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需要什麼?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找到了答案

孩子需要什麼?

小高老師說,要好的學習态度;閻主任說,要好的學習成績;馬飛媽媽說,要好的大學學曆;馬飛說,要……

不,馬飛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在心智還未成熟的少年時代,沒有引導,他根本無法發現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東西。

就在馬飛最迷茫也是最糟糕的時刻,馬皓文回來了。這個缺席了七年的父親,重新參與了兒子的成長。

就這樣,第一次做父親的馬皓文,帶上兒子一起走上“補習之路”。

他不停地跟馬飛強調“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不是告訴我們盲目的信任就能改變一切,而是告訴我們自信才是改變的開始;

他在所有人面前立下賭約,不是告訴我們要逞一時之快,而是告訴我們永遠不服輸才是最大的勇氣;

他帶着馬飛請假旅行看展,不是告訴我們要對孩子的有求必應,而是告訴我們找到人生的夢想才有持續的動力;

······

馬皓文告訴馬飛,不要被别人貼标簽,隻有自己才能定義自己;學習不是目的,而是過程;

隻有找到夢想的靶子,每天的努力才有意義;還有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

銀河補習班,補習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學習的方法;不僅是課堂的内容,更是人生的視野;不僅是學業的提高,更是内心的成長。

他試着用自己的經曆、用自己的行動去探知馬飛内心的需求,然後試着填補它——家庭的關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

而這些,都來自于一個健全、健康的獨立人格,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

孩子需要什麼?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找到了答案

事實上,馬飛缺失的也正是我們大多數孩子缺失的。可惜,不是每個父母都是馬皓文。

在生命的最初,當每個嬰兒初生時,他們都知道自己要什麼。

餓了會哭,飽了會睡,冷了會叫,熱了會鬧。這是本能,也是未經雕琢的需求。

那時候的父母怎麼做的呢?

父母總是盡全力傾聽、判斷寶寶的需求,也認真滿足他們,讓孩子感到滿足和安全。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用“我認為”來代替孩子的“我認為”,我們用我們的需求、社會的需求來代替孩子的需求。

當被否定得多了,孩子漸漸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他們好像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按部就班地走着。

他們似乎獲得了我們認為的最好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失去了自我。

越來越嚴重的“教育内卷”無限加重了競争,越來越高的就業要求不斷釋放着壓力,越來越焦慮的家長殺紅了眼,孩子最終淪為“學習機器”。

如果一個社會用學曆而不是素質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一個家長用成績而不是興趣來對孩子提出要求,一個孩子隻擁有書本而失去了外面的世界。

這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教育的倒退。

“唯分數論”下被抛棄的孩子已經夠多了,“高壓教育”下被犧牲的孩子也夠多了。

高學曆不代表高素質,被壓抑的人生可能禁不起一點點挫折。

“北大吳謝宇弑母案”、無數不堪學習重負選擇輕生的案例還曆曆在目。曾經自我放棄的馬飛、被不及格的分數逼瘋的省狀元,隻是無數悲劇的縮影。

孩子需要什麼?看完《銀河補習班》,我找到了答案

誠然,教育焦慮是體制、社會、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結果。

體制、社會和學校,我們無需對抗,也無法對抗。

别人無法改變,我們隻能改變自己。

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位老師、第一道保護門,父母必須扮演好這個重要的角色。

父母應該做的,是激發孩子的興趣,探索孩子的天賦,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孩子迷茫時引導,退卻時鼓勵,前進時放手。

放開手中緊攥的線,讓孩子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翺翔吧。

跌倒了也沒關系,我們隻需要在他們回頭找你時,張開雙手擁抱。

讓孩子用獨立代替依賴,用思考代替服從,用感恩代替索取。

在愛和挫折中成長,塑造健全、健康的獨立人格。

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戰勝困難的勇氣比戰勝困難更重要。

每個人的一生最終都要自己走,父母能給予的,是孩子獨行的勇氣和能力。

除了分數,還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除了考試,還有每一個重要的當下。

他們一起組成了人生,僅有一次的人生。

我們已經錯過自己的黃金時代,再也不要錯過孩子的黃金時代了。

用心感受,你會聽到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