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作者:Beiqing.com

(本文為翻譯出版社授權的《狐狸夜來》的後記)

塞思·諾斯博姆

年輕時,他很瘦,有着典型的荷蘭人窄臉,柔軟彎曲的頭發,濃密的黑色眉毛和強壯的45度鼻子。這是他年輕時的黑白照片。他把頭歪到一邊,拿着一支筆,盤旋在一幅寬闊的白色印花上,一件深色的雪白襯衫,領帶上有許多小鑽石圖案,或者淺黃色或淺金色。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從為數不多的幾張中後照片可以看出,臉部已經變得放松和有彈性。不變的,就是他喜歡側歪頭,眉毛微微向上,眼神平靜,看人遠。無論他長得多麼輕盈,他似乎都有一種出于寬容的驕傲的骨頭,而相應的,就是一雙意味深長的眼睛。隻有和朋友在一起,比如雨果·克勞斯(Hugo Krauss)或翁貝托·艾克(Umberto Ike),他才會露出和藹的微笑。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我對諾特博姆的有限印象實際上是由雨果·克勞斯(Hugo Krauss)喚起的。2020年8月,在讀完厚厚的《比利時的悲傷》之後,我讀了諾科姆與雨果·克勞斯在家鄉完成的對話。兩人在比利時小鎮漫遊,追溯過去的記憶,诠釋虛構與現實的關系,展現他們文學共鳴與感情的深度。當我帶着他們的腳步和願景徘徊時,我也在回憶與諾特博姆相關的記憶。這位作家于1933年出生于荷蘭海牙,自1956年第一本詩集出版以來一直在寫作。我不知道他到底寫了多少作品,但我早就讀過兩部被改編成中文的小說(《萬靈節》,《儀式》)和三本遊記(《流浪者旅館》、《西班牙星路》、《柏林之路》)。讀完《狐狸夜幕降臨》後,我似乎重新認識了當代荷蘭文學。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在Northbom的漫長生命中,我應該花很多時間四處遊蕩。不僅僅是他寫了這些傑作,而且在閱讀《狐狸夜幕降臨》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都是生活在異國他鄉的荷蘭人,當他寫這些作品時,無論如何,他都以一種賦予他們某種隻有在外國生活背景下才會存在的氣質的方式呈現了他們的命運, 特别是當你看到他簡潔而詩意的筆觸來描述異國情調的物體時。荷蘭人不僅沉溺于漂浮的外國生活,而且總是吸引着他的熱情和步伐。

我沒有讀過他的詩,但我毫不懷疑他是一個好詩人。在讀《狐狸夜幕降臨》的過程中,我知道,對于一個不擅長寫詩的微妙而有層次的方式寫小說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幾乎每部小說都能挑出一些片段,《樹枝》是一首好詩。

但它仍然是膚淺的。在内心深處,這是他讓小說的寫作不時揭示迷人微妙的詩歌的技巧。這并不容易。

漂浮的生命和靈魂

那麼,《狐狸夜幕降臨》是什麼樣的作品呢?

它由七部小說組成,因為《保拉一世》和《保拉二世》實際上是一部,但我不認為它是一般意義上的短篇小說集,我甯願把它看作是一部小說。讓我先簡要概述一下這些小說,然後再解釋為什麼它們最終會寫出一部小說。

一位老人來到威尼斯,回憶起多年前在這裡遇到的女孩,她們點燃了短暫的激情,然後為事情而奔跑。後來她結婚生子,離婚學習繪畫,然後偶然發現了他的藝術評論,發現他評論的畫家是他的最愛。他去美國看她,為了最後。然後她死了。他的記憶中充滿了悲傷和絕望。(貢多拉)

一位木刻藝術家,怕冬天,怕氣候寒冷,因為黑色大膽的性格。他喜歡暴風雨的天氣。在海邊,他和情人目睹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悲劇:一個喜歡射雷的女人和恨她這樣做的男朋友吵架了,然後他帶着一杯酒走到海灘上,被閃電殺死了。在回家的路上,藝術家鋸掉了一棵被強風吹倒的樹的根,把它帶回家。(雷雨)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FoxEs Come at Night",作者:Seth Northbohm(荷蘭),譯者:Du Dong,2021年10月

一個老人,想着一張老照片。回想一下,在意大利一個海濱小鎮的荷蘭名譽副領事海因茨,一個臉上帶着微笑的迷人男人,他是如何因為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女人的死亡而慢慢把自己扔死的。(亨氏)

