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十三)烽火南北朝之二

作者:一夜深情

上文讲到烽火南北朝第一段,北魏与刘宋两位年纪相仿,年少继位的皇帝的故事,拓跋焘怀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大志向甫一继位就击退柔然,后连灭赫连胡夏、冯氏北燕、沮渠部北凉,而西秦也稀里糊涂的被气数已尽的胡夏赫连定灭亡,其后,拓跋焘又气势汹汹的连伐心腹大患柔然,将其精锐尽消,打到其俯首通好。多说一句,灭亡冯氏北燕之前,燕主冯弘摄于北魏威势,主动将自己的妹妹远嫁拓跋焘,以示通好之意,后来北燕灭亡冯氏皇族宗亲尽入北魏后宫,六七年后冯弘的儿媳在北魏后宫诞下一女,这个女子后将成为北魏实际的主人。

刘宋的刘义隆在拓跋珪继位后一年也因缘际会的荣登大宝,这个本不是天选之人的王子称帝的第一天就感受到莫名的压力和危机感,虽然不久后就干净利索的翦灭了权臣,大权归己,并继承父业继往开来,成就一段国泰民安的元嘉之治,但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并未就此消失。这种不安全感成就了他多方面的性格,一方面是个很有作为的明君,另一方面又极尽信任自己人特别是牵扯到军事方面,这种性格导致元嘉第一次北伐时他任人唯亲,及至完全失败,其后,更是在其执政的弟弟刘义康的蛊惑撺掇之下,诛杀檀道济一家及亲将,亲手铸就又一名将无善终的悲剧。

看了前两章故事,想必看官们对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永遇乐》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故事,上阙的气吞万里,下阕的功败垂成,都给人以深深震撼,而刘宋仿佛冥冥之中也与掐年后的南宋有着太多太多共通之处,所以大家在铭记传颂岳飞的事迹之时,请也记得,在他之前,也有一位名将遭受过跟他一样的遭遇。

扼腕叹息也好,遗憾万分也罢,南北朝的烽火还在继续燃烧。

一、 元嘉北伐

檀道济死后,刘义康除去最后一个有名的大重臣,开始得意忘形。此时他的一众亲信也跳将出来,暗谋趁刘义隆病重时篡位自立,久而久之,阴谋变成阳谋,整个朝政日趋混乱,而病榻上的刘义隆对此心知肚明,极为不满,两兄弟日升嫌隙。终于在元嘉十七年及公元440年,刘义隆再次出手,秋风扫落叶一般杀掉刘义康的心腹亲信,迫使其上表求退外调江州,随后刘义隆将朝政交由五弟刘义恭,大权再次返回刘义隆手里。病虎仍是虎,有着丰富斗争经验且天性缺少安全感的刘义隆一发威,仍旧可使山河一震。

病愈后,刘义隆再次重振精神励精图治试图进行第二次北伐。公元444年,刘义隆开始频频调兵遣将,以左军将军徐琼为兖州刺史,由彭城移镇东平,以大将军申恬为冀州刺史,移镇济南,随后以三子武陵王刘骏为雍州刺史,镇襄阳,罢南豫州并入豫州,以四子南平王刘烁为豫州刺史,镇寿阳。两年后,兵强马壮的北魏开始犯边,高粱王拓跋那率大军劫掠兖、青、冀三州,掳走百姓千余人,刘义隆见状立即将北伐纳入议事日程并向群臣咨询北伐之策。对此,御史中丞何承天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上《实边论》陈述意见,他说,如果想彻底解决与北魏的边境问题,应该大田淮泗,内实青徐,使民有臝储,野有积谷,然后分命方、召,总率虎旅,精卒十万,使一举荡夷,则不足稍勤王师,以劳天下。如果屡次征伐,只得是奇兵深入,杀敌破军,苟陵患未尽,则困兽思斗,报复之役,将遂无已。总的来说,何承天不主张征伐,而主张发展经济,仁政安民,国泰则民安,民安则兵强,其后便可大军北伐,一举荡平北魏。面对何承天的提议,建功心切的刘义隆并未采纳。而以彭城太守王玄谟为代表的很多趋炎附势的大臣看穿了刘义隆的北伐决心,一再上书支持北伐,甚至忽悠刘义隆说,荡平中原一统天下即可封禅泰山,青史留名,刘义隆大为振奋,决意北伐。

