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它既是曆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傳承了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每一件都蘊藏着一串故事,等待有心人去細細聆聽;一件件保留着傳承人溫度的作品,在人們的腦海中暈染出一幅文明流淌逶迤婉轉的畫面。“守藝人”專欄,通過講述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帶大家近距離感受非遺背後的地方曆史文化、風土人情,體驗非遺的魅力。
刺繡又名“女紅”,是古代女子必備的“四德”之一。
白居易“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韋莊“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都說的是女紅之盛。
不過,刺繡曆經時間的洗滌和沉澱,如今已不再是鎖住深閨女子的枷鎖,而是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與發揚。
刺繡與鎮海的淵源
說起刺繡,大部分甯波人首先想到的是頗具盛名的金銀彩繡,它甚至可以與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齊名。但其實,刺繡在鎮海也由來已久。
鎮海的民間刺繡,俗稱紮花棚、紮花、繡花,與金銀彩繡的華麗不同,它一般用絲絨和彩線在布帛上刺成各種花紋和圖案。
舊時,鎮海大戶人家多、經商者多,富貴人家的夫人、小姐常以刺繡排遣寂寞,普通人家的女子則通過賣繡品補貼家用。是以,鎮海民間刺繡分布全域,即使是農村和山裡的姑娘,絕大多數也會這項技藝。
20世紀60年代初,鎮海還設有繡品廠,專門承接省、市乃至港澳地區繡品訂單。當時,手藝優秀的繡娘,一個月可以獲得二三十元人民币。這項業務的開展,不僅增加了當地人的收入,也在無形中培養了新一代刺繡人才。
如今,鎮海本地會刺繡的中老年婦女,大多是在那個階段培養出來的。而非遺傳承人王芳,正是從家中長輩處繼承了刺繡這項技藝。
“刺繡,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因為家中女性長輩皆擅長女紅針黹,尤其大伯母,曾是專業的繡娘。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以及女孩的天性使然,王芳在孩童時期就開始接觸、學習刺繡。
遺傳和天賦加持,王芳的刺繡學習過程異常順利,從簡易的花草到各類精細的小像,她總是很快就能上手。也因為刺繡所用的工具簡單,隻要繡布、繡線、繡繃、針、剪刀即可,漸漸地,刺繡變成了王芳生活的一部分。
當别人在空閑時間追劇、逛街時,王芳則醉心于研究繡花圖樣,學習色彩搭配。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她幾乎把剩餘的錢都花在了各種刺繡材料上。
如今,家裡的書房也被王芳改造成了手工坊,書櫃變成了作品展示櫃,抽屜和儲物櫃裡則裝滿了各種布料、彩色的繡線、亮晶晶的閃片和珠子。
“就像有的人喜歡運動、有的人喜歡追劇,而我,恰好喜歡刺繡罷了。”王芳說,除了熱愛,家人的支援也給了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沉得下心,也樂于創新
相較于大幅完整的的繡品,王芳更喜歡繡小件的香囊、挂墜,一般一幅作品從設計到拓樣再到繡制,需要5-7天時間。
繡品成功的關鍵在于針法的熟練運用。不論繡什麼圖案,針腳要齊,發現漏針要及時補上,這也是刺繡的基本功。常用刺繡針法有打籽繡、鎖鍊繡、輪廓繡、緞面繡等,既使一個拳頭大小的圖案,過程中也需要幾種針法混合使用。
“刺繡的技法學習并不難,但要求學習者精心、細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王芳說,現在年輕人大都是三分鐘熱度,或者盲目求快,急于求成,剛開始上手就想着繡大件,基本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作為非遺傳承人,王芳也緻力于把這項技藝推廣出去,她不僅在鎮海蛟川雙語國小開設布藝課程,也常在莊市街道老底子手工坊裡做志願者,教授刺繡、手工等内容。
雖然到目前為止,王芳還沒有遇到可以傳授技藝的“有緣人”。不過幸運的是,她在網上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日常線上上交流心得,切磋技藝。
這幾年國潮文化的興起,漢服、旗袍、刺繡團扇、香囊等文化衍生品的暢銷,也讓王芳看到了刺繡傳承的希望。“家裡侄女正好學習設計專業,打算以後和她們合作,創作出既能展現古典刺繡技藝又能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作品。”王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