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工業發達,開采金礦成為當時國家重點關注的項目,浙江的遂昌金礦便是自唐朝時就開始挖掘,有着千年的曆史,被稱為“江南第一金礦”。但其實自唐朝開始挖掘的金礦并不隻有這一座,在江西一個小山村也有類似的礦山,雖然山峰很小,但是礦洞的數量令人驚歎。

(一)包公尖山的神秘,出現古文物碎片
上世紀末,位于江西包公尖山附近的包家村村民原本過着平凡的生活,卻因一筆天降之财而突然富起來,而所謂天降之财都來源于包公尖山的礦洞,這個礦洞還不是一般的銅礦、銀礦,而是所有人做夢都想不到的金礦,這消息究竟是真是假。
當然一開始村民也不敢相信,直到找到一塊金礦石,而之是以能夠發現這塊石頭從山中不知名的瓷碗碎片說起,究竟是什麼樣的碎片呢?竟然和金礦有聯系。
一次包家村的一位年輕小夥上山砍柴,但是恰逢天氣突變,雨天路滑,為了安全起見,他隻能披着雨衣在樹下避雨。風雨交加,狂風碰撞着岩石,仿佛山峰在咆哮,小夥感到有些緊張。
因為平常他都隻在山腳下活動,但今天由于來得比别人晚,是以一些柴火都被其他人扛走了,無奈之下,他隻能獨自一人深入山峰中部。越往上走,感覺山路都變得狹窄,因為很少有人走這條小路。
眺望遠方還能看到幾個坑坑窪窪的大洞,這位小夥感到很奇怪,好好的山怎麼會有這些奇怪的凹坑,突然他想到關于山神的傳說。聽祖輩們說,其實包公尖山曾經也是一座名山,但不知道是因為什麼而出名的、
總之曾經這座山腳下住着很多人,就連山裡都燈火通明,不論白天還是晚上總能發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就連遠處的鎮子裡都能聽到響聲。後來久而久之,包公尖山住着一位山神的傳說就逐漸傳了出去,如果不小心打擾到他就會被山神懲罰。
慢慢地,包公尖山變得更加神秘,很多村民都不敢踏入山頂。當然傳說總是被人們神話的故事,可信度不是很高,到了新世紀,人們更相信科學,但村民們依舊對包公尖山存着敬畏之心,能不上山就不上山。
雨越下越大,躲在樹下的這位年輕小夥開始抖了起來,不知道是因為冷還是害怕,但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他感到十分後悔,早知道還不如淋着雨回家,但是現下隻能耐心等待。
過了好一會兒,天開始放晴,雨也停了,小夥取下雨衣準備活動一下筋骨準備下山,但突然腳突然踢到什麼東西,小夥以為是自己帶的鐮刀,于是低頭準備拿起它,但萬萬沒有想到不是鐮刀而且一個半大的陶瓷碗。
在陽光的照耀下,陶瓷上雖然沾着泥土,但是上面的花紋依舊格外好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夥一點一點地将它挖出來,但是很可惜碗是碎碗,不過小夥還是開心的将它帶回家,殊不知這一次的驚險之旅讓包公尖山的秘密逐漸浮出水面。
(二)礦洞林立,還有磨崖題刻
包公尖山這所海拔僅600米的山峰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秘密呢?從山上收獲到一個青花碎碗後,這位年輕的小夥每天都捧着這個碎碗,因為他覺得這個青花碗是家裡所有碗碟中最好的一個。
看到小夥如此沉迷于青花碗,小夥的父母感到有些好奇,于是也對這個青花碗上了心,心想要是它是完整的還有用,可惜是個碎碗,于是二人在心中打定主意有時間也要上山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完好無損的碗。
對于包公尖山上有關山神的傳說,其實對于上一輩人來說并不在意,他們認為這隻是一個吓唬年輕人的故事,怕他們在山上亂跑,因為包公尖山越往上路越陡。
不過對于偶然挖到的青花碗,小夥的父母也覺得有些奇怪,但是他們并沒有多想。為了找到一個完整的青花碗,小夥的父母隔三差五就上山看看,可能是由于大雨過後,很多埋藏在土裡的東西都被沖了出來。
小夥的父母雖然沒有挖到完整的青花碗,但是也察覺到了在包公尖山的土裡埋藏着一些奇怪的東西,因為他們挖到了一些古怪的工具。随着小夥父母的頻頻上山,同鄉的村民也注意到這異常的現象。
有幾個好奇心重的鄉民紛紛過來詢問,小夥父母也沒想隐瞞,于是将一些破碎的碗碟和某些不知名的工具都拿來出來,鄉民們頓時激烈的讨論起來,包公山難不成有文物存在?
