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國去年汽車出口實作翻倍達201.5萬輛,出口業務進入新階段

導讀:近年來,随着汽車行業的颠覆性變革,車企在未來技術路線以及産品戰略的制定上衆說紛纭,但對于身處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車企而言,除了對于“新四化”時代的追逐之外,“走出去”逐漸成為了衆多中國汽車品牌在保量時代下的一緻性課題。

(文/張家棟 編輯/婁兵)伴随着2018年下半年以來國内車市的急劇收縮。中國汽車市場正式轉入存量競争的新常态化階段。在國内市場空間愈發局促的狀态下,出口市場俨然成為中國整車企業增量的重要管道。

2021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201.5萬輛,同比增長1倍以上,這一數字不僅創下了中國汽車出口紀錄的新高,也打破了中國汽車出口長期在百萬輛徘徊的瓶頸期。

我國去年汽車出口實作翻倍達201.5萬輛,出口業務進入新階段

在出口的中國車企中,上汽去年全年出口29萬輛,同比增長68%。奇瑞出口總量達到21.3萬輛,同比增長145.7%;吉利汽車累計出口9.8萬輛,同比增長約61%;長安汽車累計出口10.9萬輛,同比增長120%;在華獨資車企特斯拉共出口16萬輛。此外,2021年,中國對外出口車型中,新能源汽車共計31萬輛,占據出口總量的15%,同比增長3倍,超過了曆史累計出口總和。

出口地方面,2018年前,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國家多集中在中亞、南美、南非等開發中國家以及新興市場。2019年開始,沙特、澳洲等高購買力國家開始逐漸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新生力量。而在2021年,出口主要增量來自比利時、英國、德國等相對發達的國家。

2021年的出口銷量暴增、新能源占比提升以及出口地的日趨成熟,展示出中國車企在市場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市場的變化,展現了中國車企的海外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在中國汽車産品日益精進的步調下,2021年的整車出口數量猛增,也将成為未來出口市場的全新基調。

步履蹒跚

當然,中國汽車出口的前行步伐并非一帆風順。正如前文所述,出口量在百萬級别已經徘徊多年,而且甚至一度出現過下跌。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高峰時,出口量突破100萬輛,為此,中汽協還在北京舉辦了慶祝活動。而從那個高點之後,出口量不斷下滑,到2015年降到73萬輛。

盡管這其中的資料下滑,有着部分自主品牌在海外建廠進行的屬地化生産,導緻整車出口變為零部件出口,影響到最終資料展現。但在相當一部分時間中的出口資料低迷,實則與自主品牌所處的市場化環境以及自身發展政策有着重要關系。

自2009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起,中國車市進入黃金發展十年,而剛剛開始有一定對外輸出意願的自主車企,也紛紛将目光面向了處于快速增長階段且賺錢較容易的國内市場。

我國去年汽車出口實作翻倍達201.5萬輛,出口業務進入新階段

但在中國市場爆發期間,自主車企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技術等方面均落後于世界先進水準。占主導地位的國有汽車企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而民營汽車企業則面臨自主創新研發資金不足等情況。此外,産學研合力不足,也讓學術科研領域的新成果轉化成為利潤周期過長。

也正是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出口的自主品牌汽車産品普遍存在“三低”缺陷,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在與傳統汽車強國的競争中受到很大局限。

同時,由于缺乏比對的頂層設計,緻使了中國汽車産業在發展戰略上長期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的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标體系。彼時的出口資料,往往被企業看做是錦上添花的附屬品。

自主覺醒

不過,伴随着2018年後國内市場的下滑,中國汽車整車出口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2019年,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提出“長城汽車選擇就是死在國外,也要去挑戰。”同年,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也提出了“繼續堅持開放創新,打造自主國際名牌”的主題戰略。自主品牌的戰略态度轉變,促使了中國汽車出口開始步入穩定的快速增長周期。

近年間自主品牌技術與品質的快速崛起,成為了中國汽車出口的最強背書。2019年開始,自主品牌在産品端迅速向合資産品靠攏,通過戰略調整與技術應用,長城、吉利、長安等品牌紛紛跨過年銷百萬輛的門檻;上汽乘用車、奇瑞等自主品牌發展同樣迅猛。

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大幅增加,全年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4%。

關鍵零件、整車品質的上升,令海外市場對中國汽車産品和品牌的認可度也迅速發生着轉變。

根據2021年歐盟汽車安全評估組織的報告稱,上汽MG的性能、品質評分等資料,均已達到奧迪、寶馬等品牌同等檔次。而紅旗H9則被中東購買力最強的沙特評選為最受歡迎的安全車輛之一。大衆汽車CEO赫伯特·迪斯也曾在公會内部演講中對中國品牌汽車表示了高度贊賞。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自主品牌“走出去”的意願與信心。目前,一汽、東風、上汽、北汽、廣汽、長安、吉利、奇瑞、長城、江淮、比亞迪等主流自主品牌,均有着明确的海外市場布局規劃。

我國去年汽車出口實作翻倍達201.5萬輛,出口業務進入新階段

以2021年出口量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為例,從2011年正式籌建海外經營項目開始,上汽經曆過諸多失敗。時任上汽乘用車副總經理的俞經民指出:“自主品牌必須要清楚認識到,要赢得海外市場,就不能單單是出口,一定要建設成熟完善的體系,雖然一開始很難,但卻是必走之路。”

