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美則己美,成人惡則己惡

作者:學思觀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孔丘

在處理人與人的人倫關系上,既有出自善意的成人之美,又有出自惡意的成人之惡。一念之差,關乎行為價值的善惡,甚至會有天地懸隔一樣的效驗差别。

在成人之美的價值選擇中,我們可以體驗心胸開闊,心地坦然,心情快樂的人生境界;在成人之惡的價值取向上,不免會有心胸狹隘,心地猥瑣,心情惶恐的後果。

《論語》一書,作為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早已提出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彰顯自己仁愛之心的道術攻略。現今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着基因傳承的關系。

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待人之道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關心愛護人意味着什麼。

孔子關于這一論說的思想主張,主要出自《論語·顔淵》的下面一個論斷之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這一思想論說,非但在于揭示君子、小人的不同操守和行為動機,更旨在揭示人生不同價值追求的志趣和樂趣。成人之美與成人之惡,既是人生價值抉擇的不同趣向,又是人生價值觀上的不同取舍。

孔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美則己美,成人惡則己惡

君子之樂趣: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價值意旨,具有嘉善而矜不能的仁愛之心。從人生修為上言,見人之善若己有之,則必樂助其積德成善;見人不善若己之有之,則必樂勸之悔過自新。

從事為之輔助、贊助上言,“成人之美”,是見人能之則若己之能,而發揮其才能,使之盡其才能;“不成人之惡”,是見人有不能和缺點則惋惜之,而助益其成能、改進,不斷得到提升和充實。

人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價值觀的真谛,乃在于推行仁恕之心。從推恩擴充其恩德上言,是以己之不忍人之心推及于所忍,踐行仁不可勝用的人生價值;從寬恕别人的缺失上言,是寬以待人,薄責于人。在成就别人的同時成就自己,而無怨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人格品質和素養,就在于秉持與人為善的價值态度,而能夠“樂取于人以為善”(《孟子·公孫醜上》)。與人為善,便是成己之善。在共勉為善中,互相得其友善,共同成長進步。

君子之是以能“成人之美”,就緣于仁義根于心的分定,亦即是以居仁由義或道德情操作為自己的人生之正路。“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居仁由義,既是成己之性命,展現自己人格的尊貴;又是成人之作為,彰顯自己人生的偉大。

君子之是以能“成人之美”,還在于盡性緻命,把為仁弘道視為己任,将博施濟衆作為人生的境界理想。在先哲看來,夫妻之仁,乃是己本有之人性、本性。不能盡己之性,則不能成人成仁;以仁愛之德為己立命,非緻此命則不能知命以為君子。

君子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就在于彰顯人生的格局和為人的氣象、氣魄。心中有共建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禮記·禮運》),則必有人我一體、視人若己之心胸,豈可不成人之美?

君子的“成人之美”,在南宋儒家學者袁甫看來,是在推己的欲善之心。“人之有善,則必喜談而樂道之,又進而左右羽翼之,惟恐其美之不成也”(《經筵講義》)。嘉人之善而助益之,若己之自得。助人成善,又是自己為善,積累功德。

君子的“不成人之惡”,在袁甫看來,是推己之惡惡之心。“人之有惡,則必哀矜而憫念之,又進而訓誨正救之,惟恐其惡之終成也”。有用心的大公無私,便有心境的休休之大。幫助人改過止惡,挽救人的人生,乃是修行功德之事。

孔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美則己美,成人惡則己惡

小人之心計: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對于一個人的價值取舍來說,“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的價值意旨,具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狹隘之心。從自私自利上言,是害怕人所有之善超過自己,而使自己失去受寵的利益;或是見人有不善,而有幸災樂禍的龌龊心理。

小人的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看似是自私以利己,能夠保全自己,實則在害人中害己;看似是損人利己的勾當,實是害人損己的自取其辱。“惡人者,人必進而惡之;害人者,人必進而害之。”(《墨子·兼愛中》)自利而害來,豈非愚蠢之極?