但很快遭到另一名鄉民的反駁,就算是有古物那應該是埋藏在地底下吧,怎麼可能會露在外面,而且這些挖出來的工具看着不像是填土工具,反而像是鑿山用的。衆多鄉民議論紛紛,大家好像對開始對包公尖山有着濃濃的探索欲。
第二天,很多鄉民都帶着工具往山上趕,他們雖然心存疑問,但是都在心底認為包公尖山肯定藏着不為人知的寶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衆人一起發力,合作的力量可是很強大的,很快一個村民就挖掘出一個帶點金色的石頭。
雖然金礦石很難分辨,但是也有常年走南闖北識貨的人存在,一些鄉民認為這個石頭和一般的石頭不一樣,有人猜測到可能是礦石,而且礦山顔色是金色的極有可能是金礦。一說起金礦,村民們紛紛來了勁,紛紛打聽是在哪裡挖的。
挖到礦石的也是個老實人,立刻說道是在包公尖山一處山洞挖的。于是大家都趕往那個神秘的山洞,在衆人的搜尋下,衆人驚異地發現原來山洞不止一個,于是一連幾天,包家村的村民都開始到山上挖礦石,甚至有的人直接挖到了黃金,個頭還不小,這下村民都确定包公尖山其實就是一座礦山,而且還是金礦。
憑借着挖金礦,包家村村民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甚至有的村民學會利用工具自己煉金。随着開鑿的力度越來越大,原先上山的小路也被擴充成大路,一些細心的村民還發現在山壁上刻有字,這些刻字代表什麼意思呢?
(三)礦山讓村民富足,名聲也越來越大
包公尖山石壁上的神秘刻字無一不彰顯出這座古老礦山存在的曆史悠久,很多鄉民在挖礦時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将石壁上的字給破壞,因為這些很可能都是見證曆史的線索。
或許是由于當時資訊傳遞比較緩慢,是以隻有一些距離包公尖山很近的村鎮才知道包公尖山有金礦的秘密。但除了包家村之外,其他村子由于距離太遠,而且不确定消息是真是假,是以很少有人來采礦。
而包家村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礦石開采工作,很多村民一大早就起床然後約着同村的村民一起挑着扁擔用麻袋裝礦石。随着開采程度的加深,村民也在山上發現一個又一個的礦洞,大家都覺得很驚奇。
沒想到包公尖山竟然别有洞天,而且在礦洞的周圍都有類似的刻字以及破碎的瓷碗。一個礦洞有刻字不足為奇,但這麼多礦洞都有刻字,大家都覺得這其中肯定有所關聯,可能是某種标志。
這些新奇的發現讓村民們紛紛展開聯想,有人認為這些瓷碗一看就不是現代的,工具也是,很可能是古代某個時期的,但為什麼會遺留在這裡,難道他們住在山上?
