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了解趙楚韓外戚的興衰,怎麼知道嬴政的親政及統一之路的艱難

作者:花小僧
不了解趙楚韓外戚的興衰,怎麼知道嬴政的親政及統一之路的艱難

提到秦始皇嬴政,基本是兩種印象,要麼覺得他是“焚書坑儒、迷信方士”的熱愛吃藥、熱愛美女的暴君,要麼覺得他是千古一帝,隻能仰視,眯着眼睛看還覺得光芒刺眼,其實平心而論,秦始皇的确雄才大略,但是,他的親政及統一之路走得并不順利,甚至磕磕絆絆、殺機暗藏,而嬴政的成王之路伴随着趙、楚、韓三系外戚的興衰史。

  • 趙系外戚:

趙國外戚的代表人物是趙太後/趙姬,也是秦王嬴政的親生母親,趙國外戚勢力的核心人物前有呂不韋,後有嫪毐,為啥分一個前後呢?主要是因為故事的開始,呂不韋是堅定的趙太後支援者,隻是随着嬴政親政日期的臨近,呂不韋悄悄咪咪地從趙太後的群裡退了出去,借機也把嫪毐給推了上去,嫪毐因為某種特長深受趙太後喜愛,成為趙國外戚勢力的頭牌加頭号馬仔。

實際上,三系外戚勢力像男女談朋友一樣,分分合合都是正常操作,今日把酒,明日動刀,都是常态,背後都是多方利益的複雜博弈,趙國外戚勢力的興衰,我們得從嬴政的出生開始說起。

嬴政開始的名字叫趙政,為啥叫趙政呢?因為他的父親子楚因為不被待見,被打發到趙國當了一個比較體面的人質—“質子”,呂不韋作為一名商人,敏銳地發現了子楚的商業價值,并且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詞語來形容他—“奇貨可居”,意思是子楚絕對是一枚潛力股,隻是目前還不被人發現,看起來慘兮兮的,其實子楚的身上蘊藏着巨大的政治價值,政治價值就意味着商業價值,呂不韋曾經和他爹聊天,核心内容是種田,獲利十倍,販賣珠玉,獲利百倍,擁立國君,獲利“無數”。呂大爺的指點很到位,隻是最後一條的“無數”的了解可能是獲得數不盡的利潤,也可能是風險無限大,成功了,揚名立萬,萬一搞不好,身家性命可全都賠進去了,但是不管怎麼了解,呂不韋還是把寶押在了子楚身上。

呂不韋為啥這麼看好落魄的子楚呢?

因為子楚身上暗藏着巨大的利潤差,子楚是誰?他是當時秦王繼承人安國君的兒子之一,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安國君有一二十個兒子,子楚排名居中,不管怎麼數,王位都落不到他頭上,但是安國君的正室叫華陽夫人(楚系外戚的代表人物),兩人恩恩愛愛,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兒子,這就意味着安國君沒有嫡長子,也意味着如果華陽太後一直生不出來兒子的話,太子一定會從庶子裡面挑選,問題來了?誰最合适呢?誰又能上位呢?

在這個問題上,華陽夫人有絕對的影響力決定誰來做這個太子。呂不韋也看出了其中的門道,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财力幫助子楚打造口碑,賢公子之名傳遍六國,華陽夫人也有所耳聞,同時又帶了海量的珠寶去秦國去找一個人,就是華陽夫人的姐姐,通過姐姐的耳邊風,華陽夫人對子楚也頗為留意,每天都會在安國君眼前展示下子楚的身份證,實名表揚子楚又帥氣又孝順,還有才,小夥子在安國君心裡的印象越來越好,也為後面的上位做了鋪墊。

其實,華陽夫人選擇子楚,最核心的是雙方利益達成一緻,結為聯盟:子楚上位以後,承諾繼續保持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外戚的榮華富貴,子楚賭咒發誓說話不算數就是小狗,夫人表示很滿意,小夥子态度不錯。

