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晉南北大亂三百年(十三)烽火南北朝之二

作者:一夜深情

上文講到烽火南北朝第一段,北魏與劉宋兩位年紀相仿,年少繼位的皇帝的故事,拓跋焘懷着廓定四表,混一戎華的大志向甫一繼位就擊退柔然,後連滅赫連胡夏、馮氏北燕、沮渠部北涼,而西秦也稀裡糊塗的被氣數已盡的胡夏赫連定滅亡,其後,拓跋焘又氣勢洶洶的連伐心腹大患柔然,将其精銳盡消,打到其俯首通好。多說一句,滅亡馮氏北燕之前,燕主馮弘攝于北魏威勢,主動将自己的妹妹遠嫁拓跋焘,以示通好之意,後來北燕滅亡馮氏皇族宗親盡入北魏後宮,六七年後馮弘的兒媳在北魏後宮誕下一女,這個女子後将成為北魏實際的主人。

劉宋的劉義隆在拓跋珪繼位後一年也因緣際會的榮登大寶,這個本不是天選之人的王子稱帝的第一天就感受到莫名的壓力和危機感,雖然不久後就幹淨利索的翦滅了權臣,大權歸己,并繼承父業繼往開來,成就一段國泰民安的元嘉之治,但骨子裡的不安全感并未就此消失。這種不安全感成就了他多方面的性格,一方面是個很有作為的明君,另一方面又極盡信任自己人特别是牽扯到軍事方面,這種性格導緻元嘉第一次北伐時他任人唯親,及至完全失敗,其後,更是在其執政的弟弟劉義康的蠱惑撺掇之下,誅殺檀道濟一家及親将,親手鑄就又一名将無善終的悲劇。

看了前兩章故事,想必看官們對辛棄疾那首著名的《永遇樂》有了一個更深刻的故事,上阙的氣吞萬裡,下阕的功敗垂成,都給人以深深震撼,而劉宋仿佛冥冥之中也與掐年後的南宋有着太多太多共通之處,是以大家在銘記傳頌嶽飛的事迹之時,請也記得,在他之前,也有一位名将遭受過跟他一樣的遭遇。

扼腕歎息也好,遺憾萬分也罷,南北朝的烽火還在繼續燃燒。

一、 元嘉北伐

檀道濟死後,劉義康除去最後一個有名的大重臣,開始得意忘形。此時他的一衆親信也跳将出來,暗謀趁劉義隆病重時篡位自立,久而久之,陰謀變成陽謀,整個朝政日趨混亂,而病榻上的劉義隆對此心知肚明,極為不滿,兩兄弟日升嫌隙。終于在元嘉十七年及公元440年,劉義隆再次出手,秋風掃落葉一般殺掉劉義康的心腹親信,迫使其上表求退外調江州,随後劉義隆将朝政交由五弟劉義恭,大權再次傳回劉義隆手裡。病虎仍是虎,有着豐富鬥争經驗且天性缺少安全感的劉義隆一發威,仍舊可使山河一震。

病愈後,劉義隆再次重振精神勵精圖治試圖進行第二次北伐。公元444年,劉義隆開始頻頻調兵遣将,以左軍将軍徐瓊為兖州刺史,由彭城移鎮東平,以大将軍申恬為冀州刺史,移鎮濟南,随後以三子武陵王劉駿為雍州刺史,鎮襄陽,罷南豫州并入豫州,以四子南平王劉爍為豫州刺史,鎮壽陽。兩年後,兵強馬壯的北魏開始犯邊,高粱王拓跋那率大軍劫掠兖、青、冀三州,擄走百姓千餘人,劉義隆見狀立即将北伐納入議事日程并向群臣咨詢北伐之策。對此,禦史中丞何承天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上《實邊論》陳述意見,他說,如果想徹底解決與北魏的邊境問題,應該大田淮泗,内實青徐,使民有臝儲,野有積谷,然後分命方、召,總率虎旅,精卒十萬,使一舉蕩夷,則不足稍勤王師,以勞天下。如果屢次征伐,隻得是奇兵深入,殺敵破軍,苟陵患未盡,則困獸思鬥,報複之役,将遂無已。總的來說,何承天不主張征伐,而主張發展經濟,仁政安民,國泰則民安,民安則兵強,其後便可大軍北伐,一舉蕩平北魏。面對何承天的提議,建功心切的劉義隆并未采納。而以彭城太守王玄谟為代表的很多趨炎附勢的大臣看穿了劉義隆的北伐決心,一再上書支援北伐,甚至忽悠劉義隆說,蕩平中原一統天下即可封禅泰山,青史留名,劉義隆大為振奮,決意北伐。

