驗館剛剛結束裝修,已進入項目植入階段。

據記者了解,于海波自幼患有先天性脆骨症,多次骨折使她失去了行走能力,同時,身高永遠定格在了86厘米,體重也僅有18公斤,脊柱側彎并壓迫心髒功能。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打噴嚏都可能骨折的“瓷娃娃”卻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她不僅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改變着命運,還帶動愛心志願者為更多弱勢群體送去了生活的快樂和生存的信念。

通往心靈的熱線

1970年10月,于海波生于長春,因患有先天性脆骨病、脊柱側彎并壓迫心髒,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然而,她并沒有是以放棄對知識的追求,憑着頑強的毅力,自學了漢語言文學和心理學等大專課程。

1995年,于海波利用自學獲得的心理學知識,開通了吉林省首部無償心理咨詢熱線——心語熱線,并設立“心語信箱”,此後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她就接到了2000多個電話和500多封信件,甚至,熱線成為許多求助者的生命線,迷茫者、輕生者在海波的鼓勵下,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

于海波:身高86厘米的“瓷娃娃”活成了“巨人”模樣

于海波在剛剛裝修完畢的城市公益體驗館裡

于海波至今還清晰記得,“心語”熱線開通之初,她曾遇到了一位名叫王海波的青年。重度腦癱的王海波隻有小拇指可以自由活動,一說話整個面部都會痙攣。為此,王海波總是要媽媽喂飯喂水,為了有意鍛煉王海波的毅力,于海波告訴他:“如果是你自己撥的電話,我就接。如果是你媽媽替你撥的,我就不接。”這期間,于海波鼓勵王海波自己用勺子吃飯、用吸管喝水,兩年下來,王海波發覺自己能幹了許多,也增強了生活信心。

而在這一次次的交流傾述中,于海波同樣發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找到更好服務他人、回報社會的途徑。就這樣,一個窄小的八平米房間,一部普通的熱線電話,于海波安撫着一顆顆無助的心靈,化解了無數結怨的冰山,填平了一條條苦惱的溝壑。

于海波的“心語之路”越走越寬,1996年,在一些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的建議和協助下,她創立了長春心語志願者協會,協會每年都組織志願者為孤寡老人提供家庭服務,與企業合作幫助特困學生、殘疾兒童……

于海波告訴記者,心語協會現在已經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她認為,心語協會不僅要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更要擁有一個更好的志願服務模式,讓大家既有這份熱情,又能實作跟這份熱情對應的有價值的服務。

2000年4月,于海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捐助貧困生繼續完成學業上,為此,她發起“班助一”活動,即以高校班級為資助機關,每人每月捐助一至兩元錢,全班全年彙集600元用以資助一名貧困家庭的中國小生。

通過長期的服務開展,從助學金到獎學金,心語協會在騰訊公益開通了月捐項目:心語勤志少年獎學金計劃,為困境家庭的孩子樹立了理想航向。于海波和志願者們為了挖掘更多的助學資源四處奔波,留下了無數愛的足迹……

知天命之年再出發

于海波是不幸的,命運給了她許多磨難;于海波又是幸福的,她的生活充滿愛和陽光。于海波像一滴水,當愛的陽光照射過來時,她又把它折射給他人,最終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位公益路上的“巨人”。

于海波:身高86厘米的“瓷娃娃”活成了“巨人”模樣

付出就有收獲,努力就有回報。多年來,于海波為了這份公益事業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與汗水,她不圖回報,卻收獲了點點滴滴的幸福瞬間與愛的感動,而她的善也在感染更多人……目前,心語協會已經與社會各界建立了多個志願者服務團隊,擁有34000多名志願者,參與服務的志願者們也在海波的服務理念中更加深刻了解了“擁有愛是幸福,給予愛是快樂”的真谛。25年來,累計為3000多名貧困家庭中國小生籌集助學金700餘萬元,每年都有考上大學的學生們成為火炬接力手,再次回到心語協會成為志願者。累計為3000餘名殘障人士提供職業技能教育訓練以及社會融入系列服務,并在吉林省範圍内設立了十多個殘友手工小組,為殘障人居家就業打造了一站式服務的模式。

而對于海波自己而言,經過多年曆練,她也從沒有明确發展方向的人成為擁有運籌帷幄發展政策者,從足不出戶的受助者,成為殘障人士朋友們的貼心人。海波也是以而獲得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中國十大傑出志願者、全國學習雷鋒先進個人、中華慈善獎等衆多榮譽。她創辦的志願者協會也獲得了全國助殘先進集體等榮譽稱号。

海波的事迹成為許多青年人的榜樣,在心語工作的年輕人有獲得吉林省慈善人士,長春市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先進楷模,有因為在海波身邊學習而獲得自信的學子們。

擁有愛是幸福,給予愛是快樂。海波希望志願者服務可以成為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而不是流于形式,不在于驚天動地,而在于點滴積累,把付出和所得都看得客觀自然。

如今,海波也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她坦言,自己也曾有過退休的念頭,但是,她隻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最好的狀态,一休息,反倒像是要生病一樣。不過,對于未來,她沒有太多的奢望,“假如我還有十年時間,我想用三年時間把這個城市公益體驗館項目做好,并且為它找到更合适的接班人,剩下的幾年我再去做自己更喜歡的事情。”

25年來,于海波見證了大陸公益事業的大跨越和發展時期,見證了許多民間組織投身公益事業,這是她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