這其實也為後面嬴政成為太子買下了伏筆,為啥呢?因為嬴政的母親趙姬最開始是呂不韋家的歌舞演員,子楚去呂不韋家喝酒,沉迷美色不能自拔,呂不韋也很有眼力勁,一推一就之間,子楚便欣然笑納了。

順便多說一句,司馬遷其實在史記的秦始皇列傳和呂不韋列傳裡面,對嬴政生父的記載是不一樣的,一說是子楚,一說是呂不韋,當然了,後一種說話絕對是扯淡,為啥這麼說呢?假設你是趙姬,你知道自己剛剛懷孕了,你老公呂不韋琢磨着把你送給秦王,這樣将來的秦國就都是呂家的了,如果你是趙姬,你會同意嗎?肯定能不會嘛,正常女人尤其是準備當媽的,誰會答應這種缺心眼的事情,有人說,趙姬和呂不韋是曆史人物,不是一般人,但是所有曆史人物,一定先是普通人,人類的共性遠遠大于個性,要相信常識的力量。

從呂不韋角度來說,趙姬懷孕了,但是不知道男女啊,萬一不是兒子,王位跟他們呂家絕對沒啥關系,就算是兒子呢,能登上王位那也是天賦、資本、機會等等缺一不可,實在太過渺茫,更何況,萬一事情敗露呢?這個風險簡直大到呂不韋沒辦法想象,他是一名商人,利潤飄渺不定,風險卻無限高,這樣的買賣,你會做嗎?你我都不會,既然普通人都不會,呂不韋更不會。

秦國從商鞅時代開始,就已經是一個嚴密的法治國家,涉及王室血統是否純正的問題,絕對不可能打馬虎眼,而且戰國時代開始,對于女子懷孕産子以及經期停止方面的知識已經很完備了,趙姬被送到子楚的家裡的第一件事,肯定是由貼身的醫士來檢查身體狀況,檢查結果會存入秦國王室檔案,是以,嬴政,隻可能是子楚的兒子。

呂不韋和華陽夫人為代表的楚系外戚的聯手,基本上已經為子楚繼承王位鋪平了道路,但是秦昭王五十年,秦将王(齒奇)再次圍住邯鄲,趙國滅國在即,為了洩恨,趙人磨刀霍霍,準備殺了子楚一家,如果子楚真的被殺,呂不韋的這次政治投資算是夭折了,但好在呂不韋提前得知消息,重金買通了門衛,一路跑到秦軍大營,這才有驚無險的回到了秦國。

秦昭王五十六年,一代雄主嬴稷去世,安國君上位,華陽夫人也轉正,更新為王後。趙國為了讨好剛上位的秦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地把趙姬母子從邯鄲送了回來,那麼趙姬母子感激趙國嗎?趙姬怎麼想不知道,但是嬴政對趙國的感情隻有一個字——恨,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嬴政滅掉趙國後,親自跑到趙國邯鄲,把當年的的仇家一個個都坑殺了,也可以想見,當年子楚逃回秦國後,趙國隻能把國仇家恨宣洩在趙姬母子身上,有沒有用不知道,反正先殺了再說。

幸虧趙姬娘家是趙國的豪門大族,在家族的掩護之下,母子二人提心吊膽,東躲西藏,朝不保夕,我們所能想象的暴力、傷害、仇殺、血腥等等,年幼的嬴政已經被迫經曆,幼嫩的心靈這樣嚴酷的環境裡面,日漸堅強,也日漸冷酷,幼年時代的生活環境會對兒童有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有好有壞,但一定是持續終身,隻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就好像如果張三的爸爸是一個煙鬼,整天在家裡吞雲吐霧,那張三長大之後,要麼很早就學會了抽煙,要麼自己不抽煙,還很讨厭煙味,張三的生長環境裡面因為多了他爸爸抽煙這個因素,導緻張三自己對抽煙一定是有态度的,可能喜歡,可能讨厭,但不會完全無感。

