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德經讀後感(10)-人生三寶,持之方永恒

作者:邦之國也

道德經中的三寶,讀懂了之後可以适用任何領域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

古時遵循客觀真理治理國家的人,不是讓群眾學會聰明智巧,而是讓群眾變得淳樸敦厚。群眾難以管理,是因為智巧太多就變成奸詐了。是以國家用智管理群眾,會對國家産生危害;不用智巧管理群眾,這樣才是國家的福蔭。要知道這兩者治國的差別,也就知道治國的法則了。經常用這個法則則是最高的德行。這個意義深遠,與萬物返璞歸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順其自然(也就是道)。統治者如果不能以謙卑的态度對待群眾,社會的沖突就會不斷地激化。無為而治不是說什麼都不做,是統治者要摒棄智巧,以大德無為這樣志高的德行深入人心才可以長久處于統治地位。

道德經讀後感(10)-人生三寶,持之方永恒

江海是以能謂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江海之是以能成為衆多河流彙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于處于下遊,是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做人也是要謙足于下。是以聖人想要上司群眾,就必須用言辭對群眾表示謙下。想要上司群眾,就必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最後面。這樣聖人處在上司的位置而不加重群眾的負擔,上司群眾而不損害群眾的利益。是以天下人願意推崇他而且不感到厭惡。因為他不和群眾争任何利益,是以天下沒有人敢與他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能夠持續保持江山的需要在治理上深入人心。如果群眾長時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下一個打江山的人就會站出來了。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下救之,以慈衛之。

天下人都說道很大,大到什麼東西都不像。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大了,是以和其他事物不相像。如果道像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就和其他事物一樣微不足道了。我有三個法寶并且始終堅持,一是慈悲,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先為自己謀利益。由于慈悲是以勇敢,由于節儉是以寬裕,由于不為自己利益是以能成為天下的上司。如果現在舍棄慈悲隻有勇敢,舍棄節儉而寬裕,舍棄謙讓而上司大家,那麼就會走向滅亡的。用慈愛的心面對戰争就能夠獲勝,防守就能穩固。上天要救助一個人,就會讓他有一顆慈悲的心。其實這個是告誡大家在生活中,包容他人,不要過分的貪于物質東西以及過多的追求金錢,造成我們迷失的不是事物而是自己。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如果你覺得你對别人善是對别人的,其實當你給出這個善的時候不是給對方的,而是給自己的。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人與事情其實是自己的一個鏡子,表達給别人的其實就是給自己的。

道德經讀後感(10)-人生三寶,持之方永恒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戰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于統帥的人是不推崇武力的,善于作戰的人是不易被激怒的,善于克敵制勝的人是不與敵人正面交鋒的,善于用人的人是為人謙虛的。這就是不争鬥的品德,這是善于運用别人的能力,這個是符合天道的,這個是古代人待人處事的最高境界。這其實就是做将帥的人,不要逞強,不要易怒,不要硬拼,善用借力。作為三軍統帥切忌匹夫之勇,意氣用事。戰争是國力的較量但同時也是智慧的較量。那同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管理也是如此。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作戰的原則是:我不敢主動進攻,而采取防守,不敢貿然前進一寸,而甯可後退一尺。做到所謂有陣勢但是看起來沒有;奮臂殺敵但是又不覺得有膀臂;大敵目前但是好像沒有看到敵人;手裡握着兵器但是好像沒有拿着兵器一樣。最大的禍患就是輕敵,輕敵就是喪失了我的法寶(這其實跟上面所說的三寶的本質是一樣的,隻是在不同的領域中不同的名稱)。是以兩軍交戰的時候一定是懷有慈悲之心的一方獲勝。這個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戰術,當敵軍來的時候,不與其正面交鋒,後退并将物質帶走,那麼這樣敵軍的補給就會出現問題,随着時間的延長,敵軍的士氣不斷消弱了,這樣就不戰而勝了。這其實也是以退為進。

道德經讀後感(10)-人生三寶,持之方永恒

本人分享是客觀的看法,也許不同人有不同觀點,也許随着時間的更疊,我又有新的觀點,歡迎大家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