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與确診病例直接接觸何以“中招”,疾控人員解讀陽性國際郵件新發現

作者:京報網

北京市疾控中心日前公布了海澱區新發疫情的溯源情況:病例自述近期收發過國際郵件,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海澱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進一步透露,發生在海澱區的疫情傳播鍊清晰,疫情有望在短時間内得到控制。

未與确診病例直接接觸何以“中招”,疾控人員解讀陽性國際郵件新發現

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常見嗎?江初表示,此前海澱區疾控沒有處置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疾控人員也曾在郵件包裹上檢測到新冠病毒,但含量非常低。一般而言,病毒在外界環境存活2到3天後活性會大大降低。而這件本月7日就已從自加拿大多倫多寄來的郵件,在檢測過程中展現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時間都超出了此前的認知。“這讓我們對新冠病毒有了新認識,再次敲響了警鐘。”

18日海澱區報告新增1例确診病例,為15日報告新增病例的同僚。但此前,其并沒有作為密接進行集中隔離管控,這讓許多人感到困惑。就此,江初解釋,18日新增病例是作為高風險人群進行居家隔離觀察,判斷依據是其與15日新增病例沒有直接接觸。

江初進一步解釋,所謂高風險人群,是指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離開後3小時至1天内,出現在同一通風不良、空間狹小密閉場所的人員,或在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停留期間至離開後3小時内出現在可能造成污染區域的人員。18日新增病例正屬于這種情況。

既然沒有直接接觸史,18日新增病例從何“中招”呢?江初揭秘,原來,18日新增病例在15日病例發病期間曾到訪過其辦公室。辦公場所多為密閉環境,冬天出于保暖目的,室内新風量減少,可能造成病毒較長時間停留。加之18日新增病例由于身體原因,未能接種新冠疫苗,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風險。

江初表示,15日病例的出現,引起了疾控部門的高度關注,擔心這例沒有接觸過高風險人群、沒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甚至沒出過京的病例背後,隐藏着更多沒有浮出水面的患者。但通過細緻流調和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疾控部門很快鎖定了這例病例與陽性國際郵件之間的關系。通過人員、環境監測,疾控人員發現其污染範圍較小,其傳播鍊和接觸方式都較為明晰。順藤摸瓜,很快對密接、次密接、風險人員和風險點位進行了行之有效的管控,避免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播。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孫樂琪

流程編輯:u06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