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觀察」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作者:黃日涵副教授

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張磊

校對:劉越

來源:新京報;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2022年初,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突然爆發嚴重沖突,昭示着一個充滿着不确定性的新年的開始。

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領域存在哪些顯著變化?2022年存在哪些地緣政治風險?今年有哪些焦點選舉需要關注?新京報記者就此專訪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

吳心伯指出,進入2022年,過去一年存在的一些地緣政治風險仍在延續,中美戰略博弈、俄羅斯北約地緣沖突、北韓半島局勢、中東地區争端都需要密切關注。與此同時,新冠疫情的長期化可能導緻一些國家内部沖突激化,部分地區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情緒上升,阻礙全球化的發展。

「全球觀察」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

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變化

新京報:2021年,在新冠疫情危機持續的背景下,全球範圍内各種沖突、博弈仍在加劇。你認為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中最值得關注的變化是什麼?

吳心伯:從地緣政治風險的角度來看,2021年幾個比較大的風險點基本上都和美國有關。

首先,中美戰略博弈處于高位運作中。拜登上台之後,美國新政府基本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戰略,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争對手。主要展現在,美國在印太地區加大了對中國外交和軍事上的遏制和施壓,由此導緻中美關系緊張化,并在南海、台海、東海地區産生激烈的地緣政治角逐。

其次,美俄沖突态勢加劇。美國和俄羅斯去年雖然實作了拜登上台以來的首次線下元首會晤,但雙方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俄之間的焦點在烏克蘭。從去年年底開始,美俄圍繞烏克蘭的較量變得更加尖銳,沖突的态勢更加明顯,而這一點勢必會延續到2022年。

第三,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給中亞、南亞、西亞地緣政治格局産生重要影響。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撤軍阿富汗是2021年最具标志性的一個地緣政治事件。美國從阿富汗災難性的撤離象征着,美國在冷戰後對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軍事幹預最終以失敗告終。

具體而言,從阿富汗本身來說,塔利班重新執政導緻阿富汗這個所謂“帝國墳場”國家的未來具有兩面性,不确定性增強。另一方面,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急劇下降,或者說美國過去20年在這一地區并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果,由此導緻阿富汗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調整成為全球焦點。

2022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

新京報:進入2022年,你認為全球地緣政治領域存在哪些風險?有哪些焦點地區值得關注?

吳心伯:目前來看,2021年的幾個主要風險點在2022年将繼續存在。

在中美戰略博弈方面,盡管2021年底中美關系出現了某種緩和的迹象,但拜登政府的對華基本思維和政策沒有實質性的調整,他們還是将中國作為最主要的戰略競争對手來對待,是以會加強對中國的戰略遏制。具體展現可能在于,美國會加強在南海特别是台海地區對中國的軍事威懾。這是一個主要的風險點。

從歐亞大陸地區來看,幾個方向都值得關注。首先,西邊烏克蘭局勢面臨很大的不确定性。雖然美國、俄羅斯、北約近段時間進行了對話和談判,但并未取得實質進展,是以不排除接下來美國、北約和俄羅斯圍繞烏克蘭的沖突更新的可能。目前來看,美國、北約不會輕易放棄烏克蘭,想要把烏克蘭納入北約的架構,但俄羅斯堅決不接受這一點,并直接将進攻性武器部署在俄烏邊境。如果雙方無法就這個底線問題作出妥協,那麼沖突可能無法避免。

中心地區哈薩克斯坦則剛發生嚴重内亂,引發全球關注。哈薩克斯坦此次突然爆發沖突,背後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國内政治經濟社會沖突激化,導緻大規模抗議并演化為嚴重沖突;二是因外部力量介入内部沖突,導緻沖突擴大化。若是哈薩克斯坦此次沖突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會産生一定的外溢效應,導緻地區沖突加劇。但目前來看,哈薩克斯坦局勢在集安組織的幹預下得到緩和。而集安組織的快速反應,也有可能産生一定的震懾作用,打消一些想挑戰現狀的勢力的想法。

南部地區阿富汗塔利班能否穩定阿富汗的局勢,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是否會産生嚴重摩擦,也是比較值得關注的風險點。

此外,一些熱點地區需要長期關注。一是北韓半島。南韓今年将舉行大選,若是最終保守派上台,那麼南北關系可能會緊張更新,甚至爆發沖突。二是中東地區。中東地區一直是地緣沖突焦點地區,其中伊核問題需要重點關注,因為若是各方談判破裂,不排除美國、以色列和伊朗之間沖突更新的可能性;其次土耳其的地區“野心”越來越大,未來會做出哪些行動擴大其影響力,值得關注。

新冠大流行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新京報:2022年是新冠大流行第三年。持續的疫情對地緣格局、國際秩序産生了哪些影響?

吳心伯:新冠疫情大流行進入第三年,它給全球帶來了很多變化。

首先,新冠疫情的暴發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中美緊張關系,而中美兩個大國的緊張關系勢必影響全球局勢。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後,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因為抗疫不力導緻選情下降,最後将責任歸咎于中國,并為了提振選情對華采取粗暴的報複性政策,由此導緻中美關系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即使是拜登上台也未能改變這一情況。

其次,新冠疫情的出現暴露了不同國家在治理能力上的差異。例如美國作為醫療條件、經濟發展水準世界領先的國家,在疫情控制方面卻一塌糊塗。

疫情對美國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我們過去說,21世紀以來兩場戰争、一場危機(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和2008年金融危機)對美國産生了重大影響,目前還得加上一場危機——新冠危機,它給美國帶來的人員損失是超出預料的,目前看來正向着100萬發展。

在經濟技術發展水準領先的歐洲,情況也是如此,目前疫情仍然非常嚴峻。而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整體疫情防控是比較好的。

此外,持續的疫情可能會導緻一些國家内部沖突激化,甚至演變為嚴重沖突。新冠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持續發酵,再加上疫情本身對公衆産生比較大的心理壓力,由此對國家内部沖突起到了放大效應,最終導緻一些國家内部沖突頻發。

在全球政治層面,疫情長期化還可能導緻一些國家内部的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情緒上升,阻礙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從全球治理層面來看,新冠大流行原本應該會推動全球在醫學等領域的合作,但從疫情暴發初期開始,美國就将疫情打造為和中國博弈的一個抓手,阻礙了全球在疫情上的合作力度,這對于目前的全球治理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2022年的全球焦點選舉

新京報:2021年,我們見證了很多國家的政治更疊,給地區關系、全球治理帶來巨大影響。2022年最值得關注的選舉有哪些?會對地區和國際形勢帶來哪些影響?

吳心伯:各國大選對本國政治外交的影響比較大,大部分國家選舉的全球性影響是有限的。目前來看,幾個大國的選舉可能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

其一是法國總統選舉。法國今年4月将舉行總統換屆選舉,目前左右之争愈發明顯。若是馬克龍落敗、右翼政黨候選人上台,将對歐洲局勢産生比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法國今年将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退出政治舞台之際,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正在上升。

其二是美國中期選舉。美國11月将舉行中期選舉,目前來看民主黨有可能輸掉參衆兩院,引發美國國内政治環境變化和某些政策調整,也可能會對2024年的大選産生某種影響。但因為拜登仍有兩年任期,是以這次中期選舉暫時談不上全球性的影響。

其三是南韓總統選舉。如前所述,南韓無論是保守派還是進步派上台,對半島局勢都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是以比較值得關注。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

「全球觀察」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數字經濟智庫

「全球觀察」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全球觀察」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

「全球觀察」新京報專訪吳心伯:2021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延續至2022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