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天姣 北京報道 新冠疫情正在深度影響服務業生态。對于其具體影響,保德信固收(PGIM)在其報告中稱,新冠疫情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發達和新興市場服務業的格局,帶來赢家和輸家的重新洗牌。
PGIM專題研究負責人Shehriyar Antia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興網際網路銀行和智能投顧在多數情況下未能威脅到銀行和财富管理領域的傳統參與者,而大多的終局是,前者或被複制,或被收購。
在Shehriyar Antia看來,技術使得服務業“杠鈴式”的兩頭發展不可避免,投資者是以需覓得兩類“新銳颠覆者”,即跨過監管方面的障礙,找到一條清晰通往客戶之路,或擁抱創新的新興企業。
此外, Shehriyar Antia 表示,投資者一定需要了解、掌握監管風險。“金融監管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如此的不同,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全球趨勢,投資者或許可以圍繞不同國家監管環境松緊制定政策,但必須、絕對要了解它,因其為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無法颠覆現有格局
21世紀經濟報道:你認為新興的網際網路銀行與智能投顧無法颠覆現有的銀行業和财富管理格局,為什麼?
Shehriyar Antia:是的,新興網際網路銀行和智能投顧在大多數情況下确實未能威脅到銀行和财富管理領域的傳統參與者。
智能投顧的困境是很難觸及到新客戶,也很難實作規模增長。事實證明,在美國和歐洲等地,分銷網絡由傳統的全球經理人掌握,而在此種情景下,智能投顧則與個私人資本類似,很難接觸新客戶并建立規模。
貝萊德和摩根大通要麼是收購新智能投顧初創公司,要麼是複制後者的技術和平台。換句話說,新興的參與機構很難接觸到新客戶,大的玩家要麼收購它們,要麼是建構自己的智能财富業務功能。
新興銀行和金融科技平台的生态與智能投顧有些不同。新興銀行很大程度上并沒有與主要銀行直接競争頂級優質客戶、消費者和商業客戶。相反,前者的目标客戶是此前很少參與銀行業務的客戶,是被大型商業銀行抛棄或忽略的客戶。在新興市場内,遊離于傳統銀行業務的人可能是相當多的。
然而,新興銀行增長潛力是有限的,因為它們隻針對總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人。若其想繼續快速增長,就必須争奪頂級客戶。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許多地區的大型商業銀行不會放任新興銀行迅猛發展。大型商業銀行要麼收購新興銀行,要麼嘗試複制它們的技術。是以,颠覆者和金融服務業面臨着真正的挑戰,并不是所有新進入者都能成功。
21世紀經濟報道:新興和發達市場服務業發展有無差別,由此會否帶來投資領域的側重?
Shehriyar Antia:中國消費者現已越過信用卡階段,直接使用支付寶等數字支付等數字支付方式,這其實也是包括印度(如Paytm)、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如MercadoPago)等整個新興市場的情況。
對投資者來說,國家或地區的差異十分重要,它意味着圍繞支付的投資機會将各異。菲律賓、馬來西亞這樣現金支付占主導地位的地區或将湧現超級數字平台,使該地區數字革命成為可能。在信用卡支付主導的市場,數字投資機會存在于支付公司本身,包括那些通過采用新技術而精簡流程、提升效率的支付商,以及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支付方式的支付公司。
簡而言之,技術的采用在不同地方發生,對投資者而言,這種不同意味着技術颠覆帶來的機會在不同的市場中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21世紀經濟報道:未來,新興銀行與傳統銀行業務會否重疊,又将發生何種整合?
Shehriyar Antia:當新興銀行真正嘗試去争取與大型商業銀行相同的客戶時,将會有一場真正的客戶争奪戰,但在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中,一個事實是,客戶往往是粘性的,獲得新客戶需要花費不菲成本。
即便新興銀行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産品和更好的利率,許多人也不會轉換原有的銀行。因為這是一件有點兒麻煩的事情,轉換銀行、經紀商或财富經理需要輔之以更多的工作,客戶和服務往往更具有粘性。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許多新興銀行最終将被傳統銀行收購。
部分地區監管再收縮
21世紀經濟報道:你預計哪個經濟體/地區對新興銀行的監管态度将會較為包容?未來,新興銀行在哪些方面将會面臨監管的收縮?
Shehriyar Antia:金融監管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每個地區是如此的不同,而它又實實在在的是全球性的趨勢。
首先,新興銀行為此前脫離于金融服務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不同的監管機構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國和美國等地,監管機構尚未對新興銀行實行與傳統銀行同等的監管力度,新興銀行在這些地區具有吸引力。但對于其他一些國家的監管機構來說,尤其是在英國已經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即監管機構對這些新興銀行的運作進行管制,要求其采用更高的反洗錢标準。
另外在貸款方面,美國和澳洲一些金融科技平台公司能夠收取遠高于銀行允許的貸款利率,媒體将其描述為“掠奪性貸款”,這些新興銀行和金融科技平台目前雖然能夠以收取更高利率的方式進行擴張,卻也很可能面臨着被監管改變的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若“杠鈴式”的兩頭發展真的不可避免,投資機遇在哪裡?你預計對上述兩個領域的監管最終将達至何種監管高度?
Shehriyar Antia:正如智能投顧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并非所有的技術颠覆者都能在服務業取得成功。投資者需要找到服務領域那些能夠做到以下兩件事的新興企業,它們可被視為“新銳颠覆者”,最終也最有可能獲得成功。
首先,論是在金融服務還是在醫療保健方面,“新銳颠覆者”需要克服監管方面的障礙,其次,需要找到一條通向客戶的清晰路徑,使它們能夠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擴大規模,實作增長。我們在東南亞的MoMo或Grabpay以及拉丁美洲的MercadoPago等支付平台看到了巨大的機遇。
除了上述這些成功的颠覆者,也會有一小部分傳統公司擁抱而不是抵制創新,它們由此也可被歸為“新銳颠覆者”。澳洲的聯邦銀行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與風險投資公司合作,以擷取最新的技術和創新,并将其整合。現有的技術領先企業很難被取代,因為它們會變得更強大。是以,對于一般服務業的投資者來說,重要的是,在金融服務和醫療保健領域,要從服務業的技術颠覆中尋找兩組赢家。
監管方面,不同的社會和國家在對某個行業進行監管時有不同決定,高的監管門檻會加大新入者的準入困難。毫無疑問,監管從不同方面影響競争,影響潛在創新。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