448年,刘义隆以刘骏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镇守彭城,次年,以六子竟陵王刘诞为后将军、雍州刺史,镇守襄阳,随后整个刘宋朝政可是全权为北伐做准备工作,鉴于襄阳为宋魏边境军事重镇,刘义隆欲广其资力,乃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台税租杂物, 悉给襄阳。连地方税收都不要了,刘义隆可以说是下了大决心。

说着说着,北魏就先来了。

450年二月,拓跋焘亲率十万大军疾驰南进,刘宋四郡太守齐齐弃城而逃,一溃千里,拓跋焘乘势围攻河南汝南,守将陈宪以不足千人的兵力拼死抵抗,竟让魏军围城四十余日而不得破城,后刘宋援军开进,拓跋焘感慨刘宋仍有实力,遂撤围北还。

经汝南围城战魏军撤退后,刘义隆误判形势,以为魏军怯战,遂立即启动第二次北伐。

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十三)烽火南北朝之二

先来看看刘宋的排兵布阵。东路军由辅国将萧斌统帅,共计六万人,宁朔将军王玄谟等率一万水军为先锋,经淮泗入黄河,进攻重镇滑台、碻磝,武陵王刘骏统青、冀、徐、兖四州之军水陆并进。中路军由骠骑将军王方回、建武将军刘康祖、右军参军梁坦、前太子左卫率臧质等率禁军及步骑兵十万人,直逼许昌、洛阳,南平王刘烁率所部后继配合。西路军由竟陵王刘诞率领,率部进攻弘农(今河南灵宝),直趋长安,凉州、南秦、北秦三州刺史刘秀之率所部袭扰长安外围。除此之外,刘义隆又特派五弟刘义恭进驻彭城,统一调度。

由此看,刘义隆的元嘉第二次北伐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连自己的看家禁军都搭进去了,总兵力接近三十万,规模之大实非第一次北伐所能比,看这个架势,刘义隆这是誓要与北魏一决雌雄。

来看看过程吧。

七月,东路军率先向魏军发起攻击,萧斌部下申元吉率军猛攻范皋,北魏守将弃城逃跑,宋军随即占领溥为,与此同时,宋将崔猛进攻山东广饶,魏将亦弃城逃跑。东路军统帅萧斌随后进驻碻磝,并命王玄谟沿河西击滑台,王玄谟命钟离太守也是第一次北伐期间向到彦之提出过正确建议的垣护之领百舸争流,进占滑台西南百余里的黄河渡口,随后大军进攻滑台,宋军兵多将广,器械精良,滑台岌岌可危。中路军方面,刘烁命将率军分两路会攻河南长葛,魏荆州刺史鲁爽密谋降宋,宋军遂占据长葛。另一路,中路军将领王阳儿、到坦之等接连击败魏军,占据河南荥阳,魏将仓惶逃奔虎牢,刘烁遂命刘康祖率大军作为前军后继,合军进击虎牢。西路军方面,刘诞派诸将自襄阳起,分头北进,十月,宋军攻占弘农,随后,宋军又攻三门峡,两万魏军星夜驰援,双方展开激战。宋军大胜,斩魏军首级三千余,俘两千余,攻克三门峡。在三门峡激战正酣时,西路军将领庞法起率军一举攻占潼关,一时间,关中处处锋起,四山羌、胡咸皆请奋。

从前期战绩看,刘宋东中西三路大军皆有斩获,东路军攻占重镇碻磝,围攻滑台,中路军围攻虎牢,特别是西路军连克重镇,攻占潼关导致关中震动,看上去一切都非常有利。

可问题出在了滑台。

围攻滑台的是沽名钓誉趋炎附势只会纸上谈兵的宠臣王玄谟,就在中西路军节节奏凯之时,他已经围攻滑台十数日之久了,一直未能攻克。围攻之初,刘宋诸将以滑台城内多茅草房,建议用火箭射城内,引燃草房,让滑台内外交换,然后趁势攻城,但王玄谟不许,失去了速攻滑台的最佳战机。十月,魏援军赶赴滑台,垣护之加以强攻,以便速战速决,否则大局将被滑台牵动。他劝告王玄谟说,当年武皇帝(指刘裕)围攻广固之时,死伤者亦众,当时情势危急,为了速战速决,武皇帝不惜以屠城救急。王玄谟不许,再次心疼垣护之。后众将再次提议发车为营,以抵抗北魏的救援骑兵,王玄谟又不允许。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绝佳的战机被刘义隆的大宠臣王玄谟一一完美错过,势大力强装备精锐的宋军在滑台城外呆了整整三个月。

