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億舵手”邬傳雁罕見動作:建倉“網際網路大廠”!預判新一輪成長股機會

知名基金經理邬傳雁最新持倉曝光!

身居中國首家個人系公募泓德基金,邬傳雁此前有近五年的績優業績,成為這家公募機構發展曲線的“代表”。

2021年,邬傳雁的投資經受了極大考驗與波折。截至去年末,他管理的資産規模達299億元。

最大的看點是,邬傳雁開始加倉“大廠”股票!

邬傳雁最新指出,一個由經濟轉型主導投資價值創造的資本市場當中,對于未來市場和個股表現做短期判斷的難度在加大。投資人需要更多元度地去思考企業與所處生态環境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00億基金“買手”

截至去年末,邬傳雁總計管理6隻公募産品,其中5隻是單獨管理,另有一隻泓德卓遠屬于共管産品。

6隻産品中,泓德豐潤三年封閉基金的規模最大,超過100億元。規模居次的是泓德卓遠,達到52億元,這隻基金在去年三季末增加了一位新基金經理——于浩成。

過去一年,邬傳雁重點持有相對成熟的白馬股,且換手率較低,旗下産品經受了顯著淨值壓力,泓德豐潤與泓德卓遠年度跌幅均超10%。

2021年,市場多位百億基金經理均經曆了類似的考驗與壓力。

邬傳雁總結道:“對未來一個季度的市場做出相對樂觀的預期,覺得低谷正在或已經過去。2021年情況确實持續超出預期。”

他進一步指出,在一個和我們既有的投資風格持續第四個季度不太比對的市場當中,基金投資面臨着一些特殊而意義非凡的考驗。正常情況下,市場所呈現的比較劇烈的風格轉換一般會持續一到兩個季度。雖然在某些時刻出現特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對于未來1-2個季度的市場表現,依然難以做出令人滿意的預測。

加倉“網際網路大廠”

邬傳雁的投資特點是:長期持有、換手較低、不參與短期博弈。

是以,每個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票的新面孔并不多。

資事堂發現,邬傳雁與于浩成共管的産品中,出現一個明顯的買入動作。

“300億舵手”邬傳雁罕見動作:建倉“網際網路大廠”!預判新一輪成長股機會

截至去年四季度末,騰訊控股位列泓德卓遠第九大重倉,這家“網際網路大廠”首次出現在邬傳雁産品的重倉股中。

另據泓德卓遠2021年中報,全部股票持倉中也未買入騰訊控股。

“300億舵手”邬傳雁罕見動作:建倉“網際網路大廠”!預判新一輪成長股機會

騰訊控股過去一年股價“腰斬”。這意味着,兩位基金經理共同認為“買點”已經出現。

相比邬傳雁的五隻單獨管理産品,并未出現騰訊控股的身影。

可以看出,邬傳雁與于浩成磨合了一個季度後,共管産品的“效果”開始出現。

“300億舵手”邬傳雁罕見動作:建倉“網際網路大廠”!預判新一輪成長股機會

對比泓德豐潤與泓德卓遠,後者配置港股的比例明顯“高出一截”。

邬傳雁長期持有的港股重倉股包括消費股(海底撈、頤海國際)、科技股(舜宇光學)。

資事堂還發現,港股友邦保險最新進入他名下泓德豐澤的十大重倉股。

“成熟型”企業是主角

盤點發現,商業模式成熟的白馬股占據了前十大重倉股。

“300億舵手”邬傳雁罕見動作:建倉“網際網路大廠”!預判新一輪成長股機會

以泓德豐潤為例,由于這隻基金有三年封閉期,更能觀察邬傳雁的中長線布局思路。

如上圖:恒瑞醫藥、隆基股份、舜宇光學、海天味業、立訊精密等千億市值公司占據半壁江山,且長期位列十大重倉股。

邬傳雁最新指出:在一個由經濟轉型主導投資價值創造的資本市場當中,對于未來市場和個股表現做短期判斷的難度在加大,而這樣的時刻,恰恰是需要我們站在長期角度檢視我們的投資邏輯的時候,檢視我們的個股、風格、投資政策能否經得住不同次元、角度的驗證。

對于長線持股,他認為,論現在賺多少錢,能夠産生長期的現金流才是最重要的,背後是企業和它的管理者終生學習和進化的能力,好的企業和管理者在不斷地學習,學習長線思維等。

“我們會對我們的長期邏輯反影印證,倘若我們能夠預期其沒有重大瑕疵,在其股價表現低于預期的時候,反而需要非常堅決地堅定信心。”

重新诠釋“成長機會”

邬傳雁指出,行業和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可能成為某些企業短期經營狀況或盈利狀況出現較大拐點的誘因,這些外部推動因素也是比較容易被大多數投資者觀察和發現的。當上市公司的經營結果或者我們的投資結果與我們對外部環境的判斷(特别是中短期判斷)相關性較大的時候,其蘊含的判斷風險也是比較大的。

他進一步推演了“成長機會”的邏輯:

如果一個企業不論外部環境、行業趨勢如何變化,都能夠專注地打造适應于行業長期發展趨勢的内在能力,在決策失誤的時候及時糾正、對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保持警覺和自我反思,那麼這種能力的累積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它們的表現就會脫離整個宏觀經濟和行業冷暖的外部預期和界限,這樣的公司,就具備了長期增長的韌性。

他在季報中最後寫道:在一個經濟轉型的環境中,投資工作所需要的專業性将不僅局限于金融知識、宏觀經濟、公司治理,還需要更多元度地去思考企業與所處生态環境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