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每年初冬时节,腾冲市固东镇银杏村迎来最佳观赏季,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观赏银杏美景的同时,很多游人还特意来到银杏村景区附近的荥阳村,买上一把正宗的手工油纸伞带回家中留作纪念。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荥阳油纸伞因制作工艺精湛、伞型美观、色彩鲜艳、桐油光亮,具有抗水耐温、挡风力强、小巧精致等特点,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民间工艺特色,深受游客喜爱。这都得益于村里有一批从事编制手工油纸伞的能工巧匠,而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传承人、今年已95岁高龄的郑映海老人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他编的油壶能打水更能装油

说起油壶,郑映海显出一脸的自豪,他说当年自己就是凭借会编制油壶这项独有的手艺热销一方。郑映海介绍说,油壶在当地又被叫作油笼,既能装水,也能装油,以前在当地曾被广泛使用过。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种塑料、铁制的容器大量出现,油壶已渐渐被弃用。随后一些会这门手艺的工匠也都纷纷转行去做海簸、油伞等其他竹制品了。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郑映海向开屏新闻记者介绍说,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自己会这门手艺,所以他和村里的10多个工匠一起编制了大量的油壶来卖。由于又便宜又实用,所以在当地很受欢迎。“当年我年轻力壮时,一天就能做一只油壶,做好后就卖给贸易公司(现供销社),一对油壶能卖到12元。这样下来一个月就能收入180元左右,这在当时抵得上一个壮劳力一年的收入,所以当年我养家糊口靠的就是这门手艺。”郑映海回忆说。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已传承近300年的荥阳油纸伞

除了油壶,郑映海的另一项绝技就是编制油纸伞了。“我编的油纸伞也是价廉物美,我打的牌子就叫荥阳纸伞。”郑映海自豪地介绍说,油纸伞前前后后要分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几十个步骤,一把油纸伞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做好。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荥阳村村子虽不大,却因有祖传的油纸伞而闻名遐迩,而这项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荥阳油纸伞,在该村已传承9代、有近300年的历史。据介绍,最初油纸伞工艺从四川传入,因手工纸伞制作工序繁杂,主要工序必须由家里主要劳动力才能承担,制作费工费时,且已经退出了日用品的舞台,渐渐地村里的许多人就不再制作纸伞了。如今村里只有4户人家仍然在制作油纸伞,其中,郑映海是保山市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传承人。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子承父业,油纸伞融入现代元素

如今,郑映海老人的儿子郑加奖已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编制油纸伞的手艺,不仅继续坚守着这门独特的手工艺,还在编制中加入了很多现代的文化和旅游元素,使得荥阳油纸伞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据了解,郑加奖也是腾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加奖现在主业就是做油纸伞,利用电脑绘图,他做出来的油纸伞不但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更是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做出来的油纸伞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手工油纸伞对于郑加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计,更是一种情怀,这些美丽纸伞工艺历经了数百年风霜,仍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经过了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更加衍生出了厚重质朴的文化力量。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腾冲市高度重视包括荥阳油纸伞在内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的保护、传承和发掘。为保护民间文化,经培训,荥阳村里16名年轻人已经继承了油纸伞的制作方法。

开屏人物|郑映海:传承9代人,只为做好一把油纸伞

如今,以郑映海和郑加奖父子为代表的腾冲民间艺人,继续用最传统的工艺创造着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荥阳油纸伞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了腾冲文化不可或缺的代表名片之一,它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积极融入新时代,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徐红

编审 张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