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強調吃素嗎?什麼是養生運動?中醫專家嚴世芸教你如何以“中和”養生

作者:上觀新聞

不久前,在複旦大學通識課程講座中,首屆全國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嚴世芸以《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中和思想》為題,全面介紹了中醫的學理、價值取向和對生命的關懷。以下為講座主要内容。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所謂中和思想,通俗地來講,就是研究兩個事物——比如人與人、水與鹽之間互相接觸、介入時的最佳狀态。先秦哲人認為,事物之間的互動與碰撞,以“和”的狀态進行為好,即“中和”。

“和”的概念最早用于音樂,演奏音樂時不同的樂器要協調才能動聽。早在中國殷商時代就出現了編鐘,編鐘是一種大型的音樂器材,由許多不同音階的鐘編成一組,演奏音樂時需要互相配合,樂聲才能協調。“和”的概念便由此而生,後來引申到宇宙萬物、社會人生乃至精神道德層面。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提出“和實生物”,意為實作了和諧,萬物才能生長發育。《詩經》裡提到“和樂且孺”,即快樂且和睦。《尚書》中提出“庶政惟和”,要治理國家、百姓、百官,重要的是要依照“和”的法則。

《道德經》更是開宗明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是陰,二是陽,三是陰陽相接觸。萬物負陰抱陽,負陰即背陰,抱陽即與陽結合。沖氣以為和,即兩個陰陽之氣碰到了,達到和的狀态,才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德經》提出的變化之和的原理。

《禮記·中庸》中記載了孔子的孫子子思說的一句話:“中也者,天下之大學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明代黃宗羲這樣注釋這句話:“離和無中,離達道無大學。”在先秦時代,“和”與“中”一直是連用的,但是在這裡要分主次,“中”是天下之大學也,“和”是天下之達道也,達道是最重要的規律。沒有“達道”,就沒有“大學”;沒有“和”,就沒有“中”。

儒家主張以“和”為主的道德原則制度化,使它成為可以遵守的“禮”。是以《禮記》提出,“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就是用“和”的思想形成制度來治理國家,以達到社會的安定。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用,就是使百姓達到和諧狀态,能夠維護國家的太平。這些觀念都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産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并受到了後世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

北宋時期,兩位重要的理學家程颢和程頤提出,“緻中和,則是達天理”,即一個人能做到中和,就已經符合天地規律。“和”的觀念成為大陸傳統哲學的重要原理,也是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

中和思想滲透到中國的哲學、政治、倫理、宗教、教育、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着中國人的生活。

中醫強調吃素嗎?什麼是養生運動?中醫專家嚴世芸教你如何以“中和”養生

首屆全國名中醫嚴世芸 (圖檔由作者提供)

『中醫與傳統中和思想一脈相承』

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經總結道,古代中國人在整個自然界中尋求秩序與和諧,并将此視為一切人類的理想。中國古代哲人講“中和”時,是把人放在天地間來衡量人的狀态。李約瑟又說,不論人們如何去描述它,這是很長曆史以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态度,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在宇宙中有一定作用,即協助大自然,中國人是把人與宇宙連在一起來思考整個事物的狀态的。

“中和”強調事物對立面的共存、變動、協和,并注重不同僚物在不斷運動變化中具有差異性的、多樣性的各種要素之間的相濟相成。中和思想同樣也深刻地影響着中醫學。

《黃帝内經》是一部綜合性的醫書,是先秦醫學文化的集萃之作,涉及天文、地理、農學、冶煉、人文、哲學等13個學科。它從“和”字出發,通篇貫徹着中和思想。《黃帝内經》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各81篇,一共162篇。“和”字在《素問》中出現了79次,在《靈樞》中出現了74次,涉及人的生理、病理、調治法則等各個方面。另一部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其中提到“和”字81次。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就是要把人體調整到中和狀态——即正常的人體狀态。

我反對把中醫學說成中醫文化學,中醫學就是一門醫學,是一門有着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醫學,它與西醫學是不同的。中醫學認為,人的生命過程始終處在不間斷的變易中,保持其内環境以及外環境之間的協調、和諧狀态與關系,是人體生命健康的根本。這是中醫在治療過程中始終追求的價值。中醫治療旨在恢複人體的協調狀态,是以,中醫較傾向于整體治療。

孕育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學,從理論到實踐無不貫穿着“和”的思想,它是認識和了解中醫學的基石。中醫“和”的思想,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人與天地自然之“和”。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服從于自然,自然是最大的規律和現象。是以,中醫把人與天地放在一起觀察,認為人要服從于自然規律。

《素問》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判斷一個人的生命狀态,一定要先看四時陰陽的運轉情況,這叫歲氣,即春夏秋冬。與歲氣之間協調順暢,生命就很和諧,身體健康,否則就容易得病。是以,要健康長壽,就不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

二是生命過程中的精氣神之“和”。天地精氣和合,才能孕育生命。管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提出“凡人之生也者,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生成,需要精氣神的和諧。是以,精氣神在中醫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與精氣神的變化有關。

『養生就是對人的生命進行養育和呵護』

中醫很講究養生,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人的生命進行養育和呵護。

現在我們常常講“治未病”,就是講究預防疾病。假如疾病處于将到未到之時,就需要立即救之于萌發狀态;已經得了病的,要防止它繼續變化,不要傳遍全身;對于已經治好的病,還要防止它複發。是以,中醫養生有四個概念: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變,病愈防複。養生學是從生命的起始,到長、老、已,整個過程都在養生的範圍之内。是以,養生可以涵蓋治未病,治未病卻不能涵蓋養生。

