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在現代社會,一部汽車往往被寄予了出行功能之外的衆多社會屬性。比如代表了财富、階層,代表了個人風格,被象征為一個“家庭成員”,或者被塑造為一個人短暫地抛開生活工作重壓下的一個私密空間……

但汽車智能化程序開啟之前,汽車始終是一個被動的,需要人類駕乘者去操控、去駕馭的“工具性”存在。人們關于汽車的一切美好願望隻能存在于科幻片或者卡通片的“汽車機器人”的想象當中。

一部汽車如何成為能夠與人類交流、有一定自主能力,能夠自我進化的“機器人”,真正成為人類的“陪伴型”存在?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再是不切實際或者說遙遙無期。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汽車機器人,已經近在眼前。實作這一目标的關鍵條件就是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一輪AI技術的出現,在此基礎上所引發的自動駕駛軟硬體的成熟,以及通過“軟體定義”方式将大量AI互動技術應用到汽車之上。

天時、地利、人和。在“人機共生”的趨勢下,集度公司站在了汽車産業巨變和人工智能應用落地的技術産業交彙點上,在業内率先提出了打造全球首款量産“汽車機器人”的目标,給汽車行業打造面向未來一代的智能汽車提供了“樣本”意義。

那麼,如何打造一款“面向量産”的“汽車機器人”呢?

我們可以從集度成立至今的造車邏輯和造車進度雙重次元來探索這個答案。

造車的邏輯,其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定義一個“汽車機器人”。

汽車機器人的概念,來自于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出的一個創想。“智能汽車未來更像智能機器人,或者反過來說,就是未來機器人的主流方向更像一台智能汽車。”這可以看作是這一新物種的思考原點。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而汽車機器人和汽車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呢?在去年底的百度Create大會上,李彥宏再次給出了“汽車機器人”的完整定義。

第一、汽車機器人擁有L4級别的智能駕駛能力,可自由移動;第二、人車互動及語音語義的精準識别,讓車與人能“自然交流”,了解使用者情緒,實時響應使用者需求,是一個貼心的智能夥伴;第三、基于人工智能,汽車機器人可以自我學習和疊代,不斷學習使用者使用和互動的習慣,不斷優化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各種體驗,實作“自我成長”。

“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我成長”成為貫穿集度打造汽車機器人的三大産品理念。

集度的“汽車機器人”,一方面具備新造車的電動化和智能網聯特性,一方面又具備了“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主學習”的機器人的AI化能力。

移動、互動和OTA,現在一部分智能汽車也已經可以做到,那麼和集度的汽車機器人到底有何差別呢?從本質上,二者存在着“自主”能力上的差異,即主動和被動的差別。

具體來看,汽車機器人與普通汽工廠中的房間存在哪些差異。

自由移動。

集度汽車機器人的“自由移動”,意味着從産品推出時就具備了L4級自動駕駛能力,可以真正意義上的解放駕駛員的雙手。理論上,駕乘者隻需要告知目的地,車汽車機器人就可以通過自主操控将你送達。

自然交流。

對于人機交流我們并不陌生,如今許多汽車都配備了語音助手,即使是能支援連續對話的車型也不在少數。但仍與人和人之間的那種自然交流狀态相差甚遠,這種基礎的一問一答仍舊屬于指令式操作。

對于集度汽車機器人的“自然交流”,首先要有精準的語音識别能力和語義了解能力,讓車能了解使用者的自然語言,識别真實意圖,洞察到使用者的需求,讓人機互動水準無限接近人與人的交流。比如當你在車内接電話時談到要去某地赴約,擁有自然交流能力的汽車機器人則會在聽到相關資訊後主動詢問乘客是否需要前往某地,一般汽車仍然需要駕駛者主動下達指令切換導航。這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第三,自我成長。

OTA是目前“軟體定義汽車”下,未來汽車持續更新的必備技術。而對于目前市面上可以實作OTA功能的車型來說,OTA更新取決于廠商所推送或優化的功能更新,仍然是一種被動“學習”。對于集度汽車機器人的“自我成長”,則是基于AI、大資料驅動的自我進化,可以根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進行自我的學習和疊代,不斷優化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體驗,實作主動的學習和進化。

