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巍談中國考古百年:我們已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輪廓勾勒出來 | 讀+

作者:長江日報
王巍談中國考古百年:我們已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輪廓勾勒出來 | 讀+

采訪

10月17日,仰光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中國考古學家在這一百年裡做了什麼,下一步又會做什麼?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中國考古學會會長王偉接受了《長江日報》《閱讀加》的采訪。

王巍談中國考古百年:我們已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輪廓勾勒出來 | 讀+

王偉(右)接受《長江日報》采訪。韓志斌

基于中國材料,我們提出了中國的"文明标準"

如何了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風格"的考古學?

王偉:坦白說,這是一個"大話題",很難,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标準和觀點;

我認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式考古學的建設是有把握的,那就是建設我們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例如,如何布置一門學科。今年考古學會的亮點之一是成立了23個考古專業委員會,包括動物考古學、植物考古學、人骨考古學、絲綢之路考古學、環境考古學、古代城市考古學、宗教考古學、前沿考古學、年代考古學、新興技術考古學、水下考古學、數字考古學等,進而彙集所有領域最高水準的專業性。 該國的相關領域。

另一個例子是話語系統。過去,國際"文明标準"是文字,冶金和城市三要素都有人才叫文明。然而,我們發現瑪雅文明沒有冶金,也被公認為文明,這表明"三要素"并不是在所有四海都落實到位的,而是從埃及文明和兩江流域文明的總結而來的,是以我們根據中國的材料提出了中國的"文明标準"。包括:生産力發展、手工藝專業化、有社會分工、有嚴重的階級分工、"王者"的出現,有大型考古遺址的出現,有首都,有宮殿等高檔建築,有大型墓葬,墓葬有等級認同的禮儀器具,戰争和暴力成為普遍現象, 等等。有了這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進入文明。我們的一套标準,不僅适用于中國的良嶼、陶廟、石基遺址,也适用于世界各國。

2005年以來,我國考古機構陸續走出去,特别是"一帶一路"之後,我國考古國際化程序取得長足進步。從2016年到2019年,我們有32支考古隊到20多個國家進行考古發掘,項目達到36個,呈現井噴式增長,中國考古不再"隻知彼,不知别",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明顯增強,聲音大大增強。現在如埃及文明、瑪雅文明、肯亞早期人類等世界考古問題,正在湧現中國考古隊的身影,中國考古學家的代言人。

研究中國曆史是中國考古學的最大特點之一。

閱讀:一百年來,中國考古學有哪些成功經驗?

王偉: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就是大學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中華文明史、中華民族史和中華民族史是中國考古學的最大特點之一。發現和建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根本任務,感受、解釋和宣傳燦爛的中華文明不僅是中國考古學家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幸。

我個人認為,中國考古學在過去100年裡走過的路,可以概括為八個基本經驗。

1.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從事科學研究的法寶,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來指導中國考古學的研究;

2.中國的曆史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考古學必須堅持中國的實際情況,遵循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能照搬國外經驗的模式;

3.野外考古是擷取第一手資料的關鍵環節,必須立足于紮實的野外考古調查和發掘,最大限度地擷取遺骸中所含的資訊;

4.我國豐富的曆史文獻是寶貴的資源,必須堅持以考古資料為基礎,結合曆史文獻進行研究;

考古學也不例外于任何學科的限制。要堅持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的融合,共同開展考古資料的研究和解讀;

6.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考古觀念,将考古研究與文化遺産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結合起來,緻力于考古資料的活化,充分發揮考古學在增強文化自信心、實作民族偉大複興中的獨特作用;

7、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外文化交流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互相學習。必須具有國際視野,把古代中國置于世界大尺度的思維中;

8.要繼續與國際學術界開展密切交流與合作,積極吸收和借鑒國際考古界的新成果,互相借鑒長短,共同推動世界考古學的發展。

在我看來,這8篇文章也是建構中國特色考古學的基本思想。

閱讀:中國考古學家在未來一百年的中國考古學中最需要什麼?