安國君即位一年之後,就挂了,子楚上位,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楚、韓、趙三派外戚勢力也開始走上舞台,子楚的親生母親夏姬,南韓人,晉升為夏太後,子楚母親華陽夫人,楚國人,晉升為華陽太後,趙姬就代表了逐漸崛起的趙系外戚勢力。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後,也挂了,嬴政上位,呂不韋為相國,趙姬晉級為趙太後,曆史上,但凡君王短命,尤其是像安國君、子楚連着兩位國君短命,國家一定隐藏着巨大的動蕩,多方勢力為了王位勾心鬥角,暗流湧動,但嬴政是幸運的,因為當時楚、韓、趙三姓外戚中,楚系勢力最強,韓系次之,趙系最弱,剛好楚系和趙系外戚勢力都支援嬴政,但嬴政的親生奶奶夏太後看重的候選人,卻不是自己的孫子嬴政,而是另外一個孫子—長安君成蟜,但是夏太後的意見已經不太重要,趙楚兩系外戚的聯手,就已經具備了“以德服人”的力量,嬴政即位幾乎已經是定局。

呂不韋本來算是趙系外戚成員,尤其是在秦莊襄王去世後,和趙太後舊情複燃,打得火熱,可嬴政成年之後肯定要親政,呂不韋和趙太後之間那段風花雪月的往事一定會被秦王知道,雖然秦國對于男女關系看得比較淡,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後跟義渠王還生了兩個兒子,可帝王的家事就是國事,義渠王如果跟魏醜夫一樣,隻想安安靜靜的做個小三,那倒也行,可問題是,呂不韋不是魏醜夫,他也不是義渠王,跟趙太後眉目傳情隻是他的手段,不是他的目的,呂不韋的目的是什麼?是獲得政治地位和資本,是穩定持續地獲得政治地位和資本,是穩定持續地獲得最大化的政治地位和資本。

在呂不韋看來,嬴政親政之前,他跟趙太後的關系會幫助自己快速增加政治資本和地位,盡管有風險,但是秦王尚幼,風險可控,可一旦秦王成年,親政之日臨近,呂不韋的政治收益增長有限,但是政治風險急劇提升,對此時的呂不韋而言,明智地退出是最好的選擇,把風險轉嫁給嫪毐,而他自己,也成為了一支相對獨立的政治勢力。

衆所周知,嫪毐因為自己特殊的專業技能,名震鹹陽,被呂不韋僞裝成腐人,連夜送進宮中,太後喜上眉梢,兩人甚至偷偷躲到了雍城逍遙快活,還偷偷地生了兩個孩子,嬴政喜提二弟,這一切,嬴政似乎毫不知情。

如果嫪毐是魏醜夫,那他和趙太後其實可以一直恩愛下去,白頭到老,但嫪毐并不是魏醜夫,他也不甘心隻做魏醜夫,趙太後也不是宣太後,從曆史的記載來看,趙姬的内心仍然有一座彩色的城堡,城堡裡面住着一位粉紅色的少女,哪怕更新為太後,哪怕她的兒子是秦王,她還是沒有太多的政治智慧,不像宣太後,殺伐決斷,垂簾聽政,扶持新王,霸氣側漏,趙太後做不到這樣,在她的眼裡,嫪毐可能已經不是情人,而是夫君,是她二個兒子的父親,既然這樣,太後就沒法忍受嫪毐身份的低賤,他要給他身份,給他地位,給他政治地位,但在崇尚軍功授爵的秦國,獲得爵位談何容易?

