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瑕疵中的美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有記者問他:“你幸福嗎?”莫言回答說:我不知道。初看報道标題時,我覺得莫言的回答有點假,面對世界巅峰的榮譽,面對媒體無數湧來的聚光燈,面對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臨幸,莫言能不幸福嗎?如果否認,那便是矯揉的。

但随後,看清了報道的内容,才知道他這個回答原來是有他的由衷的。莫言說:“我現在的壓力很大,憂慮重重,能幸福麼?但要說不幸福,那也太裝了吧,剛得了諾貝爾獎能不幸福嗎?”他這番話讓我看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鎮定,是那種不以物喜,寵辱不驚的鎮定,或者可以說淡定,也讓我看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胸懷,思慮更遠,思慮更全。

造物主造天地萬物,從來不會眷顧某一物讓它十全十美,無瑕無疵,大到宇宙衆生,小到為人處世、做人道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擁有是最好的,沒有一個人敢說他的成就是最偉大的,也沒有一個人敢說他是最完美的。同樣對莫言而言,他深知自己也隻是一個人,有血有肉,有優點,更有缺點,在文學上的造詣讓他舉世聞名,但是倘若讓媒體抓住他身上與其聲譽不相稱的東西,大書特書,試問那種落差感不是很巨大麼?感到誠惶誠恐,感到壓力,是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是莫言的聰明之處,由此他甩掉了部分思想包袱,赢得相對寬松而平和的心境,進而回到了他應有的生活軌迹上,更好地創作。榮耀,如過眼雲煙,作家擁有的平靜才是他們的幸福所在,取得再大的成就路始終還很遠,承認瑕疵才能避開諸多不必要的困擾,你能說,這不是睿智嗎?

萬物有瑕疵,萬物均有不足,如果因為瑕疵而否定一個人,那就是以偏概全、形而上學;如果因為瑕疵而厭惡自己,那無疑自尋煩惱、作繭自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古人的至理名言難道不是最好的鐵證嗎?不可否認,每個人身上都有可取之處,都有值得引之為傲為之自信的東西。瑕不掩瑜,很多人所熟悉的翡翠,晶瑩剔透,光澤豔麗,可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它的瑕疵,但難道因為如此它就不被人奉為至上瑰寶了?俗話說,“無绺不做花”,傳統做花件的原料也是因為有雜質才會做成精美的成品。

對待瑕疵,或許應視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不是煞景,而是美的陪襯;或應視之如牛馬之鞭,鞭之前行,追求自我完善;或應視之如雪月風花,自然之景,平常待之,不過分苛求,亦不為其自縛。君不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典故,主人公塞翁由失馬而引起的一系列連環故事,有禍亦有福,生活的瑕疵并不完全是傷害,沒準會是意外的驚喜,相反,很多的事事如意反而隐藏禍機。我還記得《史記》上的一句話,“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賦《離騷》;左丘失明而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很多名人因為苦難,而終發憤有所作為。處境之難亦為瑕疵,由此可見,瑕疵也成就偉人。

很多人熟悉《神雕俠侶》中的楊過,其斷臂為其人生之轉折,練得蓋世武功,還因其頓悟世事,變得滄桑穩重,迷倒影迷萬千。金庸塑造楊過這個形象,可謂筆法精湛,用意巧妙,使其失去平常人身體的完美,用不完美展現一代豪俠的完美,給讀者一種豪壯悲情、綿綿悱恻的凄美感。很多事往往不完美,但瑕疵往往給人一種趨近于完美的感覺。

辯證地說,瑕疵也要掌控一個“度”,泛濫的瑕疵,非但不會有“美”,反而會給人千瘡百孔的“醜”。一塊翡翠,說其有瑕疵,前提是因為它是一塊翡翠,有激發人眼欲的光澤,還有其無可替代的功用,若它沒有其特點,恐怕早已是哪個旮旯裡的垃圾廢物,不會被人記挂。是以一個人要想有資格談“瑕疵美”,他必須在某方面才華顯露,或者在很多方面做得還不錯。像莫言,獲得莫大的榮譽,實力就是他有資格談“誠惶誠恐”的資本。

還是那句話,人食五谷雜糧,既非神非仙又非佛,不足是必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