對于這個問題,其他村民也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他們認為包公尖山的金礦以前就被開采過,并且不是一個人,很有可能是一個團隊在進行開采,他們有組織有計劃,并在山上紮營,這也是為什麼祖輩們常說包公尖山能傳出聲音。
礦洞曾經被某個組織開采過,但這并不影響村民的深入挖掘,随着包家村村民煉金技術的提升,很多人都練就了自己的絕活,普通的煉金不在話下。包公尖山成為包家村人發家緻富的源泉。
一些外村人也開始不顧距離遠近紛紛前往包公尖山尋寶,因為他們已經确定山上有金礦。一個村的人口就那麼多,但幾個村加起來就相當于一個大型采礦隊,每個村在不同的礦洞不同的方向挖掘,也有很多人尋找新的礦洞。
但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這些被發現的礦洞都有幾百個了,但是很明顯應該還有其他的礦洞。并且在挖掘中,村民們發現石壁刻字其實并非都是一樣的,因為存在不同的寫法,一看就不是同一個朝代的。
這就說明包公尖山不隻被一支隊伍開采過,而是被很多隻隊伍開采過,但是礦洞周圍的深坑,村民也不明白究竟是引來幹嘛的。懷抱着疑問,時間一點一點過去,而包公尖山有金礦的消息也傳得越來越遠,這也引起國家的重視。
(四)千年礦脈,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事件一晃來到2009年8月,一支專家隊伍來到江西上饒縣茶亭鎮包家村,聽聞包公尖山是一座曆史悠久的礦山,為了完成進行仔細勘察,隊伍帶了很多精密的裝置。在村民的帶領下,專家們沿着包公尖山一路往上走。
對于包公尖山的礦洞如此之多,專家們感到很驚訝,一連幾天下來他們都沒有走完礦洞,村民們也給專家講述了村裡以前自己采礦的經曆,很多人挑着擔子一點一點往下運。
雖然上山下山很累人,但是僅僅一小塊礦石就能賣到100元錢,大家都很高興,并且随着采礦的深入發現了包公尖山石壁上的刻字,還有深坑,很多村民猜測包公尖山的金礦從很早之前就被開采了,而且是被不同的團隊開采過。
對于包家村村民提到的石壁刻字,專家們在研究之後發現該礦山很可能自唐朝開始就被挖掘出來,因為石壁上刻有:“乾元一年六月十三日”,而乾元是唐肅宗時期的年号,追溯曆史,唐朝确實采礦業發達。
根據專家提供的曆史資料,在唐朝時期包公尖山很可能是一座大礦山,在被官府發掘後,于是組建團隊進行深入挖掘,很有可能他們就在山上安營紮寨,但由于金礦的挖掘是一件大事,是以官府下達指令不讓消息流傳出去。
一般的平民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金礦的存在,但或許是礦産資源太豐富,唐朝直到滅亡還沒挖掘完,當然這和當時的開采手段也有關系。元朝、明朝和清朝繼唐朝之後相繼開采包公尖山的金礦。
古人冶煉金礦石的方法基本相同,而那些被村民口口相傳的深坑其實就是一種煉制礦石的方法,深坑相當于一個人造熔爐,再進行簡單的加工,用來煉制金礦石再好不過,既節省材料又可以在規定時間内完成冶金。
除了深坑,專家們也在石壁外圍古法爆破岩石的痕迹。因為一般金礦的岩石很堅硬,導緻一個礦洞的鑿開都需要很長時間,于是“燒爆法”應運而生,先将岩石燒熱,然後用冷水澆蓋,冷熱交替下,石頭就很容易裂開。
除了發現1000餘個礦洞外,專家還發現了很多瓷器,有元代的青瓷杯,明清的青花杯,當然基本上都是碎片,很少有完整的。如今包公尖山成為受國家重點保護的文化遺址。
随着專家的認證,包公尖山成為大陸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金礦遺址,但專家們對這些大大小小的礦洞的研究并沒有結束,那些石壁刻字成為發掘真相的重要線索,從包公尖山礦洞的布局和開鑿可以看出大陸冶金技術的進步。
至今為止,包公尖山的千年礦脈曆史依舊吸引着無數遊客前去駐足,并且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金礦遺址受到多方面保護,在專家的倡議下還成立了專門的執法部門,以防止一些不法分子前來盜采,破壞礦洞和磨崖題刻。
如今,包公尖山的千年礦脈依舊吸引無數遊客前來駐足,在這裡也建立了礦業博物館等多項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