448年,劉義隆以劉駿為安北将軍、徐州刺史,鎮守彭城,次年,以六子竟陵王劉誕為後将軍、雍州刺史,鎮守襄陽,随後整個劉宋朝政可是全權為北伐做準備工作,鑒于襄陽為宋魏邊境軍事重鎮,劉義隆欲廣其資力,乃罷江州軍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台稅租雜物, 悉給襄陽。連地方稅收都不要了,劉義隆可以說是下了大決心。

說着說着,北魏就先來了。

450年二月,拓跋焘親率十萬大軍疾馳南進,劉宋四郡太守齊齊棄城而逃,一潰千裡,拓跋焘乘勢圍攻河南汝南,守将陳憲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拼死抵抗,竟讓魏軍圍城四十餘日而不得破城,後劉宋援軍開進,拓跋焘感慨劉宋仍有實力,遂撤圍北還。

經汝南圍城戰魏軍撤退後,劉義隆誤判形勢,以為魏軍怯戰,遂立即啟動第二次北伐。

魏晉南北大亂三百年(十三)烽火南北朝之二

先來看看劉宋的排兵布陣。東路軍由輔國将蕭斌統帥,共計六萬人,甯朔将軍王玄谟等率一萬水軍為先鋒,經淮泗入黃河,進攻重鎮滑台、碻磝,武陵王劉駿統青、冀、徐、兖四州之軍水陸并進。中路軍由骠騎将軍王方回、建武将軍劉康祖、右軍參軍梁坦、前太子左衛率臧質等率禁軍及步騎兵十萬人,直逼許昌、洛陽,南平王劉爍率所部後繼配合。西路軍由竟陵王劉誕率領,率部進攻弘農(今河南靈寶),直趨長安,涼州、南秦、北秦三州刺史劉秀之率所部襲擾長安外圍。除此之外,劉義隆又特派五弟劉義恭進駐彭城,統一排程。

由此看,劉義隆的元嘉第二次北伐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連自己的看家禁軍都搭進去了,總兵力接近三十萬,規模之大實非第一次北伐所能比,看這個架勢,劉義隆這是誓要與北魏一決雌雄。

來看看過程吧。

七月,東路軍率先向魏軍發起攻擊,蕭斌部下申元吉率軍猛攻範臯,北魏守将棄城逃跑,宋軍随即占領溥為,與此同時,宋将崔猛進攻山東廣饒,魏将亦棄城逃跑。東路軍統帥蕭斌随後進駐碻磝,并命王玄谟沿河西擊滑台,王玄谟命鐘離太守也是第一次北伐期間向到彥之提出過正确建議的垣護之領百舸争流,進占滑台西南百餘裡的黃河渡口,随後大軍進攻滑台,宋軍兵多将廣,器械精良,滑台岌岌可危。中路軍方面,劉爍命将率軍分兩路會攻河南長葛,魏荊州刺史魯爽密謀降宋,宋軍遂占據長葛。另一路,中路軍将領王陽兒、到坦之等接連擊敗魏軍,占據河南荥陽,魏将倉惶逃奔虎牢,劉爍遂命劉康祖率大軍作為前軍後繼,合軍進擊虎牢。西路軍方面,劉誕派諸将自襄陽起,分頭北進,十月,宋軍攻占弘農,随後,宋軍又攻三門峽,兩萬魏軍星夜馳援,雙方展開激戰。宋軍大勝,斬魏軍首級三千餘,俘兩千餘,攻克三門峽。在三門峽激戰正酣時,西路軍将領龐法起率軍一舉攻占潼關,一時間,關中處處鋒起,四山羌、胡鹹皆請奮。