对于拓跋焘来说,不要说三个月,一个月就足够了。

在宋军围攻滑台而不得的时间里,拓跋焘开始频频调兵遣将,十月初七,他亲率大军进至老地方枋头,而枋头就在滑台以西。运筹帷幄的拓跋焘到达枋头后,得知围城的是王玄谟,心里已经了然,他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居然不是派救兵救援滑台,而是急令大将长孙真率五千精骑渡过黄河,切断王玄谟的退路。此后,他才派关内侯陆真乘夜率数名探子潜入滑台城,安抚守城将士,并观察宋军动静。次日,拓跋焘亲临前线,率大军渡黄河,直逼宋军,这架势,拓跋焘不是来救滑台的,而是来打王玄谟的。几十万魏军军容威严,鼓号之声震天动地,远望去,仿佛一道洪流,王玄谟见状心中大惧,竟然弃大军不顾,直接逃跑了。

可怜宋军众将士,见主将逃跑后军心大乱,魏军乘势猛攻,大胜,斩首万余级,缴获军资器械无数,拓跋焘随即进驻山东东平。随后,魏军缴获的宋军战船以铁索相连,在黄河河面上组成了足足三道封锁线(想想魏军这是缴获了多少战船)企图截断驻守滑台西垣护之率领的水军退路。王玄谟跑的时候,属于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并未告知垣护之。等到垣护之得知陆军大败的时候,退路已经被完全截断了。万分危急之下,垣护之急命将士趁河水迅猛,顺流而下,并命令如遇铁索便以长斧砍之。在垣护之的果决带领之下,宋军慷慨激昂奋勇作战,全军竟然冲破三道封锁线成功突围,随后垣护之点验损失,全军居然仅仅只损失一艘战船。

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

王玄谟狼狈逃窜到田隅后,听闻前线大军惨败,主帅萧斌气得吐血,欲将王玄谟这头猪斩首,但被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劝阻,毕竟王玄谟是刘义隆跟前的红人,如果贸然杀了他,不好跟皇帝交代。随后,面对萧斌固守戡定的决定,沈庆之再次劝阻说:夫深入寇境,规求所欲,退败如此,何可久住。今青、冀虚弱,而坐守孤城 城,若虏众东过,青东非国家有也。大概意思就是,守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如果魏军绕过我们东进,青州冀州就岌岌可危了。而在此时,刘义隆发来了诏书,命萧斌不许后退。沈庆之又说,诏从远处来,事势已异。再三思索之下,萧斌最终听从了沈庆之的建议,重新布防,以王玄谟守破榔,以垣护之守清口(今山东东平西,为清水入黄河口),自己则率大军退驻济南。及此,东路军的的失败已成定局,不久后,坐镇项城总览北伐的刘义恭又以镐礅孤城,必不可守,召令王玄谟退军,镐礅由是落入魏军手中。可怜兵强马壮的东路军风风火火打了几个月的仗,最后的结局居然是原地踏步的彻底失败。

滑台未克大败,东路军的彻底失败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镐礅得而复失后,刘义隆认为东路军已经败退,魏军深入南境,西路军无法独自前进,遂令西路军全线回师,于是,弘农、三门峡、潼关全部失陷,西路军之前取得的辉煌战果眨眼间付之东流。至此,之前势如破竹攻城略地的宋军除围攻虎牢的中路军外全部撤退,全面进攻以失败告终,而胜负的转折点就是滑台。如果大家下过象棋,会有两个重要的经验,一是战机转瞬即逝,如不把握,必有后患;二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战局如棋局。

魏晋南北大乱三百年(十三)烽火南北朝之二

战争还未结束,就在宋军全面撤退转攻为守之时,拓跋焘开始转守为攻,五路大军即将蓄势待发进逼刘宋腹地:第一路由侄子永昌王拓跋仁率军从洛阳进逼安微寿阳;第二路由长孙真率军进逼安微怀远;第三路由五子楚王拓跋建率军进逼安微凤阳;第四路由高凉王拓跋那率军自青州进逼下邳;第五路由拓跋焘亲率大军自山东东平进逼山东邹平。