這樣的機會确實不容易,但等待的時間久了,機會終究還是來了。

秦王政八年,嫪毐封長信侯。

這是《史記》正式記載過的,而且也是秦國官方檔案的記載,大家不要覺得封侯很容易,嫪毐作為趙太後的“寵物”,給庭院、給珠寶、給仆人,都很容易,但是封侯可得實打實用軍功來換,與白起齊名的秦國大将王翦滅掉燕趙兩國後,都還沒封侯,直到滅掉楚國後,才被授予爵位,嫪毐并沒有滅掉任何一個國家,但是他的功勞絕對不低于王翦,至少按照秦國制度看來。

嫪毐抓住的這個機會,就是平定叛亂。

那麼,誰叛亂了呢?長安君成蟜

那麼,長安君成蟜是誰呢?秦王嬴政的弟弟。

補充一句,他是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

兩人幼年在秦國王城愉快的玩耍過,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幸福時光,那時,嬴政的父親尚在,金戈鐵馬之外的那段歲月,甜美而溫暖。

那麼,長安君成蟜為什麼叛亂呢?

因為他跟嬴政不是同一個媽媽。

這并不是一句廢話,盡管不知道成蟜的媽媽姓甚名誰,但可以确定他的媽媽來自南韓,是子楚的親生母親夏太後給自己兒子安排的,時間大概在子楚逃回秦國之後,嬴政母子回秦國之前。

很明顯,長安君成蟜屬于韓系外戚勢力,代表人物是夏太後,嬴政和成蟜都是自己的孫子,但是,夏太後更喜歡成蟜,因為他的媽媽來自夏太後的母國南韓。

韓系外戚勢力自然不能跟楚系外戚和趙系外戚勢力想比較,但是夏太後,畢竟是嬴政的親祖母,畢竟也是太後,她不是為自己一個人而戰鬥,她的後面是韓系外戚,如果她慫了,韓系外戚就徹底淪落下去,夏太後引進南韓媳婦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壯大自己這一派系的勢力。

但是,夏太後不知道,她自己真正的敵人,是時間。

秦王政七年,夏太後去世。

失去了保護傘的韓系外戚,如同風中的殘燭,搖搖欲墜。

趙系外戚對韓系外戚展開大清洗,洗得一絲不苟,洗得兢兢業業,成蟜此時領兵在外,被迫投降趙國。

韓系外戚自此衰落。

趙系外戚迅速崛起。

那這件事情,跟嫪毐有啥關系呢?

關系大大的。

因為嫪毐在鎮壓叛亂和清洗中立下大功,絕對不算體面,畢竟是踩着他人的屍骨上位,但絕對有效果,畢竟是踩着他人的屍骨上位,爬得更高,走得更遠,也更容易,何樂而不為呢?

成蟜事件之後,嫪毐的權勢急速膨脹,趙系外戚的勢力也達到巅峰。

但是對嫪毐來說,膨脹的不隻是權利,還有他的野心,以至于膨脹到嫪毐有一次在戲耍中,公然宣稱自己是秦王的幹爹。

否極泰來,盛極而衰,隻是嫪毐的巅峰來得快,去得也快。

韓系外戚勢力的被清洗,華陽太後表示很欣慰,自己不用動手就少了一個對手,但是,韓系外戚沒落之後,趙系外戚的勢力日益強大,華陽太後很不安,看着趙太後都是一臉的不爽,力的作用是互相的,趙太後和嫪毐看着華陽太後也是同樣的感覺,相當的不爽,既然雙方都不爽,而且都有實力不爽,那沖突的爆發就是必然的,隻是看時間的早晚,以及誰先出手。

趙系外戚等不了,率先把刀抽了出來。

秦王政九年,嬴政來到雍城準備舉行冠禮。

首都鹹陽看起來很空虛。

嫪毐就在鹹陽動手了,拿着秦王和太後的印玺調動軍隊準備搞事。

嫪毐的目标是誰呢?肯定不是秦王。

嫪毐是趙系外戚的忠實鐵粉,秦王是趙太後的親兒子,趙系外戚的目标隻有一個,那就是同樣龇牙咧嘴的楚系外戚。

嫪毐準備再來一次大規模清洗,一舉擺平楚系外戚勢力。

但結果呢?兵敗、被殺,趙太後被軟禁到雍城。

趙系外戚勢力從雲端跌落,徹底失去與楚系外戚抗衡的資本。

這次叛亂,,為什麼沒有像之前清洗韓系外戚那樣順利呢?