一位老婦人,在她的孤獨中,回憶起她心愛的海軍上将,她朋友的丈夫。當蜂蜜死後,他們告訴她他們會在一起。當他去世時,他能夠給她帶來某種短暫的陪伴,隻有那家餐館的老服務員。他不太會說英語,但她不擅長西方。他是一個被命運詛咒的男人,會偷她的錢。令她感到困惑的是好朋友安娜貝爾聽說他們會在一起時的樣子。(9月底)

作為一名女插畫家,已故的情人是一個經濟型的男人。他害怕黑夜,害怕夜晚,害怕陽光。他們都喜歡在國外生活。他們的生活中有幾隻。會吃掉落到地上的花瓣。她最愛芙蓉,每天都有燦爛的花朵,黃昏枯萎。她畫,寫下它們的故事,并給它們起名叫基督徒。她恨他。他們相愛了三年,分手後不久他就去世了。為了她,他死了三次:離開,死亡,被她遺忘。(最後一個下午)

一個男人住在像禅室一樣的頂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坐在唯一的椅子上,面對着空白的四面牆,想念已故的寶拉。40多年前,她登上了《Vogue》雜志的封面,并有靜坐、街頭襲擊和愛情派對的報紙。她抽煙,喝酒,被愛。他和他的朋友們都老了。他深情地回憶起關于她的一切,但她的形象卻模糊不清。他對她内心世界的了解是具體而模糊的。(寶拉一世)

他的記憶并沒有深入她的内心,但寶拉的鬼魂聽到了他的呼喚,以為是默契。她描述了死亡發生與她想象的不同這一事實,并透露他不需要伴侶,總是保持專注和虛榮。他對她的狀态一無所知。她愛他。她談論沒有愛的激情關系。他害怕黑暗。她知道狐狸總是在他身邊。沒有人認識她。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像我們一樣,沒有痕迹。(保拉二世)

一個年輕的女人,在暴風雨的天氣裡,來到島上的叉子上。沒有人知道她在那裡找什麼。她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她去跳舞,以風為伴舞,也想融入醉在她陶醉的憤怒之海中,在海面上咆哮,用憤怒與憤怒作鬥争。但這種幸福是無法分享的。她相信自己是理性的,對風暴、大海、對前進有着默契。(海角)

現在,合上書,我腦海中留下的是湍急的水。然後是閃爍的人和物。黑暗和興奮的海洋是這些角色及其舞台的背景。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他們的記憶就像舞台上的一幕,總是與相似的氣氛聯系在一起。雖然他們要麼生活在海濱小鎮,要麼生活在一個島嶼上,無論是在意大利,還是在西班牙,偶爾在阿姆斯特丹,回憶起遙遠的海濱城鎮或島嶼,但空間差異并不影響他們最終創作出這樣一部小說的事實。

他們通過不同的角色命運和環境背景,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同樣的問題。無論他們的命運如何展開,都隐含着一種相似的生活狀态,即漂浮。這是Notcombe一直着迷的主題。包括《萬神殿》中的亞瑟和《儀式》中的伊尼,他們都過着相似的漂浮生活。唯一不變的是碼頭的大海,其他一切都可以改變,一個道具來裝飾你的記憶。

從根本上說,是他們的心靈,他們的靈魂,總是處于漂浮的無助狀态。甚至,對他們來說,整個世界都在漂浮,在洶湧的大海中,可能隻是一個漂浮的影子。他們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他們總是無根的。在生命的黃昏時分,他們試圖在記憶的深淵中重新發現和抓住一些東西,隻是在他們重建的努力中再次目睹了個人世界永無止境的解體狀态。在回憶中,他們似乎都想證明自己真的愛過,卻呈現出來,卻是無盡的困惑和懷疑,以及難以形容的痛苦:當你走在燦爛的陽光下,你會驚訝地發現,所有的生命和它的苦難,卻在尖尖的玻璃牆上行走。

當生命崩潰時,看看它是什麼樣子

其實他們也知道,自己的記憶所能達到的極緻無非是廢墟的存在。同時,對于他們來說,也許廢墟也意味着,畢竟外在的東西都被歲月所消滅,一些真實本質的意外出現。他們回憶說,他們試圖結束一段曆史,即使"結束與結束不同"。也許,對他們來說,結束是讓過去以其他方式重新存在,永不消亡,即使在他們生命的盡頭。而且,在生命的黃昏,甚至悲傷也會變得珍貴。

他們都在回憶幾十年前。但是,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充滿困惑和懷疑。他們的記憶,讓我們看到的是深淵,由人,特别是戀夫妻之間産生的各種誤解和幻覺。他們試圖在記憶中實作的目标似乎是最後的深淵,而不是答案。歸根結底,他們最終還是嘗試了,但正如蒙塔萊的詩所說:"當生命落到地上時,看看它看起來如何。'