從前期戰績看,劉宋東中西三路大軍皆有斬獲,東路軍攻占重鎮碻磝,圍攻滑台,中路軍圍攻虎牢,特别是西路軍連克重鎮,攻占潼關導緻關中震動,看上去一切都非常有利。

可問題出在了滑台。

圍攻滑台的是沽名釣譽趨炎附勢隻會紙上談兵的寵臣王玄谟,就在中西路軍節節奏凱之時,他已經圍攻滑台十數日之久了,一直未能攻克。圍攻之初,劉宋諸将以滑台城内多茅草房,建議用火箭射城内,引燃草房,讓滑台内外交換,然後趁勢攻城,但王玄谟不許,失去了速攻滑台的最佳戰機。十月,魏援軍趕赴滑台,垣護之加以強攻,以便速戰速決,否則大局将被滑台牽動。他勸告王玄谟說,當年武皇帝(指劉裕)圍攻廣固之時,死傷者亦衆,當時情勢危急,為了速戰速決,武皇帝不惜以屠城救急。王玄谟不許,再次心疼垣護之。後衆将再次提議發車為營,以抵抗北魏的救援騎兵,王玄谟又不允許。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絕佳的戰機被劉義隆的大寵臣王玄谟一一完美錯過,勢大力強裝備精銳的宋軍在滑台城外呆了整整三個月。

對于拓跋焘來說,不要說三個月,一個月就足夠了。

在宋軍圍攻滑台而不得的時間裡,拓跋焘開始頻頻調兵遣将,十月初七,他親率大軍進至老地方枋頭,而枋頭就在滑台以西。運籌帷幄的拓跋焘到達枋頭後,得知圍城的是王玄谟,心裡已經了然,他下達的第一個指令居然不是派救兵救援滑台,而是急令大将長孫真率五千精騎渡過黃河,切斷王玄谟的退路。此後,他才派關内侯陸真乘夜率數名探子潛入滑台城,安撫守城将士,并觀察宋軍動靜。次日,拓跋焘親臨前線,率大軍渡黃河,直逼宋軍,這架勢,拓跋焘不是來救滑台的,而是來打王玄谟的。幾十萬魏軍軍容威嚴,鼓号之聲震天動地,遠望去,仿佛一道洪流,王玄谟見狀心中大懼,竟然棄大軍不顧,直接逃跑了。

可憐宋軍衆将士,見主将逃跑後軍心大亂,魏軍乘勢猛攻,大勝,斬首萬餘級,繳獲軍資器械無數,拓跋焘随即進駐山東東平。随後,魏軍繳獲的宋軍戰船以鐵索相連,在黃河河面上組成了足足三道封鎖線(想想魏軍這是繳獲了多少戰船)企圖截斷駐守滑台西垣護之率領的水軍退路。王玄谟跑的時候,屬于悄悄的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并未告知垣護之。等到垣護之得知陸軍大敗的時候,退路已經被完全截斷了。萬分危急之下,垣護之急命将士趁河水迅猛,順流而下,并指令如遇鐵索便以長斧砍之。在垣護之的果決帶領之下,宋軍慷慨激昂奮勇作戰,全軍竟然沖破三道封鎖線成功突圍,随後垣護之點驗損失,全軍居然僅僅隻損失一艘戰船。

什麼是差距,這就是差距。

王玄谟狼狽逃竄到田隅後,聽聞前線大軍慘敗,主帥蕭斌氣得吐血,欲将王玄谟這頭豬斬首,但被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勸阻,畢竟王玄谟是劉義隆跟前的紅人,如果貿然殺了他,不好跟皇帝交代。随後,面對蕭斌固守戡定的決定,沈慶之再次勸阻說:夫深入寇境,規求所欲,退敗如此,何可久住。今青、冀虛弱,而坐守孤城 城,若虜衆東過,青東非國家有也。大概意思就是,守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如果魏軍繞過我們東進,青州冀州就岌岌可危了。而在此時,劉義隆發來了诏書,命蕭斌不許後退。沈慶之又說,诏從遠處來,事勢已異。再三思索之下,蕭斌最終聽從了沈慶之的建議,重新布防,以王玄谟守破榔,以垣護之守清口(今山東東平西,為清水入黃河口),自己則率大軍退駐濟南。及此,東路軍的的失敗已成定局,不久後,坐鎮項城總覽北伐的劉義恭又以鎬礅孤城,必不可守,召令王玄谟退軍,鎬礅由是落入魏軍手中。可憐兵強馬壯的東路軍風風火火打了幾個月的仗,最後的結局居然是原地踏步的徹底失敗。