五路大军如五道洪流瞬间向刘宋国土袭来。

十一月初,拓跋焘大军进攻邹平,宋地两郡太守投降,魏军占据邹平。与此同时,楚王拓跋建进驻彭城门户萧城(今江苏萧县),其别部进驻彭城另一门户留城(今江苏沛县),镇守彭城的武陵王刘骏与留驻彭城指挥大局的刘义恭率军也分别赶至萧城、留城两地,刘义恭麾下两路军马先后与魏军不期而遇,一路大败,一路艰难取胜,此时进驻萧城的魏军离彭城仅仅十里之遥,刘义恭见魏军兵锋强盛欲南逃,被时任沛郡太守张畅劝阻,张畅说,今城内乏食,百姓咸有走情,但以关扃(jiong)严固,欲去莫从耳。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今军食虽寡,朝夕犹未窘罄,量 其欲尽,临时更为便宜,岂有舍万安之术,而就危亡之道。刘骏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也力劝刘义恭驻留,刘义恭遂决意坚守,后拓跋焘率大军前来,两路魏军猛攻彭城,宋军固城自守,魏军一时无法攻克。

三五两路魏军兵临彭城之时,一路军拓跋仁的八万骑兵自洛阳出发,席卷河南汝南、县城,直趋寿阳,刘义隆恐镇守寿阳的四子刘烁被围,遂急令此时围攻虎牢的中路军将领刘康祖火速回师,急返寿阳,刘康祖军在离寿阳十余里处被拓跋仁八万大军包了饺子,而此时刘康祖手下仅有八千余人。刘之手下见敌我悬殊,建议避开魏军精锐,从小路赶赴寿阳,刘康祖大怒道: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说完后即令将士结车营沿大道继续向寿阳出发,魏军自侍人多遂四面夹击宋军,刘康祖亲自上阵率军奋战一天一夜,竟杀敌万余人。拓跋仁见康祖勇猛,遂将骑兵分为三批,轮番进攻,并以马匹运干草火烧宋军车营,刘康祖大吼一声挥刀鼓舞将士拼死决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宋军全军覆没,刘康祖战至力竭,身被十创,中流矢坠马而死。后拓跋仁正式围攻寿阳,并分兵袭扰怀远、钟离等地,刘烁命将士烧掉寿阳城四州庐舍,结城自守,双方再度出现对峙局面。

十一月底,魏军五路大军全部抵达淮水一线,集结完毕,拓跋焘鉴于彭城和寿阳两地宋军势强一时急攻难下,遂果断决定放弃两地,令大军集体渡淮水南进,剑指长江腹地。

十二月初一,魏军诸军齐齐渡淮南进,将战火瞬间烧到了长江沿岸:高凉王拓跋那出淮安、永昌王拓跋仁出横江(今安徽和县)、鲁秀出扬州、拓跋焘亲率主力大军直指瓜步(今江苏南京六合区瓜埠),大军行进过程中并未带军粮,沿途以劫掠为食,南方百姓叫苦不迭。魏军渡过淮河时得知盱眙城粮草充足,便猛攻盱眙。盱眙太守沈璞与猛将臧质奋力抵抗,魏军久攻不下只得绕城逃走,继续南进,南进过程中魏军沿路烧杀抢掠,宋国长江流域多位城邑守将望风而逃,十二月十五日,拓跋焘大军一路疾驰到达瓜步,与宋国都建康隔江相对,咫尺之隔。刘义隆站在建康城楼,远望魏军,突然想起檀道济,情不自禁地说:若檀道济在,不复此地步。

北魏大军陆续到达长江北岸后,大拆民房,割苇造筏,声言渡江,灭亡刘宋。建康全程震动,文武百官一片恐慌,刘义隆下令建康内外戒严,悉发丹阳地区壮丁为兵,王公以下子弟皆要服役。将军刘遵考等分兵把守建康津要,水军昼夜沿江巡逻,一时间,整个刘宋国都周围,上接于湖,下至蔡州,陈舰列营,周亘江畔,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船舰盖江,旗甲星烛。刘义隆随后又命太子刘劭总统水军,出镇石头城,丹阳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总领军事。

