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佩榮:怎樣讓你的時間比别人多2倍?我有四句心得,送給你

作者:傅佩榮

一些熟悉我的朋友,曾建議我寫一本有關“時間管理”的書,因為知道我這些年做了不少事情。

确實,退休之前,我除了在台大教書以外,平均每一年講座二百場,出四本書。

大家就好奇問,你為什麼能做這麼多事?

關于這一點,我可以打一個比方:

假設做一件事需要十分鐘,那麼通常我們在事前會“猶豫”十分鐘,在事後又“後悔”十分鐘,結果總共花去三十分鐘。

可見,我們大多數人做事,往往會花去原本所需時間的三倍,當然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1 事前不猶豫,事後不後悔

我的做法很簡單:事前不猶豫,事後不後悔。

于是,三十分鐘可以充分利用,然後效率自然提高了。

不過,這種效率要依靠長期的自我訓練。

以我的寫作為例:

我在大學時代就練習翻譯,主要是從英文譯為中文,所需用心的是了解英文與表達中文。

英文提供内含與思想,中文則側重形式與技巧。

翻譯的目的是讓不懂英文或沒看到英文的人,可以了解原文的意思。

由此,我養成了高度的同理心,就是很容易從讀者的角度及眼光來看看自己所譯或所寫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英文哲學作品中的推理及鋪陳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的運思習慣,形成了說理的特性。

我的文章以說理見長,其故在此。

2 劃定自己的能力範圍

梁啟超先生的“筆鋒常帶感情”,是我羨慕而無法模仿的。

我深信:一個人隻有知道自己的限制,才可發揮自己的能力。

所謂限制,就是給自己劃定範圍,絕不去做太過勉強的事。

我曾經受邀為一家報紙寫了三年專欄,後來還是婉謝了主編的美意,自動停筆。

原因是,該刊的風格多半以抒情為主,而我之所長并不在此,與其為之苦惱,不如去做自己擅長的事。

做自己“能夠做并且願意做”的事,那麼自然比較得心應手,并可以在工作中品嘗樂趣。

所謂“舉重若輕”,即是此意。

世間之人,各有所長;分工合作,才可皆大歡喜。

換言之,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的秘訣。

表面上看,我是被動的,亦即是由别人提出邀請;

事實上,我保有決定權,若無把握就謹慎拒絕,或者推薦更合适的人去做。

傅佩榮:怎樣讓你的時間比别人多2倍?我有四句心得,送給你

3 說做就做是一種态度

另一個重要的心得是,一旦答應,就立刻動手。

理由是:既然答應了,就是職責所在,現在不做,将來還是要做;

與其逼近期限再寫,不如早些解決,以便不影響自己的作息。

有些報紙主編認為我是“快筆”,幾乎可以“按時索卷”。

事實上,我隻是盡我所能,不耽誤别人編報的時限。

說做就做,其實是一種人生态度。

我的老師杜普瑞先生,在他的一本書的序言中提到:

書中許多觀念不盡完善,總想留待将來修訂;但是人生苦短,有些事“現在不做,永遠都不會做”(Now or never),那麼還是放手去做吧。

世間沒有完美。甲以為完美的,乙未必認同;今日以為完美的,來日未必認同。

時間像流水一樣,你做或不做某件事,它都是悄然流逝。

是以,想到就做,是把握生命、活得踏實的第一步。

傅佩榮:怎樣讓你的時間比别人多2倍?我有四句心得,送給你

4 功夫在事外

當然,立刻動手的前提是,自己的實力可以勝任這件事。

是以,我們在平時最要注重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實力。

就拿寫文章來說,所謂“快筆”并不是一時之功,真正的功夫在于平時的觀察與思考。

不管你做什麼事,想要得心應手,平時的預備功課并不輕松。

我平時念書看到精彩的觀念,就會随手記下;閱讀報紙與雜志時,發現有趣的材料,也會做記錄;

甚至在看電視與電影時,也會默記重要的對白、畫面與故事。

這些片紙隻字在我提筆時,成為靈感的泉源,使我的思想獲得具體的印證。

要知道,再好的思想要獲得大衆的認同,就必須在實際生活中找到印證,這樣大家才更容易接受。

也正是在這種寫作的過程中,我更加體會到哲學與人生互動的豐富趣味。

是以,時間管理的訣竅,在于抉擇得明快,執行得及時;

在這背後,是你抉擇時所秉持的觀念,以及平時積累的實力。

繼而,要有勇氣去抉擇,并在發現誤差時勇于改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