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景德鎮

作者:我是哈特

#讓世遺活起來#

一條昌江,穿城而過,孕育出東方神采。一抔泥土,百工成器,塑造起千年生動。這裡就是世界瓷都——景德鎮。

這是萬裡走單騎第二季走進景德鎮中的開篇。

走進景德鎮

萬裡走單騎是一檔由酒鬼酒獨家冠名的首檔世遺互動紀實節目。節目中與單霁翔、肖央、周韻、牛俊峰組成的“萬裡少年團”一起到訪中國的十二處世界遺産地,而景德鎮就是其中的一站。

單霁翔在節目中說過這麼一段話:“一個地方,申報世界遺産也好,成為世界遺産地也好,有三個必要條件:一,這個地方曆史上一定是輝煌過;二,這地方在近代一定是衰落過;三,今天會有人把它發掘弘揚出來。”而景德鎮就符合以上三點,這也是我們申報景德鎮為世界遺産地的底氣和信心所在。

它曾輝煌過。

景德鎮是依托于陶瓷而建立起來的城市。北宋景德年間,這裡生産的青白瓷在諸窯貢品中脫穎而出深受宋真宗喜愛,因而将其年号賜于此地,景德鎮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後來逐漸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可謂“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唐宋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釉裡紅産品,明代的青花玲珑瓷,清代的琺琅彩……都是屬于這座城市獨特的印迹。據史料記載,景德鎮在宋代已經成為當上最大的窯廠之一,元代的時候在這裡建了官窯,明清兩代在這裡設有禦窯廠,這時期的禦窯廠代表了當時中國陶瓷技藝的最高水準。

走進景德鎮

幸運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景德鎮的陶瓷遺址陸續被發掘出來。

一個是禦窯廠遺址。占地面積5.4萬平方米,建立于明朝洪武年間,是專門管理群組織燒造禦用瓷器的官府行政機構,前後延續了五百多年。在這裡發掘了6000箱瓷片,據此修複了2000多件官窯精品,現這些精品展覽于禦窯博物館内。例如,代表江山穩固的海水江崖紋、精湛的空心工藝,防止加熱時炸裂。明代官窯中最大的青花雲龍紋缸、清代官窯中的琺琅彩、乾隆時期的釉彩大瓶。其中,要屬乾隆年代的制瓷技藝最為精湛,可以說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頂峰。

另一個是陶瓷工業遺産博物館。漫步于老工廠中,古樹、煙囪、紅磚建築,這些複古元素給了城市一抹别樣的點綴。在這裡能看到古代多個朝代燒窯的痕迹,能看到現代與蘇聯合作的生産合同。最觸目的還是建國後瓷廠職工的照片牆,那一雙雙的眼睛裡印着工匠人的熱情和單純。我們現在看到的工廠遺存曾是他們熱氣騰騰的生活,也裝着他們畢生的的職業和理想。

還有高嶺國家礦山公園,這裡保留了當時露天采礦的遺址,這裡就是高嶺土的發現地。高嶺土是一種粘土礦物,以高嶺村命名早在。元代時,人們就将高嶺土作為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用它燒制瓷器會更耐高溫而不易變色,這正是因為有了它,後來的青花瓷和一些大型瓷器才得以出現。

走進景德鎮

這些曾經輝煌的曆史在現代的發展中褪去濃彩,而保留下來的遺址會因瓷而蛻變新生。

它衰落過。景德鎮在曆史上經曆過兩次衰落。

第一次衰落是在近代。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産豐盈,無需同外國互通有無。順治帝時,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隻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一方面,當時隻有官商能和外商打交道,海外貿易的利潤多被奢侈的揮霍了,真正需要獲得資金支援的陶瓷業因而受限。另一方面,閉關鎖國的政策使當時的國人無法知曉近代西方國家的發展變化,失去了近代發展的先機,逐漸落後于西方國家。随着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展,陶瓷工業由之前的手工生産變為機器生産,西方在生産的數量和價格上明顯超過景德鎮。從嘉慶年間中國瓷器出口就已經下降。道光年間,中國瓷器已經失去了海外市場。後來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逐漸對外開放國内市場,使得本國商品的銷售市場進一步被擠壓,甚至一度出現過外國瓷器在中國傾銷的情況。加上當時腐朽的封建統治,變本加厲的壓榨民族工業。在這樣的環境下,景德鎮瓷器業的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尤其是甲午中日戰争後,外國列強可以在中國投資設廠,他們憑借機器生産,利用中國的制瓷原料和勞動力,中國的瓷器再無力與外瓷競争。當時的景德鎮為生存,不惜降低生産成本,甚至出現偷工減料,生産劣質瓷器的現象。

