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传承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都蕴藏着一串故事,等待有心人去细细聆听;一件件保留着传承人温度的作品,在人们的脑海中晕染出一幅文明流淌逶迤婉转的画面。“守艺人”专栏,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带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背后的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验非遗的魅力。

刺绣又名“女红”,是古代女子必备的“四德”之一。

白居易“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韦庄“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都说的是女红之盛。

不过,刺绣历经时间的洗涤和沉淀,如今已不再是锁住深闺女子的枷锁,而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刺绣与镇海的渊源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说起刺绣,大部分宁波人首先想到的是颇具盛名的金银彩绣,它甚至可以与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齐名。但其实,刺绣在镇海也由来已久。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镇海的民间刺绣,俗称扎花棚、扎花、绣花,与金银彩绣的华丽不同,它一般用丝绒和彩线在布帛上刺成各种花纹和图案。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旧时,镇海大户人家多、经商者多,富贵人家的夫人、小姐常以刺绣排遣寂寞,普通人家的女子则通过卖绣品补贴家用。因此,镇海民间刺绣分布全域,即使是农村和山里的姑娘,绝大多数也会这项技艺。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20世纪60年代初,镇海还设有绣品厂,专门承接省、市乃至港澳地区绣品订单。当时,手艺优秀的绣娘,一个月可以获得二三十元人民币。这项业务的开展,不仅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也在无形中培养了新一代刺绣人才。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如今,镇海本地会刺绣的中老年妇女,大多是在那个阶段培养出来的。而非遗传承人王芳,正是从家中长辈处继承了刺绣这项技艺。

“刺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因为家中女性长辈皆擅长女红针黹,尤其大伯母,曾是专业的绣娘。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以及女孩的天性使然,王芳在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学习刺绣。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遗传和天赋加持,王芳的刺绣学习过程异常顺利,从简易的花草到各类精细的小像,她总是很快就能上手。也因为刺绣所用的工具简单,只要绣布、绣线、绣绷、针、剪刀即可,渐渐地,刺绣变成了王芳生活的一部分。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当别人在空闲时间追剧、逛街时,王芳则醉心于研究绣花图样,学习色彩搭配。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她几乎把剩余的钱都花在了各种刺绣材料上。

如今,家里的书房也被王芳改造成了手工坊,书柜变成了作品展示柜,抽屉和储物柜里则装满了各种布料、彩色的绣线、亮晶晶的闪片和珠子。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就像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追剧,而我,恰好喜欢刺绣罢了。”王芳说,除了热爱,家人的支持也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沉得下心,也乐于创新

相较于大幅完整的的绣品,王芳更喜欢绣小件的香囊、挂坠,一般一幅作品从设计到拓样再到绣制,需要5-7天时间。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绣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针法的熟练运用。不论绣什么图案,针脚要齐,发现漏针要及时补上,这也是刺绣的基本功。常用刺绣针法有打籽绣、锁链绣、轮廓绣、缎面绣等,既使一个拳头大小的图案,过程中也需要几种针法混合使用。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刺绣的技法学习并不难,但要求学习者精心、细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王芳说,现在年轻人大都是三分钟热度,或者盲目求快,急于求成,刚开始上手就想着绣大件,基本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芳也致力于把这项技艺推广出去,她不仅在镇海蛟川双语小学开设布艺课程,也常在庄市街道老底子手工坊里做志愿者,教授刺绣、手工等内容。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虽然到目前为止,王芳还没有遇到可以传授技艺的“有缘人”。不过幸运的是,她在网上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日常在线上交流心得,切磋技艺。

守艺人|王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把热爱“绣”出来

这几年国潮文化的兴起,汉服、旗袍、刺绣团扇、香囊等文化衍生品的畅销,也让王芳看到了刺绣传承的希望。“家里侄女正好学习设计专业,打算以后和她们合作,创作出既能体现古典刺绣技艺又能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王芳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