因為之前韓系外戚被清洗時,秦王跟趙系外戚是站在一起的,楚系外戚出于幸災樂禍的心理,跟趙系外戚也是等同于站在一起。

但是這次,秦王已經成年,加冠大禮的時候,嫪毐還帶頭在鹹陽搞事情,這是覺得秦王太年輕,還是對自己估計過高?趙太後是秦王的親媽不錯,但是君王沒有家事,隻有政治,政治利益永遠是第一位,如果親情阻礙了政治意志的實作,那親情就可以抛在一邊。

更何況,此時的嬴政,似乎站在了楚系外戚的身後。

為什麼呢?因為嬴政的親政需要楚系外戚勢力的支援,而且是不得不需要他們的支援。

嬴政的正宮應該是一位楚國女子,協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亂的,除了相國呂不韋,就是昌平君和昌文君了,這二位,都是楚國王室,跟華陽太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此時的華陽太後依然在世,從内到外,決定了嬴政不得不跟楚系外戚手拉着手,一起走下去。

趙太後後來被嬴政接回了王城,趙系外戚似乎死灰複燃,但也隻是死灰而已,嬴政這麼做的主要目的不是孝順,而是為了牽制楚系外戚,擔心一家坐大,尾大不掉,平衡、牽制,是保證王權穩固的關鍵。

  • 韓系外戚:

韓系外戚的代表人物是夏太後,韓系外戚與楚系外戚的關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莊襄王在位,第二階段是秦王嬴政上位前後。

在第一階段,韓系外戚堅定地跟楚系外戚站在了一起,手拉手,因為夏太後是莊襄王嬴異的親生母親,而嬴異也是華陽太後看好的政治代理人,甚至為了讨好華陽太後,嬴異将自己的名字改為“子楚”,因為華陽太後是楚國人,韓、楚兩派外戚的利益是一緻的,雙方度過了一段短暫的不算很甜蜜的蜜月期。

秦莊襄王去世之後,雙方漸行漸遠,暗流湧動。

因為韓、楚兩派外戚對于秦王人選的意見不一樣。

華陽太後自然是傾向于嬴政,夏太後心目中的人選卻是成蟜。

成蟜是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換句話說,他們的爹都是子楚,隻不過嬴政的母親是趙姬,此時的趙系外戚尚未萌芽,依附在華陽夫人門下。成蟜的母親是南韓人,當年子楚從邯鄲逃回秦國之後,趙姬母子滞留趙國,未死未蔔,利用這個空檔期,夏太後給自己的兒子尋了一名南韓媳婦,生下了成蟜。

在強大的楚系外戚的支援下,嬴政是秦王的唯一繼承人。

但成蟜還在,夏太後還在,韓系外戚勢力也在,此時的成蟜是嬴政的親弟弟,但更是政治上的敵人,哪怕嬴政即位了,依然是政治上潛在的敵人。

而夏太後為了給自己的孫子成蟜積攢政治資本,博取封地和爵位,特别貼心地安排孫子成蟜出使外國,出使哪個國家呢?南韓,令人吃驚的是,年紀輕輕的成蟜非常善于“以德服人”,居然讓南韓滿心歡喜地拿出百裡國土貢獻給秦國,刀兵未動,成蟜也是以獲封“長安君”。

秦王政七年,夏太後去世,韓系外戚勢力遭到了趙系外戚的大清洗,成蟜領兵在外,投降趙國,韓系外戚就此沒落。

  • 楚系外戚:

韓系外戚和趙系外戚沒落之後,嬴政和楚系外戚還能繼續在一塊愉快地玩耍嗎?答案是不能,為啥不能呢?因為嬴政是曆史上非常難得的英明君主,嬴政的一生種種行事,都貫穿了兩種基本邏輯:一是,對内集中王權,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或者任何勢力瓜分權力,二是,對外統一六國,這個夢想,當年的秦昭王差點實作過,但是在今天,嬴政一定要親手結束這個動亂的年代,這是他的宿命,也是秦國的宿命。

