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中國航天“開門紅”背後的故事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 袁博 呂炳宏】1月17日,2022年中國航天的首次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然而在這次成功的背後,中國航天人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新挑戰——最了解衛星狀态的衛星研制方因為疫情防控無法參與發射測控任務,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飛控團隊不得不克服重重困難,“身兼多職”圓滿完成衛星的發射測控任務,確定了中國航天2022年首次發射的“開門紅”。測控團隊成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情況還是幾十年來頭一次遇到。

“按照任務組織的标準化流程,衛星研制方一般會在任務實施前半個月左右派出試驗隊趕赴西安,與我們西安中心的從業人員共同參與發射測控任務最後的籌備,并共同執行發射和早期軌道段測控任務,直到衛星進入工作軌道,投入業務應用。”此次任務的飛控組長魏峻進階工程師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

然而由于近來西安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對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已經完成發射任務的試驗隊走不了,而待開展任務的試驗隊卻又進不來。一位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從業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像此次這種因為不可抗力因素導緻衛星研制方無法參與任務的情況,還是幾十年來破天荒的第一次。衛星試驗隊是確定任務成功的關鍵因素,他們的缺席無疑将會為此次發射任務帶來巨大挑戰。

然而,衛星不會“隔離”,任務也不會“暫停”。在确定衛星試驗隊無法進入現場參與發射測控後的第一時間,魏峻就與全體飛控組成員一同召開碰頭會,收集各崗位在沒有試驗隊現場配合工作的情況下需要面對的新困難。“我們一共彙總了涉及衛星狀态、遙控遙測指令、傳感器資料等7類32個方面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從零開始,逐條解決。”

望着這份待解決問題清單,魏峻和他的飛控團隊既要“從頭學起”,又要“打破陳規”。

衛星試驗隊的缺席,首先帶來的問題是資料無法及時、安全、有效地向地面傳輸。“為了確定資料安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測控資料使用了專用網絡傳輸,衛星研制方很難在短時間接入我們的網絡體系。”通信保障崗位的張漢勇工程師向《環球時報》記者描述了當時的困境。“實作‘異地測控’成為了擺在中心技術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中心網絡專家的幫助下,飛控組立即成立“網絡保障團隊”,通過一周的艱苦奮戰,終于與相隔千裡的衛星研制方建立了連接配接,為遙測資料等關鍵資訊的傳輸提供基礎保障。

網絡通信的建立,是此次任務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随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通過視訊會議的方式,針對技術狀态協調、遙測遙控确認、任務檔案會審等關鍵節點與衛星研制方及相關機關展開大量讨論,短時間内連續編寫檔案近300頁。

為了確定發射任務萬無一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還結合前期收集的32個問題隐患,及時優化任務組織模式,深入分析衛星狀态設定、關鍵參數複核、應急情況處置等5項系統級風險隐患,逐項讨論制定應對措施,并針對任務實施中雙方工作協同的連貫性、應急處置的時效性開展多輪全流程演練。

“除了要解決‘搭上線’的問題,發射任務實施後的所有工作,都需要我們坐在試驗隊員的工位上自己完成。是以我們要比以往更加熟悉衛星技術、任務實施的各種細節,這樣工作量就得提升好幾倍。”魏峻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為此,該中心組織7名專家與衛星研制方通過“網課”形式結成一對一“學習小組”,進一步細摳任務技術細節,對上千條指令資料和幾千個遙測參數進行多輪複核,最終確定整個飛控團隊對衛星技術細節的了解,為任務的圓滿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2022年1月17日10時35分,長二丁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準時發射升空,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測控大廳中,時不時傳來響亮的排程密碼。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大紅屏”如約而至。衛星的研制方通過視訊會議系統,将熱烈的掌聲送給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技術人員,衛星總設計師在千裡之外發出“把衛星交給你們,我很放心”的感歎。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2022年,中國航天将繼續開啟“超級”模式,尤其以“四船兩艙”發射為代表的空間站建造任務将直接關系到中國空間站能否在今年年底如期“竣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管理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也在進一步創新測控技術和手段,今年大家的目标依舊是以一次次圓滿成功、飛行正常,助力中國航天再創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