唐代醫學家王冰對《黃帝内經》有這樣一個注解:“言循陰陽法,近養生道,則筋脈骨髓,各得其宜,故氣血皆能順時和氣也。”盡管中醫講經脈、講氣血等等,但是最後還是落腳在“順時和氣也”,就是要與天地保持一緻。

人的整體之和,講究“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意思是說,兩個不同的事物發生聯系,比如陰陽,假如陽亢了,多了或者過了,陰去制衡,就能回歸到和諧狀态。是以,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在《類經圖翼》中提出,“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亢害承制也就是“以他平他謂之和”,就是中醫講的整體觀。

如果一個人的内髒、氣血都很健康,形之于外的五官等就會表現得比較好,所謂“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此外,《黃帝内經》中說,“志意者,是以禦精神,收魂魄,适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人的精神狀态對于人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以人的精神也應該始終保持健康。

『怎樣用“和”的法則來指導養生』

下面具體介紹怎樣用“和”的法則來指導養生。

第一,天人和,就是要道法自然、順應四時。“人道與天道和則吉,悖則兇”,人事與天事一緻,即和諧、中和。

萬物的生化各有自然之道,養生應該從生化自然規律把握人體正氣自我恢複的時間,來進行适當的調養。比如,春天的病較容易侵犯肺部,到夏天就一步步恢複了,這就是恢複的時間。在中醫視域中,治病的過程要結合天地氣候的變化,這叫“調于四時”。《靈樞》中提道:“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還有一個注意事項,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都是根據四時天人和的原理提出來的。春夏時陽氣外洩,陽氣趨于表面,陽氣減弱,是以春夏要養陽;秋冬之時陽氣内收,應該養陰配陽,使陰陽協調,是以秋冬要養陰。就是說要根據季節,來調節陰陽關系。

中醫還強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也是天人和。要根據季節安排作息,春夏夜卧早起,秋冬早卧晚起,符合日月的運作規律。

第二,形神和,即身心要和諧。在中醫中,心不但主血脈,還主神明。心氣平和,氣血流通,才能實作自我的身心和諧。心主神明,與情緒很有關系,是以養生時一定要注意調适情緒。比如,一些老年人壯心不已,做什麼事情都不稱心,一不稱心就發脾氣,這樣會影響健康。老年人還是要先服老,再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才會開心。

另外,追求内心的和諧,要“緻虛極,守靜笃”。緻虛極,就是把欲望降到最低程度;守靜笃,讓心靜下來。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欲望。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處世态度,做人應該淡泊一點、豁達一點、寬宏一點、厚道一點,心态決定生活品質、影響健康水準。這就是中醫的養生觀。

第三,飲食和,要“謹和五味,顧護脾胃”。就是要養好我們的脾胃,謹慎地調節飲食。什麼才是“謹和五味”?“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谷類、水果、肉類、蔬菜等各種營養要全面。中醫從來沒有強調吃素。據統計,吃素人群比正常飲食人群的期望壽命要少十幾歲。是以,要謹和五味,才能飲食健康。

飲食不能太過,味道過酸、過鹹、過苦、過甜都不好,要強調中和。不适當的五味造成的傷害,會引起相應髒腑的偏盛偏衰,使髒器的功能失和,導緻各種疾病的發生。中醫治療的用藥,就是利用五味的偏性,以調整髒腑的偏頗,補偏救弊,使五髒能夠恢複協調的正常狀态。饑飽适度,不大吃大喝,也是飲食中很重要的一點,“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養生飲食中還有一個概念叫個性用餐,即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食物。比如,冬天多吃牛羊肉,夏季多喝酸梅湯、綠豆湯,潮濕環境中多吃一點辛辣的東西。再比如,甲魚、銀耳、燕窩能養陰生津,羊肉、鹿肉可以溫腎壯陽等。是以,陽氣虛弱的人、陰虛的人、多痰濕的人分别選什麼樣的食物,是有一定講究的。

第四,動靜和,即勞逸結合。中醫對運動的方法有很多指導,如《素問》中提出,“不妄勞作,能形與神俱”,不要進行超過體力範圍的勞作,才能“形勞而不倦”。不能身心過勞是養生的重要法則,勞而不倦就是勞逸适度,也就是動靜和。适當的運動可以長壽。中國的養生運動很多,最著名的有四種,分别是五禽戲、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

中醫認為,做什麼事都要适度,比如,“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太過都有負面影響,年輕人的運動量大一點,問題不大;但如果年紀大了還不注意,就要出問題了。《黃帝内經》中有一句話:“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過用就是生病的根源。

總而言之,養生法則包括天人和、精氣和、形神和、飲食和、起居和、情志和、動靜和等等。失和就會導緻肌體的不健康,就會生病,甚至導緻死亡。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一個人要想健康地活到高壽年齡,一定要以中和養其身。

今天,随着時代的發展,緻病因素日益複雜,治療方法逐漸趨于個性化。以中和思想為基礎的傳統中醫是現代醫學所不能取代的,無論是其學術理論還是治療原則,必将在未來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徐蓓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嚴世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