小人之是以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的根本原因,一是私心作怪,希望藉由打壓人而擡高自己;一是嫉妒心強,妒賢嫉能。既是怕他人超過自己,而予以毀謗中傷,又是不思進取,而一味地想留住既有利益和榮寵。

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作為小人的人生行為,既因其失了德行而不為人所待見,招人嫌棄,又必會失去見賢思齊、提高自己的機會,不能依靠提升自己而掌握命運的主導權。

小人的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是總怕别人生活過得比自己好,見不得人之好。在損人利己、幸災樂禍之中,既失了道德底線而會遭緻人們的唾棄,又必會喪失向人請求援助、共克時艱的權利。

小人的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在南宋儒家學者袁甫看來,是“人之有美,惟恐其成也,嫉之、壞之而已耳。人之有惡,惟恐其不成也,誤之、陷之而已耳。”(《經筵講義》)小人的用心之私,是隻知有己而不知有人,隻知有私而不知有公,必然視人若陌路,冷漠無情。在坑人、害人中,必然為人所憎恨。

小人在“成人之惡”的行為取向中,心中不免有愧疚而不得安生的焦慮,甚至是惶惶不可終日;在“不成人之美”中,心中不免生出遺憾之念而悔不當初,甚至是一生也無法心安理得。

孔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美則己美,成人惡則己惡

人生攻略:成人之美,即在成己之美。

君子之是以能“成人之美”,就在于為仁有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非有“成人之美”的立人、達人,則不足立己、達己,實作自我的人生價值。

在期盼人好、成人之美的美好意願和行動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自覺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夫夫妻者,人必進而愛之;利人者,人必進而利之。”(《墨子·兼愛中》)在這裡,上與下之間,似父母愛子;人與人之間,親如兄弟姐妹。

在明代儒家學者王陽明看來,“古之人是以能見人之善若己有之,見人之不善則恻然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亦仁而已矣。”(《悟真錄·文錄五》)仁者以天下為一體,視人莫非己者,故能立己立人、達己達人。“見人之善若己有之”,則惟恐其不著;見人不善則恻然,則惟恐其成患。

一個人的一生,若是隻知有己而不知有人,隻求得己私的自得,反而不能堂堂正正地有所得。認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人性,則何所不至?己未立,何暇立人?己未達,何時達人?若自私而自離于人,視人與己不相幹,則何以共事、共赢。

人的一生,己之立非是獨立,而在于與人俱立;己之達非能獨達,而在于與人皆達。視人猶己,視己猶人,渾是一個為仁之方。自私自利之心,是自設藩籬以隔人己而分爾我,無以互愛互助,便不能仁。成人之美,則自得人助益己之美;反之,成人之惡,則得人之厭惡,而己必得惡果。

在明代儒家學者羅汝芳看來,孔門宗旨惟是一個仁字,孔門為仁惟是一個恕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恕之道,分明是說:“己欲立,不須在己上去立,隻立人即是以立己也;己欲達,不須在己上去達,隻達人即是以達己也”(《羅汝芳·語錄》)。人與己無分别,成人成己,方是渾然一體之仁。

樂于助人,既是傳統美德的優良品行,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内涵。以助人為樂,以“成人之美”為人生的志趣,開啟了人生為仁弘道的崇高事業,奠定了隻願天下人若己同好同福的善良民族品格。但願人長久,便是如此。

我們“成人之美”而助人為樂,互相友愛互助,就會拆毀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藩籬,而走向你我為一家人的和樂;我們把别人當成自己人,則自己就會遠離仇恨和傷害,以愛凝聚人改變人,而成為得道多助的能人。心的器量擴大了,得人多助,則自得者也必然會更多。

孔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人美則己美,成人惡則己惡

中華文明五千年,曆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着“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争,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作偉大複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讨。文中圖檔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