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洣泉書院:演繹永恒的紅色傳奇

作者:學習時報

在羅霄山脈西麓炎陵縣(原酃縣)城西北角的洣水河畔,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書院,叫洣泉書院。書院為三進兩廂式的土木結建構築,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大小房間58間。書院的一進為天井式室内庭院;二進為中廳,即書院的講堂所在,為曆代老師授課的場所,門首高懸一塊木匾“魁星點鬥”;三進是大成殿,殿内原設有孔子神位,兩側為先生寝房。

從表面看起來,洣泉書院不過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古書院,然而就在這座普通的書院不僅演繹了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兩位曆史巨人“第一次握手”的紅色傳奇,也成為了中國革命艱難曲折曆史的見證地,這裡是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是一部生動而形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曆史教科書。

書院雖小但曆史悠久

走近“洣泉”,書院大門上赫然高懸着“洣泉書院”的匾額,院門前兩側的圓形立柱上挂着“莫歎山城書院小,緣移楚地聖賢多”的對聯,道出了這座古書院的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其建築風格卻樸實典雅,玲珑精緻,别具一格,而且建院曆史悠久,是人才輩出之地。

洣泉書院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更名為烈山書院,取炎帝誕生地之意。嘉慶二年(1797年),當地在擴修書院時,易名為“洣泉書院”。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沈道寬将院址遷至北城外校射場(今高尚坪),建立院舍,“按酃湖在郡(衡陽)東四十裡,縣襲湖名,院故襲縣名”,改名為“酃湖書院”。鹹豐五、六年(1855、1856年),酃湖書院遭戰争破壞而荒蕪。同治二年(1863年),邑紳萬典璋将書院遷回原址,複名“洣泉書院”。

洣泉書院的規模不大,也不如長沙嶽麓書院、衡陽石鼓書院等名聲顯赫,但卻一直為炎陵地區的文化重地,昔日學子士人皆荟萃于此。書院正如洣水之涓涓不息,培養出了不少人才。在書院遍地開花的宋代,不到12萬人的酃縣,就建有16所書院,而洣泉書院的名氣在當時所有的書院中是位列前茅的。有資料顯示,自宋至清,酃縣考取進士11人,舉人43人,貢生374人,其中大部分都出于洣泉書院。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開國領袖毛澤東和朱德、彭德懷、陳毅3位元帥,以及張雲逸、蕭克、王震、李天佑等一批開國将軍都與洣泉書院有過交集和接觸,并多次在此留下了曆史的印迹。

毛澤東曾在此居住

回看洣泉書院演繹的紅色傳奇,其最大的看點在于其與毛澤東有過近距離“親密接觸”,直接促成了兩位曆史巨人毛澤東與朱德的“第一次握手”,由此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曆史程序和方向。

1928年3月中旬,為策應和迎接朱德上司的湘南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毛澤東親率工農革命軍分三路進軍酃縣(今炎陵縣),前往湘南。途中,聞訊酃縣“三月暴動”,他立即指揮工農革命軍前往支援,并攻克縣城。3月15日,毛澤東到了酃縣城西的洣泉書院,因為他一生酷愛讀書,便将書院作為他的住處和部隊上司機關的駐地。毛澤東住書院後廳右側的先生寝房内。當天,毛澤東在洣泉書院門前的大操坪召開了群衆大會,動員勞苦農民起來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當家做主人。這是毛澤東第一次與洣泉書院近距離接觸。

4月中旬,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又回到酃縣縣城,第二次住進洣泉書院。剛住下不久就得知國民黨軍隊準備在酃縣一帶阻止湘南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的消息。于是,毛澤東顧不上休息,立即與團長張子清召集一團連以上幹部在洣泉書院中廳講堂開會,研究敵情,部署阻擊從茶陵向酃縣進攻的敵軍,并決定把伏擊地點放在縣城西郊的接龍橋。毛澤東在會上分析了敵強我弱的态勢,他認為,天河山、湘山這兩個制高點,是這一仗能否打勝的關鍵。隻有牢牢控制住這兩個制高點,才能對敵軍形成前後夾擊,取得這場短兵相接的伏擊戰的勝利。

接龍橋伏擊戰的勝利,為朱德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跳出敵人的圍堵創造了有利條件。4月下旬,朱德率湘南起義部隊順利到達酃縣(今炎陵縣)沔渡。與此同時,毛澤東在接龍橋伏擊戰勝利後,也率部隊離開洣泉書院到達十都。剛剛到達沔渡的朱德,聽說毛澤東到了十都,立即趕到十都與其會面。4月24日,在十都萬壽宮,毛澤東和朱德曆盡艱辛,終于走到了一起。在這裡,他們就兩軍會師、部隊整編和根據地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商讨,并決定在江西甯岡舉行會師大會。

事隔多年,毛澤東、朱德對他們的第一次會面仍記憶猶新,難以忘懷。朱德在他1940年的自傳中寫道:“然後隊伍又退到酃縣,同毛澤東同志會合了,他們是正由南面桂東汝城退下來,這時是我們倆人的第一次會面。”

赓續紅色傳奇

毛澤東、朱德的第一次會面及兩軍會合,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曆史事件,它壯大了井岡山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曆史程序。毛澤東在洣泉書院最初從事的革命活動和部署并取得接龍橋伏擊戰的勝利,直接促成了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的“第一次”曆史性握手,這對于後來朱毛井岡山會師和紅四軍的建立,以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有很大的作用。是以,洣泉書院對于湘南起義的曆史研究、對于朱毛井岡山會師的曆史研究、對于“朱毛紅軍”建立和發展曆史的研究,以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曆史研究,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

洣泉書院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演繹的“紅色傳奇”,除了毛澤東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曆史足印外,還有朱德、陳毅、彭德懷、張雲逸、蕭克、王震、滕代遠、李天佑、張平化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到酃縣(今炎陵縣)開展革命活動時,都曾在這裡住宿和辦公。

1928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兩個團,由甯岡向酃縣(今炎陵縣)出擊。攻克酃縣縣城後,司令部亦設在洣泉書院内。王震到達酃縣後,也入住在洣泉書院。

洣泉書院因為在中國現代史上承載着太多的紅色傳奇,與中國革命一樣,經曆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1928年秋因遭兵亂書院被焚,三進房屋,僅存後棟。後經書院當事人主持修複,繼續辦學。

新中國成立後,對于洣泉書院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曆史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共和國沒有忘記。

1968年,中共酃縣(今炎陵縣)縣委按同治年間原貌修複洣泉書院;1970年,酃縣在書院左側修建起“毛澤東在酃縣革命活動陳列館”,以豐富的革命文物和翔實的曆史資料,真實記錄了第一次連隊建黨、毛澤東與朱德第一次會面、根據地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政治教育訓練等一系列首創性革命活動。1977年9月,郭沫若親自為陳列館題寫了館名。

1984年,洣泉書院列入株洲市市級文物保護機關;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洣泉書院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湖南省文物局将洣泉書院定為“中國工農紅軍在炎陵縣革命活動紀念地”(後改為紀念館),并補充、注入部分重要内容,以圖文并茂形式再現千年古書院的紅色曆史傳奇:第一部分為《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活動紀念館》,第二部分為《十八年改革開放建設成就展》,第三部分為《炎陵縣博物館炎陵名人陳列》。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洣泉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