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未与确诊病例直接接触何以“中招”,疾控人员解读阳性国际邮件新发现

作者:京报网

北京市疾控中心日前公布了海淀区新发疫情的溯源情况:病例自述近期收发过国际邮件,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海淀区疾控中心主任江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透露,发生在海淀区的疫情传播链清晰,疫情有望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未与确诊病例直接接触何以“中招”,疾控人员解读阳性国际邮件新发现

新冠病毒“物传人”的情况常见吗?江初表示,此前海淀区疾控没有处置过新冠病毒物传人的情况。疾控人员也曾在邮件包裹上检测到新冠病毒,但含量非常低。一般而言,病毒在外界环境存活2到3天后活性会大大降低。而这件本月7日就已从自加拿大多伦多寄来的邮件,在检测过程中体现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时间都超出了此前的认知。“这让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新认识,再次敲响了警钟。”

18日海淀区报告新增1例确诊病例,为15日报告新增病例的同事。但此前,其并没有作为密接进行集中隔离管控,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就此,江初解释,18日新增病例是作为高风险人群进行居家隔离观察,判断依据是其与15日新增病例没有直接接触。

江初进一步解释,所谓高风险人群,是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3小时至1天内,出现在同一通风不良、空间狭小密闭场所的人员,或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停留期间至离开后3小时内出现在可能造成污染区域的人员。18日新增病例正属于这种情况。

既然没有直接接触史,18日新增病例从何“中招”呢?江初揭秘,原来,18日新增病例在15日病例发病期间曾到访过其办公室。办公场所多为密闭环境,冬天出于保暖目的,室内新风量减少,可能造成病毒较长时间停留。加之18日新增病例由于身体原因,未能接种新冠疫苗,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风险。

江初表示,15日病例的出现,引起了疾控部门的高度关注,担心这例没有接触过高风险人群、没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甚至没出过京的病例背后,隐藏着更多没有浮出水面的患者。但通过细致流调和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疾控部门很快锁定了这例病例与阳性国际邮件之间的关系。通过人员、环境监测,疾控人员发现其污染范围较小,其传播链和接触方式都较为明晰。顺藤摸瓜,很快对密接、次密接、风险人员和风险点位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控,避免造成更大规模的传播。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孙乐琪

流程编辑:u06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