滑台未克大敗,東路軍的徹底失敗直接影響了整個戰局,鎬礅得而複失後,劉義隆認為東路軍已經敗退,魏軍深入南境,西路軍無法獨自前進,遂令西路軍全線回師,于是,弘農、三門峽、潼關全部失陷,西路軍之前取得的輝煌戰果眨眼間付之東流。至此,之前勢如破竹攻城略地的宋軍除圍攻虎牢的中路軍外全部撤退,全面進攻以失敗告終,而勝負的轉折點就是滑台。如果大家下過象棋,會有兩個重要的經驗,一是戰機轉瞬即逝,如不把握,必有後患;二是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戰局如棋局。

魏晉南北大亂三百年(十三)烽火南北朝之二

戰争還未結束,就在宋軍全面撤退轉攻為守之時,拓跋焘開始轉守為攻,五路大軍即将蓄勢待發進逼劉宋腹地:第一路由侄子永昌王拓跋仁率軍從洛陽進逼安微壽陽;第二路由長孫真率軍進逼安微懷遠;第三路由五子楚王拓跋建率軍進逼安微鳳陽;第四路由高涼王拓跋那率軍自青州進逼下邳;第五路由拓跋焘親率大軍自山東東平進逼山東鄒平。

五路大軍如五道洪流瞬間向劉宋國土襲來。

十一月初,拓跋焘大軍進攻鄒平,宋地兩郡太守投降,魏軍占據鄒平。與此同時,楚王拓跋建進駐彭城門戶蕭城(今江蘇蕭縣),其别部進駐彭城另一門戶留城(今江蘇沛縣),鎮守彭城的武陵王劉駿與留駐彭城指揮大局的劉義恭率軍也分别趕至蕭城、留城兩地,劉義恭麾下兩路軍馬先後與魏軍不期而遇,一路大敗,一路艱難取勝,此時進駐蕭城的魏軍離彭城僅僅十裡之遙,劉義恭見魏軍兵鋒強盛欲南逃,被時任沛郡太守張暢勸阻,張暢說,今城内乏食,百姓鹹有走情,但以關扃(jiong)嚴固,欲去莫從耳。若一旦動腳,則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今軍食雖寡,朝夕猶未窘罄,量 其欲盡,臨時更為便宜,豈有舍萬安之術,而就危亡之道。劉駿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也力勸劉義恭駐留,劉義恭遂決意堅守,後拓跋焘率大軍前來,兩路魏軍猛攻彭城,宋軍固城自守,魏軍一時無法攻克。

三五兩路魏軍兵臨彭城之時,一路軍拓跋仁的八萬騎兵自洛陽出發,席卷河南汝南、縣城,直趨壽陽,劉義隆恐鎮守壽陽的四子劉爍被圍,遂急令此時圍攻虎牢的中路軍将領劉康祖火速回師,急返壽陽,劉康祖軍在離壽陽十餘裡處被拓跋仁八萬大軍包了餃子,而此時劉康祖手下僅有八千餘人。劉之手下見敵我懸殊,建議避開魏軍精銳,從小路趕赴壽陽,劉康祖大怒道:寇今自送,不複遠勞王師,犬羊雖多,實易摧滅。吾兵精器練,去壽陽裁數十裡,援軍尋至,亦何患乎。說完後即令将士結車營沿大道繼續向壽陽出發,魏軍自侍人多遂四面夾擊宋軍,劉康祖親自上陣率軍奮戰一天一夜,竟殺敵萬餘人。拓跋仁見康祖勇猛,遂将騎兵分為三批,輪番進攻,并以馬匹運幹草火燒宋軍車營,劉康祖大吼一聲揮刀鼓舞将士拼死決戰,但終因寡不敵衆,宋軍全軍覆沒,劉康祖戰至力竭,身被十創,中流矢墜馬而死。後拓跋仁正式圍攻壽陽,并分兵襲擾懷遠、鐘離等地,劉爍命将士燒掉壽陽城四州廬舍,結城自守,雙方再度出現對峙局面。