王偉:中國考古學的頭一百年,特别是通過"中華文明探索工程",我們已經勾勒出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輪廓,但這與"較長的描述"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明程序,但為什麼有些地區在衰落,而中原地區卻在不斷崛起呢?此外,各地區融入中原格局的具體場景、流程和具體原因有哪些?比如,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中,小麥、黃牛、羊、青銅冶金東邊,我們的小米和氡氣向西,具體是什麼方式,什麼路線,什麼時代?還需要填充這些特定内容。

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關鍵支柱是技術進步。例如,如果我們研究人類遷徙,DNA技術可以定下基調。另一方面要進行多學科融合,考古界要與經濟、法學、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科技、醫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一道,做好出土文物的研究和解讀工作。

此外,要加強國際交流,增強影響力,讓人民群衆以更新鮮、更吸引人的方式了解考古學。這是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

從工作部署的角度看,要做好一些重要遺址的挖掘工作,深入揭示其内涵,研究其在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顯示了中國祖先的發明和創造,以及它與其他地區的交流,隻要我們在各遺址的研究工作中做好紮實的工作, 我們可以取得成果。此外,還需要組織實施一些重要議題,包括"考古中國"和"中華文明探索工程"五期。

"如果不是夏朝,那是什麼?"

閱讀:考古界在"夏朝"問題上有共識嗎?

王偉:夏朝是否存在,我們先從文獻來看。在司馬史中,關于夏朝的夏本吉比之前的"五皇"要詳細得多,與後來的"陰本濟"相似;是以,我們認為,在五皇時期,司馬擁有的材料确實非常有限,是以非常簡短,而且由于《夏本吉》寫得很詳細,内容就不會空洞。

從考古發現。我們先後發現了陰集、鄭州商城遺址、兩裡樓遺址,三者可謂是千古之最。鄭州商城早于陰市場,屬于商代初期,但晚于兩裡,當二裡衰落時,鄭州商城興起。當時,二裡頭文化的許多發明和創造,包括青銅器和玉器儀式,都繼承了早期的商代,二裡頭的分布區域,主要在山區西南部和河南,周圍有很強的文化輻射,如牙齒咚咚作響,甚至到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

如此強大的影響力,時代是商朝之前,很多因素都是商朝王朝繼承下來的,而當時該地區沒有多少大的政治力量,那不是"夏天"是什麼呢?

可以說,它的地域分布、它的年齡、文化政治影響,已經形成了指向夏朝的"證據鍊",但一直沒有發現任何文字。文本材料是不可能找到的,而考古學,往往沒有文字,研究它的年齡,性質和社會條件。是以,我們還是要靠考古資料來說話。應該說,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普遍認為,第二裡圖的遺址是夏朝晚期的首都,而第二裡圖文化是晚夏文化。

王巍談中國考古百年:我們已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輪廓勾勒出來 | 讀+

人們參觀寺廟底部戰壕博物館,該博物館展示了仰光的文化。杜伊桑

中國幾個世紀以來的考古成就

經過幾代考古學家的不斷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延伸了曆史軸心,增強了曆史可信度,豐富了曆史内涵,激活了曆史景象。綜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考古發現顯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背景。我國考古發現的偉大成就,實證地從我國人類曆史一百萬年、文化史一萬年、文明史五千多年經驗上看。最新的考古結果顯示,中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與非洲一起,最早的人類起源地,北京猿人發明的人工火在50萬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個,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種植了小米、水稻,農業起源與西亞和北非并列第一, 我國發明的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學等方面的發現也是世界上最早或最早的發現之一。考古成果也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家庭的形成和發展,揭示了中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而不自覺。

第二,考古發現顯示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我國文明古今發展成就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時代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們的祖先在栽培莊稼、馴化野生動物、求醫、天文地理觀測、制造工具、文字創造、科技發現發明、村莊建設、 城市的建設、國家的建設和治理、文化藝術的創造和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第三,考古發現表明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自古以來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為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性創造,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程序。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煉鋼技術、縣制、科技體系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

走過"百年考古過程雕塑牆"

2021年10月17日下午,王偉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雁池縣仰光村的人群中,觀看"百年考古過程雕塑牆"。