走進景德鎮

可以說,在帝國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景德鎮的瓷器生産陷入絕境。直到後來新中國成立景德鎮瓷器生産才得以繼續。

景德鎮的第二次衰落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計劃經濟體制逐漸瓦解,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國有瓷廠紛紛解體,幾萬手工制瓷工作者下崗。為了生存,大量的陶瓷藝人離開景德鎮前往廣東、佛山等地另謀出路,景德鎮的陶瓷技藝人才流失嚴重。

它在崛起。

它的崛起首先在于景德鎮的制瓷技藝的傳承。

早在清朝時期,就有有心的官員在做這件事。雍正、乾隆年間有一個叫唐英的督陶官,他為兩代皇帝燒制瓷器,在他在位期間,景德鎮的制瓷業達到了頂峰。唐英在景德鎮期間苦心鑽研陶瓷,與陶工們同吃同住,新創了57種不同的瓷器,并将其完整地收錄在《陶成紀事碑記》中。乾隆還專門寫詩對其嘉獎:“官汝稱名品,新瓶制更嘉”。此外,唐英還著有《陶冶圖說》,用20幅畫描繪了陶瓷的制作過程,将陶瓷工藝推到了極緻。唐英的兩部專著成為後人研究陶瓷的重要資料。

走進景德鎮

現在的景德鎮為傳承這些工藝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後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通過實地考察,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傳承人資料庫,獲得“傳承人”稱号的手藝人享受政府補貼;成立了手工制瓷技藝保護傳承基地……也有很多外地慕名而來的畫家,雕塑家,陶藝家也來到這裡揮灑自己的熱情,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傳承制瓷技藝。

在萬裡走單騎節目中,肖央就前往占紹林工作室學習拉抔技術。工作室裡坐滿了專注、用心、安靜的手藝學習者。工作室的創辦者更是技藝精湛,談笑間手裡的泥土就化作了精美的花瓶、酒器。看似簡單的物件也是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在談到酒器的時候,占紹林指出,酒瓶制作的時候講究外陶内瓷,這樣酒不容易滲透,可以把酒的醇香保持的很好。在這方面酒鬼酒傳承的比較好,酒瓶就采用的是外陶内瓷的工藝,其酒的馥郁香醇和酒瓶的設計有很大關系。

走進景德鎮

它的崛起在于匠人精神的傳遞。

在節目中,“萬裡少年團”成員牛俊峰拜訪了時代制作釉果的老詹。所謂釉果,指的是一種配釉用的瓷石,是景德鎮制瓷釉的主要原料。制作釉果的過程繁雜又沉重,從選取、清洗瓷石到敲碎,砸成粉末,再到淘洗、沉澱成泥漿,最後放入模具鏟平成型。就是制作釉果這道工序,詹師傅做了35年,每日與石頭、灰塵、泥漿為伴。據他說整個鎮上老一輩的都做這個,真真正正的一個人,一件事,一輩子。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唐英,用自己的黃金時代造就了陶瓷釉的黃金時代,他們都是擇一業終一生的最好诠釋。

它的崛起還在于創新。

景德鎮的瓷器在曆史中徜徉了千年,離不開傳承,更離不開創新。傳統上景德鎮瓷器更多的偏重于日用瓷類,諸如餐具,酒具,文房用品等。而現在,他們在傳統的制瓷技藝的基礎上加入思想性和時代印記,大力推動藝術瓷類的發展,包括陶瓷雕塑、陶瓷繪畫、綜合裝飾等。

在《萬裡走單騎》第二期節目的最後,“萬裡少年團”籌辦了以“瓷之宇宙”為主題的展覽會。他們選取的展品已經超出傳統瓷器的範圍,例如,既是藝術品又兼具功能性的仿生瓷;有極具前瞻性、偏向現代藝術的抽象作品;有将制瓷與休閑生活融為一體的樸素創作……

這種創新也展現在景德鎮城市的點綴中:昌南大道上的陶瓷路燈、廣場上生肖陶瓷、獨有的陶瓷路……

走進景德鎮

在2020年的瓷博會上,景德鎮也打破了傳統的展銷模式,采取“線上+線下”的新模式,與直播平台合作,首次嘗試了“雲上”瓷博會,主播通過天貓直播平台在會展中心向各地網友銷售陶瓷。可以說,在疫情之下,瓷博會網絡直播的銷售方式為景德鎮陶瓷的商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保護和傳承,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需要我們守護過去的輝煌,銘記曾經的衰落,放眼未來的希望。

就祝我們的景德鎮早日申遺成功,邁向更廣闊的的舞台,從我們的景德鎮走向世界人的景德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