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琛,1904年出生,廣東汕頭市郊達濠鎮人。他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刻苦學習,頗具文才。1924年,國共合作和廣東工農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鼓舞時任汕頭市立第二國小教師的徐琛走上了革命道路。作為汕頭市°教師聯合會的骨幹分子,他經常在公開場合發表進步言論。

徐琛
餘哲貞,1907年生于廣東澄海縣永平村一個手工業家庭。自幼活潑好動,性格倔強的她,喜歡跟男孩子一起玩打仗遊戲,愛聽“梁紅玉”“楊門女将”等曆史故事,崇拜花木蘭、穆桂英°等女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如多學針線活”的那個年代,九歲的餘哲貞問父親:“為什麼弟弟上學而我不能上學?我也要去上學!”在父親決定送她去念書之後,對餘哲貞疼愛有加的叔父餘昌純給予了熱心資助,希望她将來能學成立于女才之林。
餘哲貞
1923年秋,成績優秀的餘哲貞考入當時的進步學校——汕頭女子師範學校°。在那裡,她聆聽了“關于女子教育和婦女解放”的思想,接觸到了許多進步青年,萌生了探求真理的強烈願望。她一邊學習,一邊積極參加出牆報、上街宣傳,張貼革命智語,擁護國共合作°,還組織同學們一起學習進步書刊。每逢假日回到家鄉,她就向家鄉姐妹宣傳“國家興亡,女子有責”的道理,動員大家沖破家庭束縛争取讀書和獨立自主的機會,還帶頭剪辮子、穿裙子,誓同舊思想決裂。
一次偶然的機會,餘哲貞在參加革命活動時結識了徐琛。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不久便建立了戀愛關系。然而這場戀愛卻使餘哲貞受到了非議,有人說她臉皮厚、不知羞,自己找丈夫。面對非議,餘哲貞毫不介意:“我自己的婚姻當然要自己做主,決不要什麼父母之命,更不要媒妁之言。”她決心打破幾千年陳舊思想和封建禮教的禁锢,并從自己做起。1925年6月,餘哲貞師範學校畢業後,便與徐琛正式結婚。這對革命伴侶,婚後依然天天早出晚歸,忙于革命事業,一直沒有時間舉行婚禮。
“我們的革命是正義的,我們終将取得最後的勝利”
1925年9月,徐琛任社會主義青年團汕頭團地委委員,餘哲貞任團地委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成為汕頭地區婦女解放運動最早的上司人之一。1925年12月,徐琛、餘哲貞夫婦一同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6年12月初,夫婦二人随北伐軍東路軍抵達福州。徐琛以東路軍政治部黨務科長身份,擔任福建省群眾運動委員會主席,直接參加中共福州地委的工作。餘哲貞則以随軍記者的公開身份為掩護,承擔福州地委的部分工作。他們租住在福州城安民巷裡的一處民房,那裡也成為了中共福州地委的秘密聯絡點。
1927年初,中共福州地委改組後,徐琛被任命為福州地委書記,餘哲貞任婦女部部長。其間,徐琛工作繁忙,餘哲貞除了承擔徐琛的部分文書工作,還經常深入工廠、學校,向女工、女學生、女教師宣傳廣東婦女運動8的成果,提高她們的思想覺悟,幫助她們組織婦女解放協會,深得福州婦女界的擁護和愛戴。
福州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恐慌,徐琛在群衆中的威望也使右派分子既恨又怕。于是,他們不斷鎮壓群衆運動,蓄意制造事端。1927年3月8日,以林壽昌°為首的右派分子更是公開把矛頭對準共産黨,通過收買、唆使大批流氓與暴徒公然毆打共産黨員和左派人士,污蔑徐琛、餘哲貞等人為“四害”,并要将其驅逐出福建。
面對國民黨右派勢力的公開挑釁,徐琛配合中共中央特派員王荷波°同志,以福建省黨部籌備處和福建省群眾運動委員會的名義,發動了一場有四十餘個團體、三萬餘人參加的群衆集會°。會上,徐琛拍案而起,毫不畏懼地發表演講,痛斥國民黨的卑劣行徑:“你們的反動統治不得人心,我們的革命是正義的,我們終将取得最後的勝利。”會後,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右派勢力的嚣張氣焰。
“就讓國民黨的槍聲作為我們結婚的禮炮吧"
1927年3月底,南昌、九江、安慶、杭州等地相繼發生了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的反革命事件,國共關系面臨破裂。福州的反革命分子也蠢蠢欲動,企圖伺機發動政變,福州地區左右派的鬥争達到了白熱化。
4月3日,國民黨右派在福州發動了震驚全國的“四·三”反革命政變,大肆搜捕共産黨人、工會工作者和進步人士,白色恐怖籠罩着整個福州城。為了儲存黨的骨幹力量,及時應付突發事件,福州地委決定留下陳應中、方爾灏開展地下工作,其他同志撤離福州。在地下黨人的護送下,徐琛、餘哲貞用化名乘坐輪船由馬尾前往廈門,準備找同鄉、廈門市委組織部長羅揚才°商議好黨組織工作安排後再傳回汕頭,但他們剛剛上岸,就被特務認出,随即被捕。在獄中,徐琛夫婦受盡酷刑,但堅貞不屈。5月24日,敵人将夫婦二人押解往福州。
6月2日,徐琛、餘哲貞、羅揚才等人被押往福州西洪路雞角弄刑場。當劊子手們想先行槍殺徐琛時,餘哲貞怒喝:“慢!我同徐琛一同入黨,一起革命。就是死,也要死在一起!”說罷,抱緊徐琛,凜然正色道:“我和徐琛雖然結婚但未舉行過婚禮。開槍吧!今天就讓國民黨的槍聲作為我們結婚的禮炮吧!”
槍聲響起,子彈穿透了這對革命伴侶的胸膛.....徐琛犧牲時23歲,餘哲貞年僅20歲。
遠在汕頭老家的徐琛母親得知兒子被捕的消息後,連忙變賣家中值錢物件籌集盤纏,靠着一雙小腳,跋山涉水趕到福州,用盡各種辦法營救未果,甚至想見兒子最後一面也未能如願。得知徐琛夫婦犧牲後,心懷喪子之痛的老人聲淚俱下地控訴國民黨反動派:“徐琛活着的時候你們不讓我見,現在他死了總該還給我了吧!”可是,當徐琛的老母親輾轉找到徐琛夫婦就義處時,遺體早已被國民黨反動派轉移藏匿,不見蹤影。如今,在徐琛夫婦的殉難地,隻剩下一棵當年的老荔枝樹生生不息,仿佛是默默守護着烈士的忠魂。
多年後,徐家的後人委托一位老先生為徐琛題寫祭文。當老先生得知這對革命伉俪和徐母尋子的故事後,一邊拭淚記載一邊扼腕歎息:刑場上的婚禮,何其悲壯!白發人送黑發人,何其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