作家們喜歡回憶晚年,更多地觸及愛情和死亡的問題,諾特博姆也不例外。這部小說中的七部作品都是圍繞着愛與死亡來紀念的。那些人物都處在暮年,他們試圖記住的人早已不複存在。隨著記憶力的減弱,他們的記憶變得越來越困難,唯一的動機來自死者,他們心中定下了心。人年輕的時候,總是充滿激情和想象力,很容易自以為是地把沉浸在情感關系中等同于無所不知,卻看不到其中的盲目。在到達生命的盡頭之前,回頭看漫長的道路已經模糊了一切,除了發現各種困惑仍然難以了解之外,還突然發現,即使它是困惑的,也是極其珍貴的,就像永恒的星星一樣,在遙遠的過去閃爍着迷人的光芒。而那些與愛情有關的記憶,也是基于死亡,即所謂的生命的樣子,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曾經熱愛這一刻的人勾勒出的光的輪廓。

在《貢多拉》中,主人公在威尼斯早年為美國效力,用意大利名字迷住了女孩。這個女孩嘲笑自己是女巫,喜歡在信中談論魔法和巫術,即使她睡着了,她也以"獨特的,野獸般的放縱"來捕捉他,隻是用"她的藍灰色眼睛在黑暗中閃耀"來捕捉他。她給了他一生中最短暫、最強烈的愛情體驗,他一生都放不下。她像仙女一樣來了,接管了他的心。然後她離開了,成為一個女人,結婚生子,為了藝術而離婚,幾乎離開了家。但對他來說,她就像不小心給他的生活照亮了一盞明燈,然後把他留在黑暗中。他原以為她一生中的美國重逢會讓他走到盡頭,但他沒想到她後來的死會把夜晚推向極端。

"有人從你的生活中消失是無法忍受的。你必須同時擁有一百倍的生命才能有意義。"

公平地說,但真的很難面對。"死亡是大自然的禮物,但它往往帶來像深淵一樣的痛苦,你迫不及待地想自己掉進深淵,向死亡之謎的凄涼和真相投降。也許諾特科姆試圖通過這樣一部小說向我們暗示,真正的愛情,就像死亡一樣,本質上是終極的。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在随後的《雷雨》中,諾特博姆向我們展示了愛情難以了解甚至誤解的一面,以及死亡如何在追逐愛情中的人時,用意外的打擊照亮了真相。木刻藝術家由于他黑暗和勇敢的個性而對冬天和寒冷天氣的恐懼隻是膚淺的,從本質上講,他總是對死亡的存在和時間的接近敏感。他無法了解,他的女朋友可以專注于他認為無聊的事情,而不會對環境産生任何影響。她的健康和穩定正是他需要的平衡,就像一個錨,幫助他避免被黑暗,湍急的海水吞噬。癡迷于拍攝閃電的美女,以及她情感上的男友,就像是藝術家與女友關系的放大圖像。憤怒地走到海灘上,不小心被閃電擊中的男人,是情感美造成悲劇性後果的象征。但他也知道,這是一場意外,被閃電擊中的人,被大風連根拔起的路邊樹,本質上是同樣的命運。這是死亡力量的突然出現。他之是以像美杜莎的頭一樣,把這些龐然大物的根拔下來,帶回家收藏,與其說是為了藝術目的,不如說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暗示厄運并不總是在控制之中。也許他真的想嘗試活下去,成為一個幸存者,在死亡的邊緣。但這隻是也許。"不要燒它,"他說。讓它幹燥和幹燥。在晨曦中,她可以看到木頭最終會是什麼樣子。"似乎這樣的句子給這對夫婦的未來帶來了一些暗示,沒有人能逃脫他們的命運。

從某種意義上說,亨氏就像是貢多拉和雷暴的強大變體。如果說後兩者看起來有點像小提琴獨奏,那麼前者顯然更像是氣勢磅礴的鋼琴協奏曲,一個關于絕望的愛情和個性的秘密。"超人氣"的女人愛麗兒(Ariel)從未在小說中出現過,她是秘密的核心。也許是海因茨對她過分熱忱的愛導緻了她的死亡。但誰知道呢?她的墓志銘是這樣的:"Ariel van der Lute,生命隻是在必須,最初是沉默的,1940-1962。"這本身就是一個謎。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The Wanderers Inn》,作者:Seth Northbohm,譯者:Du Dong,2021年10月