拓跋焘虽然声言渡江,其实只是虚张声势,因为他从心里清楚,魏军从黄河北岸一路打到长江北岸,连过刘宋青、冀、兖、徐、豫、兖六州,兵将疲敝,况且大军为补军粮不足,沿途烧杀抢掠,遭到江淮百姓的强烈不满,反抗之势愈演愈烈,后来江淮人民又采用坚壁清野的方式来对抗魏军,魏军抄略所得愈少,逐渐军资奇缺,人马饥乏,已成强弩之末之势。同时,在魏军面前,前有长江天堑和强大的刘宋水师,后有刘宋主要城池并未攻破,难免有后顾腹背受敌之忧。鉴于此,拓跋焘清楚地知道,北魏奇兵疾进陈兵长江惊骇刘宋的战略目的已达到,如果继续逞强,势必会弄巧成拙引火烧身。

元嘉二十八年即公元451年正月初二,魏军掠江南百姓五万户,焚庐舍而撤军北还。魏军在返回途中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再次围攻盱眙,守将臧质再率兵士决死抵抗,魏军筑长围,施以钩车、冲车等器具连续攻城,宋军拼死抵抗。魏军乃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坠而复升,莫有退者,杀伤万计,尸与城平,就这样猛攻二十余日,但盱眙城仍岿然不动。二月,拓跋焘见军中瘟疫渐起,又得到彭城守军已断其归路并遣水军自海入淮水来攻,大感不妙,遂从盱眙撤退急速北还。路至彭城时,刘义恭畏惧魏军势大不敢截击,魏军遂将劫掠而来的万余户百姓囚禁于彭城几十里外的山坡处,次日,刘义隆诏令刘义恭全力截击魏军,他这才极不情愿的遣将出战,但魏军早已得知此消息,提前将手无寸铁的万余户百姓悉数杀掉,而后有恃无恐的撤入北境。

及此,元嘉第二次北伐结束,此战,刘宋初夺先手,声势逼人,局面大好,但就因关节点滑县无法及时攻下,给了北魏充足的时间集合军队,随后集结完毕的魏军突然后发制人,王玄谟怯战逃跑,魏军遂轻而易举灭了围困滑县的宋军,导致整个战局形势急转直下。而后,北魏数十万骑兵长驱直下,秋风扫落叶般横扫刘宋六州之地,直逼京师建康,最终游刃有余的主动撤军,宣告战争结束。

后发制人运筹帷幄的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惊骇刘宋的志愿,而信心满满大动干戈刘义隆却最终只落得个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的结局。

清代王夫之评价元嘉北伐曾有一段精辟的总结: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柔然),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瓦解猬缩,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以保国而不足,况欲与猾虏争生死于中原乎!

读到此,再次想念冤死的檀道济。

二、殊途同归

轰轰烈烈的大战结束了,拓跋焘和刘义隆分别来到了人生的巅峰与低谷,基本同时继承帝王的两人想必心境可谓天差地别,但还没等他们继续为命运、为手里的王朝继续筹划的时候,两人先后仓促又意外的迎来了相似的结局。

此时的拓跋焘已经四十多岁了,在继位的二十余年里,他戎马叱咤,拨云见日,一统北方,后又两败刘宋,长驱直入,饮马长江,可以说武功卓著,彪炳日月,但人到中年的他此时也暴露出脾气暴躁大肆杀戮的缺点,曾历仕三朝智谋无双的崔浩就因修国史一事触怒龙颜,惨遭灭族。那位志在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野心少年拓跋焘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暴虐无常刚愎自用的暴君。就在魏宋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他意外的迎来了人生的结局。

这一切都起始于一个宦官。

说起宦官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王朝畸形产物,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人,比如秦末的赵高,汉末唐末的宦官专政,比如明朝层出不穷的大宦官诸如王震、刘瑾、魏忠贤,比如清末那位小李子,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其实南北朝时期拓跋焘执政的时期的北魏也出了一位大宦官,这位大宦官比起刘魏之流毫不逊色,甚至还创造了中国王朝宦官史上的两大记录。

他的名字叫宗爱。

宗爱年轻时因罪成为宦官,拓跋焘见他反应敏捷,做事周到,遂留在身边伺候,不久后宗爱以其出色的能力把拓跋焘照顾的无微不至妥妥帖帖,因而升任掌管皇帝日常起居的中常侍,常侍从名解意即为常常侍奉皇帝左右的一个官儿,可谓皇帝近臣,荣耀权势自不必说。后来,拓跋焘饮马长江之时大封军中功臣,竟封宗爱为秦郡公,后来拓跋焘北征,任太子拓跋晃为监国,但手握内廷大权的宗爱时常对太子的处政方针横加干涉,后更与拓跋晃的近臣产生嫌隙,此时的宗爱怕拓跋晃继位后对己不利,于是诬陷太子其手下意图某法。拓跋焘回京后听信宗爱谗言,不由分说的整肃太子府,诛杀了许多太子近臣,拓跋晃因此时积忧成疾而死。后来,拓跋焘知道拓跋晃并未有异心,常常后悔自己当初的作为,而宗爱此时生怕事发受诛,因此开始谋划叛乱。

