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本文涉及一些戲劇性的内容,請仔細閱讀。</h4>
如果你在六個月前看過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秘密生活》(Secret Life),雖然情節已經是馬利克近期作品中最容易了解的,但加上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和相當流暢的叙事,可能很難看出這段曆史中的真實故事已經形成得有多強烈。
但2020年前三個月發生的事情幾乎每天都讓人感到震驚,一種新的傳染病在世界各地急劇蔓延,經濟活動接近停滞,每個人都被告知為了安全起見,盡可能呆在家裡。正如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也宣布将推遲一樣,現在是時候看到這部入圍去年戛納主要競賽的電影提供了一絲安慰,更重要的是,奧地利人弗朗茨·賈格斯特德(Franz Jagsted)對忠于信仰和生活的意義的解釋。

影片講述了曆史上一個真實人物的故事,納粹德國引發二戰後,奧地利農民弗朗茨·賈格斯特德被迫離軍,但當他看到德國人在軍隊中各種殘酷的極端表現時,深切感受到這不是他所想的義教老師, 但這種行為完全違背了他的信仰,是以他拒絕服侍,決定回到農村繼續耕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因其曆史根源而為奧地利提供保護,犧牲了大量奧地利人,他們不得不被征召為德國而戰。大多數奧地利人在強大的納粹德國軍隊的"照顧"下,已經習慣了納粹的宣傳和一些惡行,而弗朗茨·賈格斯特德和他的家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當然是農村的"外星人",在他們拒絕回家服役期間,他們一再受到村民和村長的抵制和侮辱。 誰把他視為"叛徒"。
在冬季和春季,由于德國不斷擴大的展示導緻前線緊張,奧地利的招募情況再次嚴峻,Franz Jagsted再次收到招聘通知,面臨幾天的沮喪和擔憂。為了避免家人受傷,無助的弗朗茨·賈格斯特德第二次來到軍營,當他面臨宣誓效忠希特勒的需要時,他再次拒絕宣誓,這直接導緻了他的監禁,直到他被第三帝國軍事法庭判處死刑。
如果單看故事,這樣的劇情很容易被好萊塢的"催淚瓦斯"效應拍到,英雄交織着信仰、良知和固執的内心糾葛也很容易感動,更何況愛情之美超越生死。這一切在馬利克的鏡頭中變得異常平靜和克制,沒有逐幀計算,三個小時的電影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奧地利山區,尤其是當弗朗茨在獄中讀出寫給妻子的信時,導演總是讓鏡頭在監獄環境和山川之間不斷切換時, 一種悲傷而凄美的情緒也被這種巨大的反差放大了,直到最後的觀衆與那片綠草中的女主角一起爆發。
這其實也是一種試煉和折磨,如此美麗的風景和心愛的家人都在那裡,顯然隻要宣誓效忠并去戰場做一些無謂的工作等待戰争結束就可以回家,為什麼這麼執着要堅持所謂的信念和善良, 會說,所有人都處于絕望的境地。這既是弗朗茨在場景中的折磨,也是電影向每個觀衆提出的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處于那種境地,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這樣的問題沒有标準答案,沒有"工作"可複制,但至少我們不能輕易看到弗朗茨内心的掙紮,他不是一年前,他也在猶豫,忠于自己的代價是如此之大,真想堅持,這種堅持的意義在哪裡。
馬利克被一些粉絲昵稱為"大仙女",總是提出問題和質疑各種"意義","生命之樹"是在尋找生命和曆史的意義,"去仙境"試圖探索永恒的愛情,"聖杯騎士"在追求和審視紙醉金迷的生活真相。
改編自真實的東西,《秘密生活》更像是馬利克因作品《細紅線》在反戰題材上延續的馬利克獲得柏林金熊獎,在同樣詩意的風景《細紅線》中,一隊美國步兵士兵進入南太平洋戰場,導演也在利用士兵的主觀意識流動和内心獨白, 暗示了戰争中最真實的人性。在這部沒有看到戰争場面的二戰電影中,故事描繪了一個獨特的"士兵",他拒絕遵循納粹統治的指令進行戰鬥,但傾聽并遵循堅定的信念,使他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死亡而不會退縮。
從本質上講,"秘密生活"展示了個人如何與權力作鬥争的模式,當他們在戰後受到審判時,許多人出于對納粹的恐懼或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提到自己。但事後看來,大部分材料表明,許多人并不像他們說的那麼簡單,守衛集中營的士兵不會看到死去的猶太人。或者正如經典美劇《兄弟會》所顯示的那樣,那些小鎮上的普通德國居民隻是假裝對相距不遠的集中營充聾啞。
阿倫特稱這種殘酷是"平庸的罪惡"——在意識形态機器下,這是一種沒有思想、沒有責任的罪行。一種消除自己思想,無條件服從秩序,放棄判斷個人價值的權利。其實很多事情事後并不需要哲學家來總結,作為人的道德意識和價值判斷,太多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經驗來區分善惡,最簡單的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剝奪普通人的生命,或者應該同情那些正在受苦的人,給予盡可能多的幫助。這些判斷不需要太多的複雜思維和高水準的智慧,隻是出于一個人的本性。
在這一兩個月裡,我們也目睹了太多的苦難,如果一開始就聽到一兩個聲音,其中一些苦難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人為此獻出了生命,有些人在掙紮着哭泣,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記住那些在某個時候忠于自己内心的人。
正如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在電影結尾所說:"世界的善良正在增長,部分原因是沒有頭銜。而你和我身邊的事情并沒有那麼糟糕,一半的功勞歸于那些不尋求功勞的人,隻為對生命的忠誠,死後沒有人哀悼。"
推薦指數:非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