當愛情的對象死去時,這種狂熱的愛情就像失控了,而權力轉向了夫妻自己,是以,海因茨的餘生就是把自己原本像克拉克·蓋博一樣的形象一路折騰到臃腫的身形,讓人不忍心直視,折騰死。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強烈的愛使人成為他本來的樣子,它剝奪了他的一切。就像死亡一樣,這種愛會讓命運瞬間露出它的真面目。

愛和死亡是生命的終極秘密。相比之下,叙述者總是耐心、冷靜地回憶記憶,雖然本身就是一個秘密,但有些微不足道。也許原因并不複雜,但他一生中從未接近過那種強烈的愛情狀态,既沒有愛的本來面目,也沒有被愛所摧毀。正如小說之前在艾薇·康普頓-伯内特(Ivy Compton-Burnett)的《最後一個》和《第一個》中的對話所暗示的那樣,他生命中的關鍵詞可能是"空虛"和"毫無意義"。最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如果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我們就不必假裝它像什麼東西"。

相比之下,《九月底》和《最後的下午》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插曲。前者是一個關于收益和一無所有的故事,寫下了蘇茜孤獨的傍晚場景的凄涼和回憶。當她的朋友安娜貝爾去世時,她向垂死的女人和她的丈夫海軍上将承認他們會在一起。她從來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安娜貝爾不在乎。也許她應該了解但未能了解的是,當死亡來臨時,一個人可能會容忍一切。也許她能明白,比失去愛與死亡更難以忍受的,是孤獨地等待死亡到來的磨難,當然,痛苦也可以是寬恕的。《最後的下午》是關于仇恨的。恨的前提,依然是因為愛與迷茫。女插畫家對她愛了多年的夫妻的仇恨很難消除,與其說是因為心碎,不如說是因為他讓她處于一種難以了解的混亂狀态。因為恨,她讓他死了三次,最後一次都忘了。但她真的會忘記嗎?很可能他會永遠活在她的心裡,背景是一個他們不了解的謎團。誰能說她給他的報複不是他的死因呢?也許她隻是想完全擁有他,隻是為了毀掉一切。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諾特博姆小說的原始插圖

如果說《貢多拉》、《雷雨》和《海因茨》這三部曲都是男性叙事,而《九月底》和《最後的下午》都是女性視角的叙事,那麼在《寶拉一世》和《寶拉二世》中,則是一部從男性和女性視角進行二重唱的叙事,就像一個問答。《狐狸夜來》一書的書名來自寶拉二世。兩篇文章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狐狸形象的雙重隐喻:神秘的自我死亡,在諾特科姆當然是深刻的。一方面,他試圖通過這兩部關系密切的小說,暗示男女在愛情關系中的誤會和幻覺,另一方面,他似乎想呈現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一切都是基于一個人的晚年狀态和鬼魂的狀态,即使有那麼多的誤解和錯覺是由這種深深的隔閡造成的, 畢竟,愛情是真實的,但從本質上講,它也與生命本身和所有與生命相關的現象有關,是虛幻的,就像一個夢。在這裡,我們似乎可以意識到,寶拉作為幽靈寶拉,已經完成了作者賦予她揭示的使命。小說的結尾,她最後一次向他告别,隐約有一股禅宗的公開氣味。

作為整部小說結尾出現的《海角》更像是一首散文詩,而不是一部小說。它充滿了象征意義,就像諾特博姆對女性觀點的詩意表現,或者他對女性的精神緻敬。其他小說中出現過的那些女性角色的所有生命和精神的秘密,似乎都通過這段話揭示了出來。她是一個女人,所有的女人。海角,是大地與海的臨界點,是平凡的日常世界與動蕩的不正常世界的分界與交彙點,也是女性生命與精神力量與神秘自然力量的對話點。在這裡,她展現了生命的舞蹈,存在如此強大的生命和精神,她不是在對話中,而是在咆哮中,面對洶湧而危機四伏的大海深淵,她想"融入這種令人陶醉的憤怒"。

我來這裡是為了這個:

為了咆哮。

我鼓起勇氣——我

知道這裡沒有人能看到我,

聽我說 - 我去海邊

咆哮,反擊,

起初我持懷疑态度,

我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但後來

我的咆哮聲越來越大,

用憤怒對抗憤怒。

我像一百隻海鷗一樣尖叫,

我對溺水的水手大喊大叫,

打個電話,他們會回應,

我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

渴望迷失在這種起伏的節奏中,

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跳舞

在這一點上,我将踏上沉重的腳步

在回來的路上,暴風雨咆哮着,

追着我,累了把我拖了下來。

我失去了北方。

我們稍後再說,迷失了

奎拉蒙大拿州風。這就是你在說什麼

當然,我已經失去了理智。

對我來說,這是不對的。

我的理智絲毫不減。

我很高興,但沒有人能與我分享。

我不得不等到暴風雨和大海再次出現

叫我去吧,

這是我們的默契。

在小說的結尾被視為一個分支之後,它們是諾特科姆為女性精神意志的力量而寫的贊美詩。想想看,這難道不像《雷雨》中那個叫羅塞塔的女人的想法:"現在他就像一艘漂浮在黑暗大海中的船。她知道,她的冷靜讓他更加惱火,面對他自稱黑膽的脾氣,隻有她自己堅忍的堅忍才能讓他堅持到更黑暗的季節。最好的方法是直面而行。"這是她的愛,這是她的愛的方式。而那個名叫魯道夫的人,木刻藝術家,雖然他會說,"我想要的,是自然界的不羁的力量",但他的具體狀态其實顯然是脆弱和無能為力的。也許像小說中的許多男人一樣,他要麼在諷刺的狀态下思考,生活是多麼美好,應該一次又一次地裝飾,要麼"我想要一個解釋,但我找不到它"。在這一點上,或者關于男人,寶拉看得很清楚:"你永遠不會了解我們的關系。你相信我說的謊言。女人善于撒謊,而男人善于被欺騙,哈!和你在一起意味着我必須忍受你平常的心。太痛苦了。是以這麼多年,你還是孤身一人,我一眼就看到了。你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你不需要伴侶,和你一起生活會是一場災難,我能熬過這場災難,而你不能。你活着,是為了讓你的心不在這裡,或者你的心在這裡,那個人不再在這裡。"

Nottebohm的記憶,照片或敘事藝術 Nottebohm了解記憶的本質和記憶的重建特性。他清楚地知道,所謂記憶和記憶,其實都是基于"現在",甚至說人是建立在"現在"的基礎上來完成記憶的不斷重建。就記憶和記憶而言,與其說是存在證據,不如說是存在的證據,而是破碎的無序性質和記憶本身的碎片化,以一種看似普通但異常突然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他說,"在一個好故事中,現在不是在尋找任何東西,而是無處不在。在照片中,"缺席"很重要,就其重要性而言,它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永遠不認識照片中的人,你就不知道誰缺席了,這就是重點。'

諾特博姆:愛和死亡有相同的目的

對于像諾特博姆這樣的作家來說,即使是一張看似普通的照片,也足以産生一個微妙而有意義的多戲劇場景。他創作戲劇的方式,并不是按照通常的演繹邏輯,而是像切片實驗一樣,每個角色的不同面貌,從内到外,從淺到深,從具體到細微,在半透明的狀态下分層,每一塊肯定都有一些縫隙,但正因為如此,所謂戲劇具有不斷産生風濕病的空間。當然,這種描述方式也容易産生誤解,仿佛那些切片有其靜态的一面,正如照片本身所呈現的那樣,但實際上,它都是流動的,就像河流一樣,當清澈渾濁,向前滾動,而叙述者,則在其中遊動,當被淹沒時,每個叙事層次都代代而變, 仿佛隻是一次漂浮的蛻變,隻有細心的讀者才能真正體會到這條河的黑暗和湍流。

在諾特科姆的寫作中,即使是對話顯然也有點像獨白——另一種獨白。從品質上講,這些看似獨白的對話與意識的流動,與場景和細節的微妙流動和變化之間沒有明确的界限,這似乎是他所追求的叙事效果。面對這個世界,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隻有在這樣的效果下才會真正做到水和牛奶的融合,除了沉浸其中,不再需要任何意義的區分,什麼是真的,什麼是虛幻的?根本沒有必要區分,最終沒有這樣的限制。

每一次,當你突然從諾特博姆的小說中擡起頭來,思考小說中發生的事情和展開的事情時,除了愛情、死亡和命運,你還會想到什麼?你知道,這裡不可能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故事,不可能有那些秘密的最終啟示,即使你可以以非凡的決心和敏銳地盯着那些漂浮在其他國家的人的命運如何揭示真相,就像在黑暗中獨自面對大海,你可以感受到氣候變化的氣味, 你可以意識到它多麼像是人類内心世界和命運的隐喻,你永遠無法同情它。而這些,也許就是諾特科姆小說的基本特征。

"這是結束嗎?"當然不是,這是現實生活,沒有線索,沒有情節。"

編寫|趙松

編輯|宮古

該指南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