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懵的木雕人生:學藝是為了讨生活

畫圖、鑽孔、雕刻、打磨、上色……對于木雕工藝的各種步驟,阿懵師傅了如指掌,拿起木雕作品時,也不乏憐惜。但如今的他,在旁人看來,與其說是個木雕匠人,更像個木雕商人。

學藝難,工作更難

阿懵,1971年出生于粵西,10多歲時就跟随老師傅學習木雕技藝,做了多年的裝修工作,如今是一家木雕店鋪的老闆,也是網際網路平台售賣木雕産品的微商。

國中畢業之後,抱着學藝讨生活的想法,阿懵和哥哥姐姐一起到木雕工藝廠中,跟随老師傅學藝。在日薪僅3元-5元的當下,阿懵的父母也覺得這是一個“讨生活”的好機會。

姐弟三人分工,學習不同的制作工序。“學這個很難的,比考大學還難。”阿懵艱難地開始了自己的學藝生活,從最基本的修東西、刮東西做起,不斷地琢磨,日複一日地練習着基本功。堅持了兩三年之後,終于在某個時間突然開竅;那些過往覺得不好掌握的人物比例,也在心中成型;而走出工廠,獨立謀生的日子也終于到來了。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學藝的難隻是一個開始,現實往往更加殘酷。

幾經周折,姐弟幾個才發現木雕這項工藝并不好找工作,收入也低。于是,三姐弟各奔東西,從事室内裝修、油漆、經商……

不同于許多新聞上的匠人樣闆,就算清貧也堅守多年,隻為技藝傾心。在阿懵的嘴裡,當時的自己隻為生計而努力,始終樸實地說“要讨生活”。他們打着家具、做成門框,與木雕的精細相去甚遠,卻始終與木材有着絲絲縷縷的關系。

而30多年後的如今,當阿懵站在自己的木雕小店裡,小心翼翼地拆掉一件新作品上面包裹着的保鮮膜進行展示時,那認真的模樣又似乎在講訴着什麼。

舊工藝,新生活

“後面經濟好了,慢慢又喜歡了,也做起了一些黃花梨的收藏。”如今,阿懵和哥哥姐姐又開始做起了木雕了。多年來,姐弟幾人時常結伴“謀生”,有誰接到活了就一起做,分工一起做起木雕。從接定制單,到畫圖、鑽孔、雕刻、打磨、上色,以及最終的銷售,他們分工合作,一同打造了一個個“木頭上的微型世界”,也實作了現在與過去的連接配接,關于木雕的人生又連了起來。

他們從各地收集來的精細木雕作品、珍貴的木材,做起木雕藏品的銷售,也偶爾接一些木雕制作訂單。線上下的門店裡,他每日靜坐喝茶、介紹木雕和木材。時而像個商人,時而像個匠人。

而在他的朋友圈中,也穿插着收藏品銷售資訊與乒乓球運動資訊。提及乒乓球時,滿滿是鋪面而來的熱愛,而自制的木雕卻在此隐形了。

編者按:

在與阿懵的短暫接觸中,他更多地表現得像個非傳統的商人,提起學習木雕的初衷和過程,樸實地說“讨生活”,不講熱愛,也不提情懷。但是在展示自己新制作作品時,卻仿佛能看見一些熱愛。

也許,純粹的熱愛是很困難的事情,有所依才能延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