历史上重复过无数遍的桥段正在北魏上演,一个手握内廷大权的宦官想要诛杀皇帝,实在易如反掌。

公元452年二月初五,宗爱突然起事弑杀拓跋焘,过程不详。一代天骄纵横南北的拓跋焘就这样死于一个太监之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拓跋嗣死时终年45岁,后谥号魏太武帝。《北史》评价拓跋焘曰:太武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夷险。平秦、陇,扫统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绝迹,廓定四表,混一华戎。其为武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至于初则东储不终,末乃衅成所忽,固本贻防,殆弗思乎。

拓跋焘死后,北魏几个大臣秘而不宣,准备另立新君,但这几位大臣在新君的人选上出现分歧,有人认为立已故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年纪尚小,便打算立拓跋焘三子拓跋翰为帝,但另一些大臣认为拓跋濬年纪虽小,确实嫡亲皇孙,应该继承大统,两派大臣为此争论不休,没个结果。宗爱得知此消息后,盘算着自己已经间接谋害了拓跋晃,如果他的儿子继位,自己肯定死路一条,而自己平素又非常厌恶拓跋翰,两者都不是理想的帝位人选,于是他转而选择了与自己平素亲近的拓跋焘幼子拓跋余。决定后,宗爱就把拓跋余秘密从宫中小门迎进后宫,然后假传赫连皇后(赫连勃勃之女,拓跋焘皇后)诏命扶植拓跋余继位,随后宗爱又将几位朝中重臣悉数捕杀,杀死拓跋翰,正式拥立拓跋余登基。拓跋余继位后封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并封冯翊王。

故事还没完,宗爱拥立拓跋余继位后,手握内外大权,前倾天下,骄横跋扈,此时的拓跋余担心宗爱会像秦末赵高那样篡权,于是谋划削夺其权力,宗爱得知后,又动了杀心。

452年十月初一,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党羽趁夜杀死拓跋余。由此,宗爱同学一举创造了中国王朝宦官史上的两大记录,唯一一位封王的宦官,唯一一位连杀两位皇帝的宦官。

拓跋余死后,羽林郎中刘尼、太子少傅游雅、殿中尚书长孙渴侯等立即率禁军守卫宫廷,随后尚书陆丽与刘尼齐迎拓跋濬入宫即位为帝,拓跋濬继位后立即派禁军诛杀宗爱,动用五刑,灭其三族。不久后,十三岁的拓跋濬选中那位身在后宫的北燕冯氏皇族之女冯氏为贵人,这一年,冯氏年仅十二岁。

在听到北魏宫廷内乱,拓跋焘死于非命后,刘义隆兴奋万分,他觉得自己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于是在同年七月,在第二次北伐期间叛魏投宋并受重用的鲁爽的支持下,仓促下令第三次北伐。随后,他任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为东路军攻碻磝,鲁爽、鲁秀兄弟率兵四万为西路军攻向洛阳、虎牢,臧质、柳元景为中路军攻潼关。战争伊始,鲁爽率领的西路军很快攻占长社(今河南长葛),并在大索城击败魏将拓跋仆兰,进而围攻虎牢;但有着优良传统的东路军再次掉链子,张永军迟迟攻不下碻磝,后来魏军更是挖地道出城,纵火烧毁宋军营垒及攻城器具,并严重破坏了宋军进攻的通道。张永同学突然想起了当年围攻滑县的王玄谟,于是有样学样的复制了王玄谟的举动,未告知所有人的情况下突然逃跑。统帅萧思话见碻磝久攻不下张永逃跑,青、徐二州又歉收,遂在八月率军退还济南。鲁爽等见东路军率先撤退,于是和臧质、柳元景等同时退兵,元嘉第三次北伐就这么草草了事。

如果说元嘉第三次征伐真的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的话,无疑就是臧质、柳元景领导的中路军中此时有一员年仅26岁的偏师之将,他的名字叫萧道成。

