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為“弘道”周遊列國,其過程就是堅持信念的過程

根據史料記載,孔子一生出遊多次,人們說他“周遊列國”是指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到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這十四年間的漂泊。這一段時間是孔子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期。

關于這段周遊,孔子的内心也是十分沖突的,他一方面既舍不得“父母之邦”的魯國,但為了實作“道”,為了“學而時習之”,他隻能選擇去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尋找一個能實作王道的國度。

在這十四年間,孔子在徒弟的陪伴下,孔子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各國之間,颠沛流離,飽嘗艱辛。

人能弘道:孔子周遊的目的

孔子的周遊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政治流亡”,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就是為了自己心目中所追求的“道”而流亡,換句話說就是“追求和探索其政治理想。”

孔子為“弘道”周遊列國,其過程就是堅持信念的過程

孔丘

那麼,有人會問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麼?那就是——恢複西周禮樂文明。然而他當時所生活的環境已經是“王綱解紐,天子衰微,諸侯争霸,禮壞樂崩”的春秋末期。出于救世的情懷,孔子開始為了實作和實踐自己的道而努力,而周遊列國就是其努力的集中展現。

關于此次周遊列國,其實是十分不順利的過程,可謂說是“四處碰壁”。孔子内心感到十分痛心,但是他卻不願意放棄。作為一位心懷天下的思想家,孔子沒有放棄入世的情懷,他不想退居山林,與林鳥為伴,盡管那樣會減少煩惱。但這個社會怎麼辦?國家怎麼辦?作為社會的一員,作為人類的一份子,孔子認為人人都有責任為整個社會的安定,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孔子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的境界和覺悟,實在讓我們為之深感欽佩。

窮達以時:孔子周遊的境界

根據《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是一位城門小吏對孔子的評價,簡單來說就是,明知道這件事做不到還執意去做,這說出來了當時人們對孔子的普遍看法。但孔子不為所動,始終堅持着自己的初心。

孔子“周遊”的過程,就是他對自己堅持的信念的踐行的過程,就是他弘道的過程。孔子的生命境界在周遊過程中得到了提升,這十四年的颠沛流離生活,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升華,進入了“窮達以時”的豁達境界。

孔子周遊列國的事迹, 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孔子:他從來都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親力親為、踐行大道。其中所蘊含的精神足以流傳千秋萬世,為後人所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