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殡儀館打來的電話,這是一個“魔鬼與天才”的故事

從殡儀館打來的電話,這是一個“魔鬼與天才”的故事

金曉宇和父親金性勇

近日,《杭州日報》“傾聽·人生”欄目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父親,他說,“你們能不能寫我兒子的故事?我兒子是天才,他現在精神病院裡,他媽媽今天剛走了。”

沒有人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父親,卻道出了一個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故事中滿滿都是無法被摧毀的父愛,讓人唏噓,甚至有人感歎上帝的不公。

01

命途多舛,但從未放棄

“六歲那年,小宇和鄰居孩子一起玩,沒想到那天鄰居孩子在玩具槍中放了一根針,一槍打到小宇眼睛裡,左眼晶體碎了。小宇的一隻眼睛從此瞎了,隻能斜眼看東西。”

“高中時他突然厭學,情緒大變,家裡的電器被他砸了個遍。”

“他媽發現他是吃了安眠藥自殺,趕緊和鄰居送到醫院洗胃。幸虧藥量不足,孩子救了回來。”

“去幾家醫院看了,都診斷是躁狂抑郁症,也叫雙相情感障礙。”

“不讀書不上大學不工作不成家,我們都能接受——隻要他活着。”

“小宇他看完了圖書館裡所有的外語小說。2010年,小宇接受了出版社的任務十年裡,小宇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

從殡儀館打來的電話,這是一個“魔鬼與天才”的故事

“孩子一生沒有朋友。我作為父親,最有幸的是在這十年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助手。”

“媽媽癡呆了,小宇非常難過,他說我能翻譯書是媽媽的功勞。每次出版社寄樣書給小宇,他都第一時間沖到床邊送到媽媽手裡,講給媽媽聽。”

“每天小宇抱着媽媽喊“老媽啊,老媽啊”。”

“有一天小宇過馬路,迎面一個快遞員,他一拳打掉了人家的門牙……不久,七院來人,将小宇帶走。兒子呼天喊地:爸爸救救我,我不去醫院啊,不要去啊。”

“我老伴去世了,但我沒有告訴他們,讓孩子們以為媽媽還活着吧。”

“上周我去醫院看過小宇,給他送點吃的。每次去那裡看他,每次都聽他哭叫,“求求你帶我回家,爸爸我們回家吧……””

在這位父親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來自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也看到了躁郁症患者的另一面。大概很多人對躁郁症患者的認知都是,情緒陰晴不定、暴力傾向、抑郁成疾。

然而事實上,很多躁郁症患者也被認為是天才。

02

躁郁之心成就天才之路

《躁狂抑郁多才俊》裡面列舉了25位曆史名人:貝多芬、梵高、牛頓、海明威……他們終其一生都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表現,承受了超出常人的痛苦。又都是具有偉大想象力的天才藝術家。

而這位父親口中的兒子金曉宇在翻譯上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賦,十年間,小宇接受了出版社的任務,開始他的翻譯人生。小宇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

躁郁症,即躁狂抑郁症,又叫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小宇不上學,情緒低落,晚上不睡覺,甚至自殺,這些都是在抑郁期;無端猜疑指責别人,狂躁不安,有破壞行為,是轉入了躁狂期。

《躁郁之心》的作者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曾于躁郁症共處30年,她在書中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構成的。我們都隻能在自身性格的局限中遊走、生活,實作其可能性的一小部分。與躁郁症共處30年的經曆,讓我不斷意識到它所帶來的限制和可能性。

推薦閱讀

從殡儀館打來的電話,這是一個“魔鬼與天才”的故事

孩童時期,傑米森眺望高遠、明淨的天空,看到其上充滿濃煙和火焰,便感受到一種不祥、幽暗和死亡的特質,它至今仍然存在于她的心間,并以某種方式與生命的美麗與活力互相交融。

那種存在構成了她生命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她不需費力便可回想起那段歲月中無窮無盡的黑暗、精疲力竭,以及教學、閱讀、寫作、接待病人和維持人際關系所耗費的巨大精力。

而在内心的更深處,則布滿了躁郁症剛剛降臨時伴随而來的各種難忘影像:暴力、徹底的瘋狂、令人羞愧的行為,以及她體驗到的野蠻情緒,而它們對别人的影響更是殘酷得令人不安。

然而,無論這些情緒和記憶是多麼真實、深刻的恐懼,它們總會因為其他情緒和生命力帶來的歡欣與生機而得到補償和抵消。

每當她體驗到一股燦爛充沛的躁狂熱情緩緩降臨時,都會被它的盎然生機帶回到早年充滿熱烈激情的歲月中,就好像一個人會因為某種濃烈的氣味而深陷于回憶的世界。

躁狂為一個人的生命體驗注入了生動的色彩,創造了熱烈的心境,就像戰争的陰霾、愛情和早年回憶所帶來的感動一樣。

正因為如此,她用躁動不安但具有熱烈激情的過去,換取舒适安逸的現在,整個交換過程可謂苦樂參半。

從殡儀館打來的電話,這是一個“魔鬼與天才”的故事

03

善待自己,永不放棄

生命實在是太過複雜,太過變化無常,以至于我們隻能順其本來面目生活。傑米森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精力、思想和情緒的起伏,但現在的她已經可以在這種如潮汐般的波動中遊刃有餘。

從15歲躁郁症初次來襲,到如今的世界級權威地位,傑米森用自己的努力,為更多躁郁症甚至精神疾病患者赢得了關注和了解,将"瘋子"的銘牌從精神疾病的大理石牆面上敲鑿下來。

“無論結果如何,大聲疾呼都比繼續保持沉默更好!”因為傑米森的勇氣與堅持,不僅可以幫助病患正确看待自己,還極大地改變了整個社會對心理病患持有的偏見,掀起了一次超越偏見、接納心理病患的浪潮。

自此,《躁郁之心》的作者凱·雷德菲爾德·傑米森成為躁郁症正名的醫界英雄。

上帝為我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

生活讓這個金曉宇承受了非同常人的痛苦,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棄努力。生活很苦,但有了親情的陪伴,生活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

無論現在的我們正在經曆什麼,都請心懷希望、好好努力,相信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相信愛你的人會日複一日的更加愛你。

躁郁之心:我與躁郁症共處的30年(下) ¥42.3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