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父母會告訴孩子,隻要有不懂個地方和覺得不對的地方,就應該指出來,向老師請教,或是自己想辦法找出答案,這樣才能進步得更快。
很多人把成功想的很複雜,為了讓孩子具備成功的素質,可謂挖空心思,其實,成功并不需要太費周折,更加用不着費勁力氣的去求經拜佛,成功很簡單,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就是:我沒有什麼特别的才能 ,不過是喜歡刨根問底的探求問題罷了。是以,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問題簍子”吧,這可是愛因斯坦的心經!
孩子的大腦就像一條暢快的小溪,溪水歡快的流淌。奔跑的越遠,孩子懂得的也就越多。可是,在溪水奔跑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就像水中忽然橫着一段枯木,隔斷了水流,減緩了流速,孩子的思維受到了阻礙,這時家長就必須給予孩子疏導。孩子的提問為自己繼續認識世界提供了可能,可是很多家長卻不能幫助孩子,他們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非但不能幫助孩子疏導,甚至成了孩子思維的阻礙。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孩子提問時自己的态度。
大家都知道,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好奇,自然就愛提問,很多家長也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孩子總是喜歡纏着自己叽叽喳喳的問個不停。很多家長起初還能耐心回答,可漸漸地,就變得不耐煩起來,總是敷衍了事,回答也是模棱兩可,最後甚至不理不睬,或者粗暴的制止……
家長不曾想到,這樣的态度對孩子将産生怎樣的影響。
孩子正在認識世界,他渴望了解世界,而父母的态度無疑是對孩子積極性的打擊,久而久之,提問總是得不到解決,他就會慢慢喪失提問的欲望,因而喪失了一個成長的最好時機。
猶太父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不但鼓勵孩子提問,甚至規定孩子每天必須問多少個問題,通過這樣做,讓孩子在提問和解答中激發思維能力,學習更多的知識。
猶太父母會告訴孩子,隻要有不懂的地方和覺得不對的地方,就應該指出來,向老師請教,或是自己想辦法找出答案,這樣才能進步得更快。
很多有猶太父母還喜歡用比賽的形式激發孩子的提問能力。
有一個叫拉摩西的猶太人,他告訴孩子,每天上學都必須向老師提問,而且還要在課堂上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用筆把這些問題記下來,一周進行一次比賽,誰提出問題和回答的問題最多,誰就受到獎勵。
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更加愛提問了。漸漸地,拉摩西的孩子們的成績也優于同齡孩子,尤其是一些科技類、自然知識比同齡孩子豐富很多。
在平常的生活中,拉摩西也非常樂于回答孩子們的提問,雖然有5個孩子的輪番攻擊,拉摩西和妻子也從來不覺得煩。如果孩子們的問題他們也解答不出來時,他們就鼓勵孩子去問老師。
可想而知,孩子們不斷增長了見識,還練習了思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猶太人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正是在這樣一個不斷提問、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地讓孩子們充滿智慧,與創新結緣,一個具備了創新這一成功素質的人,自然更可能成功!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布朗是一個美籍猶太人,他曾經說過:“我的祖父經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總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後讓我自己知道為什麼。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一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知于理。可能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勝一籌的地方吧。”
成功往往就隐藏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隻要你留意,你的小舉動就能帶來孩子的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