十一月底,魏軍五路大軍全部抵達淮水一線,集結完畢,拓跋焘鑒于彭城和壽陽兩地宋軍勢強一時急攻難下,遂果斷決定放棄兩地,令大軍集體渡淮水南進,劍指長江腹地。

十二月初一,魏軍諸軍齊齊渡淮南進,将戰火瞬間燒到了長江沿岸:高涼王拓跋那出淮安、永昌王拓跋仁出橫江(今安徽和縣)、魯秀出揚州、拓跋焘親率主力大軍直指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瓜埠),大軍行進過程中并未帶軍糧,沿途以劫掠為食,南方百姓叫苦不疊。魏軍渡過淮河時得知盱眙城糧草充足,便猛攻盱眙。盱眙太守沈璞與猛将臧質奮力抵抗,魏軍久攻不下隻得繞城逃走,繼續南進,南進過程中魏軍沿路燒殺搶掠,宋國長江流域多位城邑守将望風而逃,十二月十五日,拓跋焘大軍一路疾馳到達瓜步,與宋國都建康隔江相對,咫尺之隔。劉義隆站在建康城樓,遠望魏軍,突然想起檀道濟,情不自禁地說:若檀道濟在,不複此地步。

北魏大軍陸續到達長江北岸後,大拆民房,割葦造筏,聲言渡江,滅亡劉宋。建康全程震動,文武百官一片恐慌,劉義隆下令建康内外戒嚴,悉發丹陽地區壯丁為兵,王公以下子弟皆要服役。将軍劉遵考等分兵把守建康津要,水軍晝夜沿江巡邏,一時間,整個劉宋國都周圍,上接于湖,下至蔡州,陳艦列營,周亘江畔,自采石至于暨陽,六七百裡,船艦蓋江,旗甲星燭。劉義隆随後又命太子劉劭總統水軍,出鎮石頭城,丹陽尹徐湛之守石頭倉城,吏部尚書江湛總領軍事。

拓跋焘雖然聲言渡江,其實隻是虛張聲勢,因為他從心裡清楚,魏軍從黃河北岸一路打到長江北岸,連過劉宋青、冀、兖、徐、豫、兖六州,兵将疲敝,況且大軍為補軍糧不足,沿途燒殺搶掠,遭到江淮百姓的強烈不滿,反抗之勢愈演愈烈,後來江淮人民又采用堅壁清野的方式來對抗魏軍,魏軍抄略所得愈少,逐漸軍資奇缺,人馬饑乏,已成強弩之末之勢。同時,在魏軍面前,前有長江天塹和強大的劉宋水師,後有劉宋主要城池并未攻破,難免有後顧腹背受敵之憂。鑒于此,拓跋焘清楚地知道,北魏奇兵疾進陳兵長江驚駭劉宋的戰略目的已達到,如果繼續逞強,勢必會弄巧成拙引火燒身。

元嘉二十八年即公元451年正月初二,魏軍掠江南百姓五萬戶,焚廬舍而撤軍北還。魏軍在傳回途中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再次圍攻盱眙,守将臧質再率兵士決死抵抗,魏軍築長圍,施以鈎車、沖車等器具連續攻城,宋軍拼死抵抗。魏軍乃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墜而複升,莫有退者,殺傷萬計,屍與城平,就這樣猛攻二十餘日,但盱眙城仍巋然不動。二月,拓跋焘見軍中瘟疫漸起,又得到彭城守軍已斷其歸路并遣水軍自海入淮水來攻,大感不妙,遂從盱眙撤退急速北還。路至彭城時,劉義恭畏懼魏軍勢大不敢截擊,魏軍遂将劫掠而來的萬餘戶百姓囚禁于彭城幾十裡外的山坡處,次日,劉義隆诏令劉義恭全力截擊魏軍,他這才極不情願的遣将出戰,但魏軍早已得知此消息,提前将手無寸鐵的萬餘戶百姓悉數殺掉,而後有恃無恐的撤入北境。

