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也沒想到被一支“打拐”宣傳片吓住了。
據說一個拐騙團夥在縣城作案,不少家庭受害,至今找不到小孩的下落。
聽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别。
可“嫌疑人”畫像公布的時候,你可能就沒法淡定了
沒有一個會動的鏡頭,也沒有國産恐怖片裡用爛了的尖叫和jump scare,隻用了文字、旁白和圖檔,就營造出瘆人的氛圍。
怎麼做到的?
除了越聽越不對勁的bgm,幾張詭異的老照片。
最絕的是,這支視訊用虛拟的手法,呈現出了一種——真實。
恐怖片中有一種類型,“僞紀錄片”。
國外例子不少,國内最有代表性的是《中邪》。
攝制條件很原始。
環境很接地氣:紅燈籠,鐵栅欄,民間作法儀式……
真實本身并不恐怖。
恐怖的是你在真實的指引下,一步步接近這恐怖元素,不由地開始相信它就存在于你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說《中邪》一類的電影是“僞紀錄片”,通過模仿紀錄片來觸達真實。
那麼《歸來》就可以形容為是——“僞專題片”。
幾個要素一上來,你就感覺有内味了。
一開場,是廣播腔很濃的旁白。
字型,有點年紀了。
畫面和聲音,都有着滋滋的噪點。
讓人一下子陷入一種回憶的旋渦,八九十年代撲面而來。
再配以一些畫面,這些恐怖的故事,好像真的是從一本遺失的家庭相冊裡走來的:
上個世紀的家具裝修,筒子樓的過道……
而恐怖又不止來自于要素還原。
一則明明是虛構的短片,你為什麼會願意相信它說的内容呢?
因為哪怕虛構,它也符合邏輯。
先看所謂的“拐騙團夥”。
他們的目标有:
1、家中兒童經常獨處,缺乏溝通。
2、家庭中有老人于不久前離世。
3、住宅中擺放老人照片、肖像,并可以讓兒童接觸到。
4、住宅地處偏僻,人口密度少,環境複雜。
再結合片名《歸來》,指的是誰,不言而喻。
雖然全片并未指明,一到快要揭曉的時候,畫面立刻模糊、跳轉。
國産恐怖最大的劣勢,是“不可說”。
但有時候,這種劣勢可以巧妙地成為特色。
比如《歸來》總在欲言又止,你卻覺得越來越恐怖。
為什麼?
看看片裡這句話
“不可說”才是有真實感。
因為宣傳口吻,當然不可能承認怪力亂神。
而這又加重了事情的壓迫感。
明明不願意承認怪力亂神,還要制作宣傳片公開播放,那隻能說明——事态嚴重到不得不說了啊。
你能想象出當時縣城裡的氛圍:
一家家的孩子接連失蹤,沒有任何線索,一時間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這個時候,必須要出面安撫人心,穩定社會情緒了。
專題片。
一個今天的觀衆已經有點陌生的名字。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常出現于電視中,或者由學校、機關組織觀看,用于官方的輿論引導工作。
一般是在重大輿情事件後,犯罪、安全防範、毒品、“精神污染”。
△ 賈樟柯電影《任逍遙》
于是一部借專題片的殼講出的恐怖故事。
成了。
而且它不光是吓人這麼簡單。
如麥浚龍的《僵屍》,是面對離開的親人,我們無法放手怎麼辦
恐怖,不僅是一瞬之間心跳的加速。
也是久違地,觸及到我們内心不敢通路的地方。
最後的結果不一定要是驚吓。
可以說我們無法道出迷惑不解。
可以是童年某一天的私密記憶。
也可以說溫暖和思念。
不可知的東西真的存在嗎?
至少,你發現了自己某一部分的情感,常常無法洞明,但它确實一直存在。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莉拉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