楚系外戚在秦國根深蒂固,很難動。

秦惠王的老婆,也就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後,是楚國人。

秦昭王的老婆唐八子,也是楚國人。

安國君最寵愛的老婆華陽夫人,同樣是楚國人。

子楚的發妻趙姬倒是趙國人,但是一路把子楚扶上王位的人,是華陽太後以及她背後的楚系外戚。

嬴政成為王位的繼承人,也是在呂不韋的撮合下,楚系外戚與趙系外戚結盟的結果,但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華陽太後的支援,嬴政不可能即位,楚系外戚的勢力大到可以決定這個王位到底是由誰來坐。

哪怕嬴政成為秦王了,身後依舊籠罩着華陽太後那片巨大的陰影。

堅挺到最後的外戚,反而是最難搞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華陽太後依然健在,身體倍棒,吃嘛嘛香,她在,楚系外戚的主心骨就在。

其次,嬴政的皇後很可能是楚國王室的女子。

之前我讀秦朝曆史,一直有個疑惑,嬴政看起來對扶蘇不是很滿意,但是為啥到晚年,還沒有下一道正式的诏令冊封太子呢?扶蘇再不濟,也能保證王權穩定交接,不至于發生嚴重的動蕩。如果不表明态度,每個王子、每股勢力,都覺得自己有希望博一下,畢竟王位終究還是香的嘛。

繼承人的穩定性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能想到,嬴政怎麼可能想不明白呢?

很明顯,曆史書上有些話沒有明說,但是左右了嬴政的判斷,讓他來回徘徊、猶豫不決。

這個隐藏的因素就是,嬴政的皇後,扶蘇的媽媽,出身于楚國的王室,與楚系外戚的關系極為密切。

這個也不是我随口胡謅的哈,李開元老師的《秦謎》系列的書寫得很有趣,牆裂推薦。

扶蘇如果即位為秦王,那豈不是一個華陽太後倒下,千千萬萬個華陽太後又站起來了?更何況扶蘇性格不如嬴政那麼強勢果決,外戚的問題自己不解決,留給扶蘇解決,更不現實,搞不好,扶蘇自己還被外戚給解決了。

第三,嬴政親政的時候,身邊的得力大臣基本都是楚系外戚。

嫪毐之亂發生的時候,代表秦王處理叛亂的主要有二個人—呂不韋、昌平君。

呂不韋前期屬于趙系外戚成員,後來轉而投向了華陽太後的懷抱,可以算作楚系外戚的盟友。

而昌平君是誰呢?

昌平君的名字叫熊啟,楚考烈王熊元當年在秦國當質子時,娶了秦昭王的女兒,按着輩分算下來,嬴政還得朝昌平君喊一聲表叔,昌平君也得向華陽太後喊一聲舅媽。

楚系外戚的邏輯很直接,王位繼承人和王位輔佐人都得是自己人,圍繞着王權,各種關系和勢力像地下的藤蔓一樣,百轉千回、牽扯不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最好,很難動,動一下就得肉疼,怕疼的話,我們就安全了。

嬴政先是與楚系、趙系外戚聯盟,清理了韓系外戚,也清除了自己王位的潛在威脅——長安君成蟜。

然後與楚系外戚聯手,清楚了嫪毐和趙太後代表的趙系外戚勢力。

順手,把呂不韋遷到蜀地,本來沒想殺,但是聽說呂相國門前車水馬龍,熱鬧極了,完全沒有一個退休老幹部的生活态度,寫了封書信,繞着彎子罵他無能力、無人品還身居高位,呂不韋秒懂,自己喝了杯毒酒,走得還算體面,呂不韋明白,如果他自己不想體面,秦王就會來幫他體面,那就不是一杯毒酒的事情了。