雕塑牆的第一組人物屬于"草創造者",其中最突出的是安特森。這位瑞典地質學家曾任中國政府顧問,農業商務部地質調查研究所研究員。1921年10月,經中國政府許可,安特森将人們帶到仰光村進行為期36天的官方考古發掘,挖掘了17個發掘地點,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以及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安特森意識到這是一種新型的史前文化,并按照國際學術慣例将其命名為"仰光文化"。"仰光文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通過考古發現得到認可的史前文化,而且填補了當時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認知空白,現代中國考古學誕生了。

"過去,中國沒有考古學,隻有金石,安特森帶來了一套野外工作方法,通過地質學,制圖,挖掘和整理報告來研究土壤的形成和年齡,"王告訴長江日報。"

安特森從正确的材料中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即仰光文化可能不是起源于國内,而是從中亞引入的。

"中國文化西域"刺痛了當時許多中國學者,也激發了他們通過考古資料重建古代曆史的熱情。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李璨、董祖斌、梁思勇等到多地方,"在貧寒藍秋黃泉上,動手腳找東西"。

1926年,李濟主持了山西省西陰村遺址的發掘工作,這是中國第一個獨立的考古發掘。

1927年,北京周口店遺址被挖掘出來,直立人化石被發掘出來,這是中國第一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1928年,梁世勇主持了安陽陰市場的挖掘工作。

1936年,石偉多發掘了浙江省梁軒古城,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市遺址,素有"中國第一城"之稱,出土了精美的玉石等玉器,早于安陽遺址近千年。

......這些紮實的作品被刻在"百年考古雕塑牆"上;

第二組人物,是中國考古界開啟一代建立的宗派,他們繼承了前者,付火,開始用中國的話語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建立中國考古學體系,每個名字都閃耀着:夏偉、蘇秉軒、安志敏、宿務白......

他們的成就也刻在牆上

1954年西安半坡遺址;

1956年 鄭州商城舊址;

1959年,河南省第二座立頭遺址,這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城遺迹;

1977年,仰光文化之源河南省新鄭黎崗遺址,使中國的農業文明進步了1000多年。

1978年,山西省道廟遺址,那裡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觀景台和中國最古老的樂器......

第三組人物,沒有名字,有着更年輕、更鮮豔的面孔,是中國考古學的生命力,他們的成就正在改寫中華文明史。

1990年,浙江蕭山跨湖大橋遺址,比河木渡遺址早1000年,被發現有"中國第一船"獨木舟;

2007年,"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整艘上岸。它是迄今為止在海上沉船中發現的最古老,最大,最完整的遠洋商船。

這面"100年考古過程雕塑牆"記錄了70個對中國100年曆史考古學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中國考古學會在中國注冊參加了160多個遺址的評選。

雕塑牆的盡頭是王偉的後記:"中國考古學始于1921年仰光村的發掘,......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研究中國古代史、經驗性地振奮中華文明5000多年、展示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揭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增強了民族文化的信心......"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穿過"100年考古過程雕塑牆",在仰光的田野裡,仰光村遺址的第四次發掘正在進行中。

100年過去了,中國考古學家仍在上上下下地探索,勇往直前。

(長江日報記者 李偉)

曆史可信度

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遵循人類科學的研究方法。

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金石,即以古青銅石刻字為主要研究對象,側重于書寫材料的寫作和檢驗。戈德斯通的研究方法複雜,但其功能隻是證明聖經的曆史,在學術附庸的地位上,研究的範圍比較狹窄。

1921年,仰光村遺址的發掘拉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帷幕。在過去的100年裡,中國考古界進行了許多實地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大量的文化遺址。

考古學要綜合運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學科手段,實證證明文明史。随着可用于考古學的技術越來越發達,曆史的面貌将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随着科學的發展,現代考古學得到了遺傳學、測年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援,更多神秘的文明被掀起。

考古學,一分錢的證據說一分錢。通過近百年來,中國考古學用紮實的考古資料揭示了五千年文明曆史的延續,延伸了曆史軸心,提升了曆史可信度,使中華文明以科學面貌融入人類文明譜系。(肖暢)

編輯:賀方程

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請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在各大應用市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