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子为“弘道”周游列国,其过程就是坚持信念的过程

根据史料记载,孔子一生出游多次,人们说他“周游列国”是指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到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这十四年间的漂泊。这一段时间是孔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

关于这段周游,孔子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他一方面既舍不得“父母之邦”的鲁国,但为了实现“道”,为了“学而时习之”,他只能选择去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寻找一个能实现王道的国度。

在这十四年间,孔子在徒弟的陪伴下,孔子于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各国之间,颠沛流离,饱尝艰辛。

人能弘道:孔子周游的目的

孔子的周游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政治流亡”,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为了自己心目中所追求的“道”而流亡,换句话说就是“追求和探索其政治理想。”

孔子为“弘道”周游列国,其过程就是坚持信念的过程

孔丘

那么,有人会问了,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那就是——恢复西周礼乐文明。然而他当时所生活的环境已经是“王纲解纽,天子衰微,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出于救世的情怀,孔子开始为了实现和实践自己的道而努力,而周游列国就是其努力的集中体现。

关于此次周游列国,其实是十分不顺利的过程,可谓说是“四处碰壁”。孔子内心感到十分痛心,但是他却不愿意放弃。作为一位心怀天下的思想家,孔子没有放弃入世的情怀,他不想退居山林,与林鸟为伴,尽管那样会减少烦恼。但这个社会怎么办?国家怎么办?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人类的一份子,孔子认为人人都有责任为整个社会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孔子在几千年前便有如此的境界和觉悟,实在让我们为之深感钦佩。

穷达以时:孔子周游的境界

根据《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是一位城门小吏对孔子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明知道这件事做不到还执意去做,这说出来了当时人们对孔子的普遍看法。但孔子不为所动,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

孔子“周游”的过程,就是他对自己坚持的信念的践行的过程,就是他弘道的过程。孔子的生命境界在周游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进入了“穷达以时”的豁达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亲力亲为、践行大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足以流传千秋万世,为后人所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