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版權聲明】本作品的著作權等知識産權歸【開屏新聞】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每年初冬時節,騰沖市固東鎮銀杏村迎來最佳觀賞季,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在觀賞銀杏美景的同時,很多遊人還特意來到銀杏村景區附近的荥陽村,買上一把正宗的手工油紙傘帶回家中留作紀念。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荥陽油紙傘因制作工藝精湛、傘型美觀、色彩鮮豔、桐油光亮,具有抗水耐溫、擋風力強、小巧精緻等特點,以及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傳統民間工藝特色,深受遊客喜愛。這都得益于村裡有一批從事編制手工油紙傘的能工巧匠,而保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油紙傘傳承人、今年已95歲高齡的鄭映海老人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他編的油壺能打水更能裝油

說起油壺,鄭映海顯出一臉的自豪,他說當年自己就是憑借會編制油壺這項獨有的手藝熱銷一方。鄭映海介紹說,油壺在當地又被叫作油籠,既能裝水,也能裝油,以前在當地曾被廣泛使用過。20世紀80年代後,随着各種塑膠、鐵制的容器大量出現,油壺已漸漸被棄用。随後一些會這門手藝的工匠也都紛紛轉行去做海簸、油傘等其他竹制品了。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鄭映海向開屏新聞記者介紹說,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自己會這門手藝,是以他和村裡的10多個工匠一起編制了大量的油壺來賣。由于又便宜又實用,是以在當地很受歡迎。“當年我年輕力壯時,一天就能做一隻油壺,做好後就賣給貿易公司(現供銷社),一對油壺能賣到12元。這樣下來一個月就能收入180元左右,這在當時抵得上一個壯勞力一年的收入,是以當年我養家糊口靠的就是這門手藝。”鄭映海回憶說。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已傳承近300年的荥陽油紙傘

除了油壺,鄭映海的另一項絕技就是編制油紙傘了。“我編的油紙傘也是價廉物美,我打的牌子就叫荥陽紙傘。”鄭映海自豪地介紹說,油紙傘前前後後要分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内線等幾十個步驟,一把油紙傘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好。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荥陽村村子雖不大,卻因有祖傳的油紙傘而聞名遐迩,而這項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荥陽油紙傘,在該村已傳承9代、有近300年的曆史。據介紹,最初油紙傘工藝從四川傳入,因手工紙傘制作工序繁雜,主要工序必須由家裡主要勞動力才能承擔,制作費工費時,且已經退出了日用品的舞台,漸漸地村裡的許多人就不再制作紙傘了。如今村裡隻有4戶人家仍然在制作油紙傘,其中,鄭映海是保山市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油紙傘傳承人。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子承父業,油紙傘融入現代元素

如今,鄭映海老人的兒子鄭加獎已從父親手裡接過了編制油紙傘的手藝,不僅繼續堅守着這門獨特的手工藝,還在編制中加入了很多現代的文化和旅遊元素,使得荥陽油紙傘受到更多遊客的青睐。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據了解,鄭加獎也是騰沖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鄭加獎現在主業就是做油紙傘,利用電腦繪圖,他做出來的油紙傘不但傳承了古老的工藝,更是融入了現代的元素,做出來的油紙傘通過網際網路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手工油紙傘對于鄭加獎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生計,更是一種情懷,這些美麗紙傘工藝曆經了數百年風霜,仍然煥發着迷人的光彩,經過了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澱,更加衍生出了厚重質樸的文化力量。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讓人欣喜的是,近年來,騰沖市高度重視包括荥陽油紙傘在内的民間手工藝制品的保護、傳承和發掘。為保護民間文化,經教育訓練,荥陽村裡16名年輕人已經繼承了油紙傘的制作方法。

開屏人物|鄭映海:傳承9代人,隻為做好一把油紙傘

如今,以鄭映海和鄭加獎父子為代表的騰沖民間藝人,繼續用最傳統的工藝創造着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荥陽油紙傘蘊含的傳統文化使其成為了騰沖文化不可或缺的代表名片之一,它也在不斷地改革創新,積極融入新時代,把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貓恩泊

校對 徐紅

編審 張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