從“車”進化到“人”,正是集度汽車機器人産品理念所展示的進化邏輯。基于這樣的了解,你就可以看到汽車機器人作為一個新物種會帶來的變革。汽車機器人成為你的專職司機、你的工作助理、你的行程陪伴者、你的AI“知己”……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知易行難。汽車機器人的“暢想”會不會隻是這些科技公司展示給外界的“水中月”。顯然,從集度宣布造車一年來看,他們是動真格的。

1月官宣造車,3月注冊成立;6月曝光“油泥模型”,7月完成造型設計,集度的汽車機器人雖未面世,但已經有了最初的“模樣”。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6月初,集度宣布開發面向L4級的電子電氣架構JET,打造汽車機器人的“神經系統”,7月集度也已經同步進入工程開發階段,成立207天,集度提出了SIMUCar(軟體內建模拟樣車),進入到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前置開發階段,開始為汽車機器人打造智能化“靈魂”。

近日,集度汽車機器人在SIMUCar路測中,已成功實作城市、高速雙域的智駕融通,為“自由移動”能力提供了可靠驗證。

集度加速打造汽車機器人,自然也需要打造強有力的産業供應鍊。從已經披露的消息來看,集度于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達成了合作;在雷射雷達上和禾賽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在智能座艙方面,集度與高通達成合作,将在國内首發第4代骁龍汽車數字座艙平台8295;在智能駕駛方面,集度将采用百度最新一代自動駕駛平台,同時搭載英偉達目前算力最強Orin SoC智駕晶片。

機器人的靈魂正在“鍛造”,機器人的視覺、心髒、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也已經“定型”,集度打造汽車機器人的速度着實驚人。

行至集度造車的新階段,我們可能會好奇:集度的汽車機器人到底該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汽車機器人應該有怎樣的獨特視覺體系?集度剛剛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汽車機器人為靈感,集度将“像素”概念與字母“J”相結合,打造了業界首個汽車機器人品牌标志"Pixel-J”。像素代表了機器視覺的基本元素,由此出發,汽車機器人可以預見一切場景。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AI從無數種實體實驗資料中找到了“AI的顔色”——AI紫作為集度汽車機器人的主題色。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從汽車機器人核心的像素理念出發,集度融合品牌年輕、前衛的精神基因,還打造了一套 ROBO Font汽車機器人專屬字型,作為汽車機器人與人類交流的一種獨特文字。

同時,集度也首次公開了汽車機器人概念車的産品設計樣式,據透露,量産版汽車機器人的外觀将與概念車90%一緻。

把汽車打造成機器人,集度駛出“制勝”加速度

由此,汽車機器人的個體特質和真實外貌已然呈現到大衆面前。

汽車從“物”成為“人”,是汽車産業所遭遇“變革”的關鍵内涵。集度率先發力打造“汽車機器人”不僅是為汽車行業開創了一個新産品種類,更重要的是為行業提供了造車的新範式,比如創新性提出的SIMUCar,可以進行軟硬體完全解耦的智能化前置開發,比如從一開始就面向L4自動駕駛能力的量産開發,将接下來2-3年汽車産業競合擡升至一個較高的競争水位,打造智能汽車的标杆。

無智能,不造車,已然是汽車行業的共識。在衆多選手湧入“造新車”的2021年,集度所要打造的“汽車機器人”無疑代表了汽車未來的真正進化方向。可以想見,無論接下來湧現出的大批新品牌、新車型,盡管不一定标榜為“汽車機器人”,但一定會向汽車機器人所涵蓋的“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我成長”的理念去進化。

十年之後,大規模具有進階形态和多元用途的汽車機器人已經充滿了我們日常生活場景,我們也早已習慣置身于科幻作品中才出現的人機共生的世界。

然而,人們始終會回首往事,追溯到過去的2021年,集度在為打造這款“汽車機器人”所花費的心思和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