经过了第三次北伐刘义隆问鼎中原的雄心已经遥不可及,而他也跟老对手拓跋焘一样,迅速迎来了人生结局。

导致刘义隆身死的原因是他那两个相当让人不省心的儿子。

刘义隆的长子叫刘劭,六岁即被立为太子,刘义隆对这个儿子相当看重,百般宠爱,对儿子可谓有求必应,后更是主动增加太子东宫侍卫数量,以致东宫甲卫逾万人,超过皇帝禁军数量。刘劭的生母袁皇后因嫉妒刘义隆宠妃潘淑妃忧郁而死,导致刘劭自少对潘淑妃母子恨之入骨,而潘淑妃的儿子正是刘义隆次子刘濬。长大后,刘濬摄于太子势大,担心日后灾祸加身,于是倾意结交东宫,最终居然跟大哥刘劭由冤家成为死党。后刘濬与异母姊妹海盐公主(这名听着就很咸)乱伦,刘义隆得知后,杀死海盐公主母亲蒋美人,并从此厌恶刘濬。刘濬心中大惧,害怕灾祸上身,于是企图找方法自保。

当时,吴兴民间有女巫严道育,自称能通灵御鬼,因受丈夫犯罪牵连,被没入官府。刘劭、刘濬通过姐姐东阳公主府中婢女王鹦鹉,结识了严道育,一顿忽悠之下,兄弟二人对她的道法深信不疑。由于哥俩平时多有过失,心中有鬼担心被父亲发现惩罚,后刘濬又大肆推波助澜,于是两人在女巫严道育的唆使下,暗中将一个刘义隆模样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以巫蛊术诅咒刘义隆。元嘉二十九年,事情败露,爱子心切的刘义隆并未惩罚哥俩,结果哥俩居然私藏严道育,事泄,刘义隆暴怒,极其痛心,准备废太子,杀刘濬。结果,刘义隆在与大臣商议新太子人选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人选,一时难下定论,就在这时,刘义隆居然将此事告知了刘濬的生母潘淑妃,潘马上将此事告知刘氏兄弟,刘劭刘濬遂决定发动政变。

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二月二十日晚,刘劭命心腹张超之集结亲信将士两千余人,准备在次日凌晨起事,并连夜召心腹近臣曾参加过第二次北伐的萧斌、袁淑、殷仲素等入东宫协助。次日凌晨,刘劭与萧斌以讨伐反贼为由,率领数万东宫军队杀进皇宫,顺利杀入刘义隆所在的禁宫。由于在前一晚,刘义隆与近臣徐湛之整夜讨论新太子人选之事,至刘劭军攻入时后宫的蜡烛还亮著。张超之等人举刀入殿,踢开殿门,亲自上前砍杀刘义隆,刘义隆惊醒手举坐凳自卫,被残忍的砍掉五指,随后刘义隆被张超之杀害,享年47岁,史称宋文帝。司马光评价曰:文帝勤于为治,子惠庶民,足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横挑强胡,使师徒歼于河南,戎马饮于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决,卒成子祸,岂非文有余而武不足耶?

可怜刘义隆,终生谨慎,不安全感的阴影在他心中充斥了整整三十年,他只信任心腹、信任宗族、信任子嗣,却最终被两个爱子一个心腹所杀,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刘义隆死后,刘劭迅速继位,此时,刘义隆三子刘骏正率军在五洲(今湖北)浠水征讨叛乱的西阳蛮族。此时,刘骏部下董元嗣回京述职结束回到军营,将刘劭弑父的消息告知了刘骏,刘骏大哭不止,恢复理智后,刘骏一面让命董元嗣奉表入朝,对新皇帝刘劭表示拥戴,以麻痹兄长,一面又命大将沈庆之将正在前线剿蛮的各路兵马悉数召回 ,准备起兵讨逆。此时,刘劭密令曾经的手下沈庆之,授意其暗杀刘骏,但沈却实言相告,刘骏遂任命沈庆之为征虏将军,正式起兵。

不久,刘骏正式从江陵起兵,先后攻克南洲、溧州等地,大军直逼建康,大将臧质等人相应,同举义旗。由于刘骏常年镇守在外,麾下将士大多都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无比,因此攻无不克。五月,刘骏攻占建康,斩杀刘劭及刘濬、萧斌等祸首,刘义恭由于临阵倒戈,十二子悉数被刘劭杀害,因此躲过一劫,随后刘骏正式即帝位。

及此,南北朝烽火告一段落,北魏与刘宋都换了新的主人,接下来的故事又将如何发展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