秦王政二十年,南韓、趙國、燕國被滅,下一個目标是楚國。

華陽太後已經去世,昌平君擔任秦國的丞相已久,而楚王負刍是他的兄弟,楚國是他的母國,帶領秦軍滅掉自己的祖國,幹掉自己的兄弟姐妹,這種事情想想就很尴尬,華陽君不是《繡春刀》裡面的丁修,這些至愛親朋,加錢也不行。

嬴政知道昌平君很尴尬,也不為難他,滅楚會議壓根都沒有喊他參加,還買了張車票,把他打發到楚國故地郢陳,一來讓昌平君處理新鄭叛亂,更重要的是相當于直接把他從秦國決策中心踢出去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将李信蒙武大兵壓境,準備攻占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滅楚。

但詭異的是,李信兵鋒正銳的時候,腹背受敵,大敗而歸。

原因就是—昌平君起兵反秦,想要保護故國。

故事的結局倒也不複雜,秦王重新啟用了老将王翦,勝負毫無懸念,楚國被滅,昌平君被殺。

至此,楚系外戚也從高峰跌落,走向沒落。

嬴政親手終結了趙、韓、楚三姓外戚,王權集中的過程也伴随着六國統一的程序。

  • 外戚VS王權:

總結一下吧,如果沒有楚系和趙系外戚的支援,子楚和嬴政不可能上位,強大外戚勢力的支援,對嬴政很重要,但是沒有外戚,對嬴政更重要,趙系外戚的敵人其實不是夏太後,楚系外戚的敵人,其實也不是趙太後,外戚真正的敵人,是秦王嬴政,發自心底想幹掉所有外戚的人也是嬴政,但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君王可以沒有外戚,但是外戚一定得有君王,沒有君王,外戚的存在就失去了根本的基礎,是以外戚的目的,從來不是消滅君王,而是扶持一個比較便于控制的君王,保證自己利益穩定持久地最大化。

那什麼樣的君王容易被控制呢?答案是年齡小,越小越好,身體差,越差越好,最好是在成年之前順其自然地“因病去世”,就可以換下一個,王權穩定的一個隐藏BUG是君王的身體健康與否,長壽與否,兒子多否,君王短命,半路夭折,大機率會妖風四起,開啟血雨腥風般的殘酷鬥争。

可惜三姓外戚恰好碰到了嬴政這樣的君王,嬴政的一生,兩個邏輯貫穿始終,對内集中王權,對外統一六國,可以說,前者是因,後者是果,統一六國的過程就是集中王權的過程,任何妨礙自己集中王權的勢力,隻能被清除,英明的的君王,不一定熱愛錢财,也不一定熱愛婦女,但他一定熱愛權力,不熱愛權力的君王不是一位好君王。

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出發滅楚,才剛上路就不停地寫信,向秦王索要鹹陽附近的良田美宅,還要秦王賭咒發誓立刻兌現,手下将領都看不過眼,覺得老王年紀老邁掉錢眼裡面了,但老王笑眯眯地說,秦王幾乎是将傾國之兵都托付給自己了,他怎麼可能放心,多提些物質要求,正好可以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暗示秦王勿憂。

嬴政憂不憂,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明确,如果我是秦王,我依然不會放心,王翦的這點小把戲,嬴政怎麼可能不懂?王翦寫了100封書信,這種擔憂依然存在,因為六十萬大軍結結實實地掌握在王翦手中,在滅楚戰争結束前,這個事實會持續存在好幾個月。

秦昭王時期的名将白起,晚年被賜死于杜郵,為啥呢?因為秦王已經使喚不動白起了,三番五次上門請白起圍攻邯鄲,白起婉拒,好吧,如果将白起比喻成一把刀,那他無疑是那個時代最鋒利的一把,在秦昭王看來,刀是好刀,如果自己使喚不動,那這把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免得日後為他人所用,傷了自己的手,是以名将難善終,權臣也難善終,再強悍的外戚,碰上嬴政這樣的雄主名王,沒落、消亡幾乎是唯一的宿命。

不了解趙楚韓外戚的興衰,怎麼知道嬴政的親政及統一之路的艱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