及此,元嘉第二次北伐結束,此戰,劉宋初奪先手,聲勢逼人,局面大好,但就因關節點滑縣無法及時攻下,給了北魏充足的時間集合軍隊,随後集結完畢的魏軍突然後發制人,王玄谟怯戰逃跑,魏軍遂輕而易舉滅了圍困滑縣的宋軍,導緻整個戰局形勢急轉直下。而後,北魏數十萬騎兵長驅直下,秋風掃落葉般橫掃劉宋六州之地,直逼京師建康,最終遊刃有餘的主動撤軍,宣告戰争結束。

後發制人運籌帷幄的拓跋焘實作了飲馬長江驚駭劉宋的志願,而信心滿滿大動幹戈劉義隆卻最終隻落得個元嘉草草,倉皇北顧的結局。

清代王夫之評價元嘉北伐曾有一段精辟的總結: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誅權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謂無其具;拓跋氏伐赫連,伐蠕蠕(柔然),擊高車,兵疲于西北,備弛于東南,不可謂無其時;然而得地不守,瓦解猬縮,兵殲甲棄,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軟;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故舉世無可用之才,以保國而不足,況欲與猾虜争生死于中原乎!

讀到此,再次想念冤死的檀道濟。

二、殊途同歸

轟轟烈烈的大戰結束了,拓跋焘和劉義隆分别來到了人生的巅峰與低谷,基本同時繼承帝王的兩人想必心境可謂天差地别,但還沒等他們繼續為命運、為手裡的王朝繼續籌劃的時候,兩人先後倉促又意外的迎來了相似的結局。

此時的拓跋焘已經四十多歲了,在繼位的二十餘年裡,他戎馬叱咤,撥雲見日,一統北方,後又兩敗劉宋,長驅直入,飲馬長江,可以說武功卓著,彪炳日月,但人到中年的他此時也暴露出脾氣暴躁大肆殺戮的缺點,曾曆仕三朝智謀無雙的崔浩就因修國史一事觸怒龍顔,慘遭滅族。那位志在廓定四表,混一戎華的野心少年拓跋焘已經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暴虐無常剛愎自用的暴君。就在魏宋戰争結束後的第二年,他意外的迎來了人生的結局。

這一切都起始于一個宦官。

說起宦官這一頗具中國特色的王朝畸形産物,大家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人,比如秦末的趙高,漢末唐末的宦官專政,比如明朝層出不窮的大宦官諸如王震、劉瑾、魏忠賢,比如清末那位小李子,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其實南北朝時期拓跋焘執政的時期的北魏也出了一位大宦官,這位大宦官比起劉魏之流毫不遜色,甚至還創造了中國王朝宦官史上的兩大記錄。

他的名字叫宗愛。

宗愛年輕時因罪成為宦官,拓跋焘見他反應靈活,做事周到,遂留在身邊伺候,不久後宗愛以其出色的能力把拓跋焘照顧的無微不至妥妥帖帖,因而升任掌管皇帝日常起居的中常侍,常侍從名解意即為常常侍奉皇帝左右的一個官兒,可謂皇帝近臣,榮耀權勢自不必說。後來,拓跋焘飲馬長江之時大封軍中功臣,竟封宗愛為秦郡公,後來拓跋焘北征,任太子拓跋晃為監國,但手握内廷大權的宗愛時常對太子的處政方針橫加幹涉,後更與拓跋晃的近臣産生嫌隙,此時的宗愛怕拓跋晃繼位後對己不利,于是誣陷太子其手下意圖某法。拓跋焘回京後聽信宗愛讒言,不由分說的整肅太子府,誅殺了許多太子近臣,拓跋晃是以時積憂成疾而死。後來,拓跋焘知道拓跋晃并未有異心,常常後悔自己當初的作為,而宗愛此時生怕事發受誅,是以開始謀劃叛亂。

曆史上重複過無數遍的橋段正在北魏上演,一個手握内廷大權的宦官想要誅殺皇帝,實在易如反掌。

公元452年二月初五,宗愛突然起事弑殺拓跋焘,過程不詳。一代天驕縱橫南北的拓跋焘就這樣死于一個太監之手,真是令人唏噓不已,拓跋嗣死時終年45歲,後谥号魏太武帝。《北史》評價拓跋焘曰:太武聰明雄斷,威靈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夷險。平秦、隴,掃統萬,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絕迹,廓定四表,混一華戎。其為武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豈非神睿經綸,事當命世。至于初則東儲不終,末乃釁成所忽,固本贻防,殆弗思乎。