經過8年時間的努力和沉澱,上汽集團逐漸勾勒出集銷售、研發、生産、服務等于一體的海外經營體系布局圖。目前,上汽集團已在美國矽谷、英國倫敦、特拉維夫建立起3大創新研發中心,在泰國、印尼、印度建立了3座海外整車制造基地,建成95個海外零部件基地,以及包括歐洲、南美、中東、北非、澳新和東盟等在内的12個區域營銷服務中心,在全球設立500 多個海外營銷服務網點,打造了4家海外物流分公司和3條遠洋航線,在印尼成立多元金融公司。

在經營戰略上,上汽集團在采取差異化産品進軍的同時,還将國内高效的體系搬到了國際市場。諸如在泰國市場将“智能互聯”作為突破口吸引消費者關注;将歐洲當地車輛通常兩個月的傳遞期,提前到兩周甚至更快。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上汽集團甚至會選擇在中東市場等當地進行崗位調整,聘用長期從事國際經營的海外職業經理人,進而更加貼合地方風俗地進行業務進展。

而類似的經營政策,在自主品牌的海外營銷戰略上已經形成類似的集體效應。相較10年前國内制造運輸至海外銷售的模式,如今各大集團已經在海外主銷市場相繼建構了研發中心、整車制造基地、服務營銷網絡等全套産業鍊布局。更加充沛的技術、資金和市場支援,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銷量的持續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行業“先行者”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迅速成長以及國家層面的政策開放,賦予了中國車企在時代風向上的領先。面向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中國從2015年開始便加強了新能源補貼等全面的政策推動。盡管在市場開拓初期一度陷入歧途,但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化領域,依舊成功化作了全球市場的風向标。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其中,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247.6萬輛,占新能源乘用車總量的74.3%。随着大陸新能源産業的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出口業務同樣開始爆發。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2021年11月,大陸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貢獻比為32.9%,即每出口10輛汽車有3.3輛為新能源汽車。

我國去年汽車出口實作翻倍達201.5萬輛,出口業務進入新階段

即便面對合資車企在2021年開啟的全面轉向,不過自主品牌已經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領域做足了全球同步甚至是先發優勢。諸如甯德時代、蜂巢能源、百度、華為等中國供應商企業,從電池、電控技術到車機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整車核心賣點轉換的轉化上,中國企業已經切實打造了相對成熟的産業供應鍊優勢。

在2021年疫情與缺芯影響的加劇下,這一優勢已經被展現得淋漓盡緻,新能源汽車出口地中,英國、挪威、德國、法國等歐洲市場成為主要增量市場。付炳鋒表示,“中國汽車産業供應鍊相對完備,可為海外消費者及時提供有競争力的産品,并為出口創造持續快速的增長。”

在企業層面,對于海外市場的擴張亦不止于傳統車企,主打高端市場的新造車們,對海外市場的進發則顯得更加簡單粗暴。從品牌建立便面向成熟市場的新造車品牌,在布局之初即有着海外研發與分銷的構想,諸如極氪、蔚來、小鵬、愛馳在歐洲各大城市營銷網絡的建設,甚至更早于其首款産品誕生。一如特斯拉對全球市場的颠覆,新造車在海外市場的紮根,也打造出了各自獨特的名片與标簽,并為中國汽車品牌的出口提供者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反向輸出

同時,從上世紀90年代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到如今紮根中國将“本土化”提升至戰略水準,“立足中國,放眼全球”正成為全球車企的重要選擇。在中國整車研發制造能力的顯著提升下,合資品牌的在華産品品質同樣得到了質的飛躍。

我國去年汽車出口實作翻倍達201.5萬輛,出口業務進入新階段

2021年,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出口數量達到16萬輛,占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7.9%。業内人士認為,歐洲市場素以要求嚴苛而著稱,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産品出口至歐洲,代表着中國汽車制造的水準、産業鍊和綜合制造水準,已經具備超強的國際競争力。特斯拉方面也表示,上海超級工廠在未來将會承擔更多産品的原創性設計與研發工作。

除特斯拉外,寶馬、林肯等豪華品牌也在去年表示希望坐實中國“本土化”,并以中國為創新基地,為全球市場呈現出不同的産品的願景。去年,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稱:“在‘中國動向引領世界方向’之際,‘安家’中國,有益于寶馬集團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轉化為有競争力的産品,并在全球範圍的戰略轉型中充分發揮來自中國的創造力。”

如今,在福特Mustang Mach-E上,比亞迪NCM811電池已經實作實裝;在廣汽三菱阿圖柯中,廣汽埃安則扮演了三電系統的核心技術補充。從“拿來主義”到“反向輸出”,中國汽車市場實作了在技術端的全面蛻變。在這種背景下,在華生産的合資汽車産品返銷合資方本土市場,注定也将成為出口業務中極具潛力的增長點。

觀察一下:

在過去30多年,中國的汽車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車難求到出行必備,中國汽車品牌在市場中經曆了無數的技術積累、産品打磨與品牌建設。多年對于海外市場的深耕,為車企拓展了整體的銷售規模和品牌的影響力,也為中國汽車全面敲開海外市場的大門奠定了堅實的背書。

2021年出口數字的暴增,是對于中國汽車行業整體變革的最真實回饋與寫照。随着全球業務布局的不斷深入,中國汽車品牌也将持續快速地轉變在海外市場的形象。

而在各個車企海外戰略的全面賦能下,中國汽車出口業務注定将進入長期持續性的增長期,同時,在全球新能源市場快速上升的推動作用下,占據先機的中國品牌,也有望實作階段性的跨越式增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