拓跋焘死後,北魏幾個大臣秘而不宣,準備另立新君,但這幾位大臣在新君的人選上出現分歧,有人認為立已故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年紀尚小,便打算立拓跋焘三子拓跋翰為帝,但另一些大臣認為拓跋濬年紀雖小,确實嫡親皇孫,應該繼承大統,兩派大臣為此争論不休,沒個結果。宗愛得知此消息後,盤算着自己已經間接謀害了拓跋晃,如果他的兒子繼位,自己肯定死路一條,而自己平素又非常厭惡拓跋翰,兩者都不是理想的帝位人選,于是他轉而選擇了與自己平素親近的拓跋焘幼子拓跋餘。決定後,宗愛就把拓跋餘秘密從宮中小門迎進後宮,然後假傳赫連皇後(赫連勃勃之女,拓跋焘皇後)诏命扶植拓跋餘繼位,随後宗愛又将幾位朝中重臣悉數捕殺,殺死拓跋翰,正式擁立拓跋餘登基。拓跋餘繼位後封宗愛為大司馬、大将軍、太師,并封馮翊王。

故事還沒完,宗愛擁立拓跋餘繼位後,手握内外大權,前傾天下,驕橫跋扈,此時的拓跋餘擔心宗愛會像秦末趙高那樣篡權,于是謀劃削奪其權力,宗愛得知後,又動了殺心。

452年十月初一,宗愛利用拓跋餘祭祀宗廟的機會,派黨羽趁夜殺死拓跋餘。由此,宗愛同學一舉創造了中國王朝宦官史上的兩大記錄,唯一一位封王的宦官,唯一一位連殺兩位皇帝的宦官。

拓跋餘死後,羽林郎中劉尼、太子少傅遊雅、殿中尚書長孫渴侯等立即率禁軍守衛宮廷,随後尚書陸麗與劉尼齊迎拓跋濬入宮即位為帝,拓跋濬繼位後立即派禁軍誅殺宗愛,動用五刑,滅其三族。不久後,十三歲的拓跋濬選中那位身在後宮的北燕馮氏皇族之女馮氏為貴人,這一年,馮氏年僅十二歲。

在聽到北魏宮廷内亂,拓跋焘死于非命後,劉義隆興奮萬分,他覺得自己一雪前恥的機會來了,于是在同年七月,在第二次北伐期間叛魏投宋并受重用的魯爽的支援下,倉促下令第三次北伐。随後,他任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為東路軍攻碻磝,魯爽、魯秀兄弟率兵四萬為西路軍攻向洛陽、虎牢,臧質、柳元景為中路軍攻潼關。戰争伊始,魯爽率領的西路軍很快攻占長社(今河南長葛),并在大索城擊敗魏将拓跋仆蘭,進而圍攻虎牢;但有着優良傳統的東路軍再次掉鍊子,張永軍遲遲攻不下碻磝,後來魏軍更是挖道地出城,縱火燒毀宋軍營壘及攻城器具,并嚴重破壞了宋軍進攻的通道。張永同學突然想起了當年圍攻滑縣的王玄谟,于是有樣學樣的複制了王玄谟的舉動,未告知所有人的情況下突然逃跑。統帥蕭思話見碻磝久攻不下張永逃跑,青、徐二州又歉收,遂在八月率軍退還濟南。魯爽等見東路軍率先撤退,于是和臧質、柳元景等同時退兵,元嘉第三次北伐就這麼草草了事。

如果說元嘉第三次征伐真的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情的話,無疑就是臧質、柳元景上司的中路軍中此時有一員年僅26歲的偏師之将,他的名字叫蕭道成。

經過了第三次北伐劉義隆問鼎中原的雄心已經遙不可及,而他也跟老對手拓跋焘一樣,迅速迎來了人生結局。

導緻劉義隆身死的原因是他那兩個相當讓人不省心的兒子。

劉義隆的長子叫劉劭,六歲即被立為太子,劉義隆對這個兒子相當看重,百般寵愛,對兒子可謂有求必應,後更是主動增加太子東宮侍衛數量,以緻東宮甲衛逾萬人,超過皇帝禁軍數量。劉劭的生母袁皇後因嫉妒劉義隆寵妃潘淑妃憂郁而死,導緻劉劭自少對潘淑妃母子恨之入骨,而潘淑妃的兒子正是劉義隆次子劉濬。長大後,劉濬攝于太子勢大,擔心日後災禍加身,于是傾意結交東宮,最終居然跟大哥劉劭由冤家成為死黨。後劉濬與異母姊妹海鹽公主(這名聽着就很鹹)亂倫,劉義隆得知後,殺死海鹽公主母親蔣美人,并從此厭惡劉濬。劉濬心中大懼,害怕災禍上身,于是企圖找方法自保。

當時,吳興民間有女巫嚴道育,自稱能通靈禦鬼,因受丈夫犯罪牽連,被沒入官府。劉劭、劉濬通過姐姐東陽公主府中婢女王鹦鹉,結識了嚴道育,一頓忽悠之下,兄弟二人對她的道法深信不疑。由于哥倆平時多有過失,心中有鬼擔心被父親發現懲罰,後劉濬又大肆推波助瀾,于是兩人在女巫嚴道育的唆使下,暗中将一個劉義隆模樣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以巫蠱術詛咒劉義隆。元嘉二十九年,事情敗露,愛子心切的劉義隆并未懲罰哥倆,結果哥倆居然私藏嚴道育,事洩,劉義隆暴怒,極其痛心,準備廢太子,殺劉濬。結果,劉義隆在與大臣商議新太子人選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人選,一時難下定論,就在這時,劉義隆居然将此事告知了劉濬的生母潘淑妃,潘馬上将此事告知劉氏兄弟,劉劭劉濬遂決定發動政變。

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二月二十日晚,劉劭命心腹張超之集結親信将士兩千餘人,準備在次日淩晨起事,并連夜召心腹近臣曾參加過第二次北伐的蕭斌、袁淑、殷仲素等入東宮協助。次日淩晨,劉劭與蕭斌以讨伐反賊為由,率領數萬東宮軍隊殺進皇宮,順利殺入劉義隆所在的禁宮。由于在前一晚,劉義隆與近臣徐湛之整夜讨論新太子人選之事,至劉劭軍攻入時後宮的蠟燭還亮著。張超之等人舉刀入殿,踢開殿門,親自上前砍殺劉義隆,劉義隆驚醒手舉坐凳自衛,被殘忍的砍掉五指,随後劉義隆被張超之殺害,享年47歲,史稱宋文帝。司馬光評價曰:文帝勤于為治,子惠庶民,足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橫挑強胡,使師徒殲于河南,戎馬飲于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決,卒成子禍,豈非文有餘而武不足耶?

可憐劉義隆,終生謹慎,不安全感的陰影在他心中充斥了整整三十年,他隻信任心腹、信任宗族、信任子嗣,卻最終被兩個愛子一個心腹所殺,不得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劉義隆死後,劉劭迅速繼位,此時,劉義隆三子劉駿正率軍在五洲(今湖北)浠水征讨叛亂的西陽蠻族。此時,劉駿部下董元嗣回京述職結束回到軍營,将劉劭弑父的消息告知了劉駿,劉駿大哭不止,恢複理智後,劉駿一面讓命董元嗣奉表入朝,對新皇帝劉劭表示擁戴,以麻痹兄長,一面又命大将沈慶之将正在前線剿蠻的各路兵馬悉數召回 ,準備起兵讨逆。此時,劉劭密令曾經的手下沈慶之,授意其暗殺劉駿,但沈卻實言相告,劉駿遂任命沈慶之為征虜将軍,正式起兵。

不久,劉駿正式從江陵起兵,先後攻克南洲、溧州等地,大軍直逼建康,大将臧質等人相應,同舉義旗。由于劉駿常年鎮守在外,麾下将士大多都久經沙場,戰鬥力強悍無比,是以攻無不克。五月,劉駿攻占建康,斬殺劉劭及劉濬、蕭斌等禍首,劉義恭由于臨陣倒戈,十二子悉數被劉劭殺害,是以躲過一劫,随後劉駿正式即帝位。

及此,南北朝烽火告一段落,北魏與劉宋都換了新的主人,接下來的故事又将如何發展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