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郭嘉,龐統,周瑜,誰的死對三國影響最大?

有人說,或許

郭嘉不死,不會有三國,曹魏将一統天下;

周瑜不死,不會有三國,魏與吳二分天下;

龐統不死,三國将長存,魏蜀吳長期對峙。

對于這樣的觀點,不知道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我先來說說我的了解和分析。

俗話說,亂世出豪傑,時勢造英雄。

中國封建曆史上最多英雄豪傑的亂世,除了春秋戰國時期,就屬漢末三國了。

郭嘉、龐統、周瑜,都是三國時代的英傑,人中龍鳳、鳳毛麟角一類的人物,又分屬魏蜀吳三個不同的勢力。

而且,這三個人都是在各方勢力草創期加入的核心骨幹,為曹、劉、孫三家創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又都英年早逝,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也是以,千百年來在民間關于郭嘉、龐統、周瑜的各種假設遐想層出不窮。

如果他們不死,會對三國的時局産生什麼影響呢?

漢末三國有三次裡程碑式的戰役,分别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有夷陵之戰。

這三大戰役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以此入手,來說說郭嘉、龐統、周瑜的貢獻,以及他們的死對三國的影響。

官渡之戰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納了謀士荀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謀,冒險迎回漢獻帝,遷都許昌,從此聲威大震。

但是,當時曹操的實力并沒有迅速壯大,在諸侯之中并不突出,而且強敵環伺。

真正讓曹操一躍成為重量級諸侯的,是官渡之戰。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一舉擊垮了實力強大的袁紹勢力,讓天子和四方諸侯為之側目。

在這次戰役中,郭嘉居功至偉。

曹操麾下人才濟濟,但郭嘉永遠是無可替代的。

很多時候,郭嘉的想法會與荀彧等人“英雄所見略同”。

但在一些關鍵性的戰略布局上,郭嘉總會提出一些“獨論”,在曹操強大的智囊團中大放異彩。

這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是基于郭嘉異于常人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雖然事前很多人不認同郭嘉的想法,但事後證明郭嘉才是對的。

建安二年(197年),雄踞北方的袁紹堪稱天下諸侯之冠,就像一把利刃懸在曹操的頭上。

曹操征讨張繡損兵折将,還搭上了長子曹昂和心腹愛将典韋的命,袁紹又寫信來羞辱。

所有人都知道,袁紹是曹操最為忌憚的人,如果雙方堂堂正正地打一場的話,曹操不是不占優勢,而是處于明顯的劣勢。

是以,曹操麾下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時候不應該觸怒袁紹,曹操還主動以天子的名義封袁紹為大将軍,讓袁紹的官職配得上他的實力。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但是,郭嘉《十勝十敗論》以劉邦、項羽楚漢之争開篇,一針見血指出了袁紹的十個弱點,認為攻打袁紹穩操勝券,而且正當其時: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

郭嘉最初投靠的就是袁紹,但真正接觸袁紹之後郭嘉非常失望,發現這就是個志大才疏的草包,當時又沒有好的去處,于是在袁紹集團躺平,度過了6年的摸魚時光。

郭嘉對于袁紹,就如同楚漢之争時的的韓信對于項羽。

是以,郭嘉對袁紹的剖析非常有說服力,而且與曹操對袁紹的了解十分吻合。

于是,曹操力排衆議,決定與袁紹開戰。

但是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開戰之前還是有很多的顧慮。

比如,曹操一直非常忌憚的劉備在徐州,與袁紹一東一北形成夾攻之勢。

如果先攻打袁紹,必須傾巢而出,就會造成後方空虛,這時候劉備必然會偷襲許昌;

如果先攻打劉備,萬一袁紹伺機而動,兩面作戰的曹操肯定不是對手。

該怎麼抉擇?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曹操再次問計于郭嘉,郭嘉提出的政策是“先滅劉備,再伐袁紹”:

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衆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東征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三國志·魏太祖武帝本紀》

郭嘉指出,袁紹的性格弱點非常明顯,優柔寡斷又多疑。而劉備兵微将寡,而且在徐州還沒有站穩腳跟,人心沒有歸附。

如果這時候迅速出擊,給劉備來個“閃電戰”,他必定頂不住。

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頭,千萬不能猶豫錯失良機。

曹操按照郭嘉的計策,親自率領大軍征劉備,果然在袁紹做出反應之前輕松地滅了劉備。

劉備本人投奔袁紹,兩個老婆成了俘虜,好兄弟關羽也暫時投降了曹操。

解決了劉備之後,又有人提出:

江東之虎的繼承人,小霸王孫策很可能會渡江北上偷襲許昌,不可不防!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對于這種顧慮,郭嘉一句話就解決了:

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沒過多久,派往江東的探子就傳來了孫策遇襲身亡的消息。

按理說,這時候應該對郭嘉和曹操攻打袁紹的計劃深信不疑了。

但是,基于雙方實力對比的懸殊,直到官渡之戰開打之後,曹操麾下還有不少人搖擺不定,私下偷偷與袁紹書信往來。

曹操截獲一大批這種書信之後非常生氣,原本準備大動幹戈來一次“攘外必先安内”。

又是郭嘉獻計,讓曹操當衆一把火燒掉信件,進而穩定了軍心,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内亂。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可見,從戰前謀劃、動員,到戰争準備,再到戰争進行中的穩定軍心,郭嘉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于具體的戰術實施問題,曹操麾下的将領有足夠的經驗和智慧去完成。

最終,在所有人的齊心協力下,曹操陣營終于以少勝多,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大勝。

在軍事戰略層面,郭嘉是當之無愧的鬼才。

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又出現許昌空虛的尴尬局面。

還是郭嘉力排衆議,十分透徹地指出了劉備、劉表之間的沖突,強烈建議曹操出征,使得對劉備奇襲許昌的擔憂,沒有阻礙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

以上是曹操采納郭嘉的建議,取得勝利的成功例子。

下面就來說說曹操沒有采信郭嘉,導緻的一些錯誤決斷。

比如,劉備主動投靠曹操後,有人建議殺掉劉備,有人被劉備仁義感動要放過劉備,曹操猶豫不決。

郭嘉建議不殺也不放,而是把劉備軟禁起來。既不用背上殘害忠良的名聲,又不會放虎歸山留下後患。

可惜,劉備還是以聯絡黃巾軍,征讨袁術的借口脫身,當時郭嘉正好不在曹操身邊。

赤壁之戰

劉備逃脫之後就投靠了劉表,而曹操需要時間和精力消化官渡之戰的戰果,暫時顧不上劉備,這才讓劉備獲得了非常寶貴而且難得的喘息之機。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等到曹操再次南下,準備收拾劉備的時候,已經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

很不幸的是,曹操的軍師祭酒郭嘉已經在一年前病逝。

如果郭嘉還在,或許根本就不會發生赤壁之戰。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郭嘉最擅長的就是精準剖析敵我,正确預判戰争形勢。

郭嘉的缺席,讓周瑜得以大放異彩。

在民間演義小說裡,赤壁之戰中的草船借箭,借東風,把諸葛亮吹上了天。

但實際上,主持赤壁之戰的是周瑜。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曹操在邺城挖了個人工湖,簡單地訓練了一批沒有多少戰鬥力的水師,連南方的氣候特征都沒有了解就迫不及待地揮師南下了。

結果,大戰還沒開啟,曹操的20萬大軍就出現大面積水土不服,又被瘟疫上了一課。

本就士氣不足的曹操,初戰又被周瑜指揮的東吳水師打敗。

這樣,曹操不得不暫時撤退到長江北岸,在烏林一帶繼續操練水師,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在對峙期間,曹操的心态已經出現了變化,失去了往日的鎮靜,中了周瑜黃蓋的苦肉計。

最終,一出火燒赤壁決出了戰争的勝負。

曹操敗北,短時間内沒有能力再大規模南征;

孫劉聯軍獲勝,三分天下的局面初顯端倪。

如果郭嘉不是,必然能夠識破周瑜的苦肉計,甚至可能勸說曹操,推遲南征計劃。

沒有赤壁之戰的失敗,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出現。

夷陵之戰

周瑜在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原本打算一鼓作氣進取西川和曹操兩分天下,如果周瑜的戰略意圖最終實作,自然也就沒有了後來的三國鼎立。

可惜天妒英才,在戰争準備的階段周瑜就暴病身亡,一項偉大的戰略化作空談。

周瑜死後,東吳再也沒有一個和他一樣雄才大略富有進取心的都督。

無論是魯肅,還是呂蒙,或者後來的陸遜,都隻是守成之人。

在諸葛亮的積極推動下,孫權與劉備的聯盟更加穩固。

而劉備勢力成長壯大的過程中,尤其是奪取益州時,“鳳雛”龐統發揮了關鍵作用。

而龐統原本是周瑜軍中的功曹,周瑜死後才主動投靠了劉備。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這時候,生性懦弱的劉璋,守着富饒的益州,手下又有能臣猛将,卻被張松的讒言弄得惶惶不可終日,主動向劉備求援。

劉備正愁沒有一個正當理由踏入西川呢!

這可倒好,瞌睡送枕頭,劉璋的求援成了引狼入室,最後把益州都整沒了。

劉備入蜀的時候,諸葛亮要領着關羽等人留守荊州,跟在劉備身邊的軍師是龐統。

為了謀劃益州,龐統向劉備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劉備選了中計,以回荊州為名舉辦了一場告别酒宴,守關的蜀中名将楊懷和高沛被引誘來參與酒宴。

把毫不知情的楊懷和高沛斬殺後,劉備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

可惜,在攻打雒城的時候,龐統被流矢擊中,不幸身亡。

龐統與後來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正是劉備最缺的人才。

雖然諸葛亮也能勝任,但終究分身乏術。

尤其是龐統、法正先後死去,劉備一面要抵禦曹操,一面又要防備東吳,實在缺人。

最後不得已隻能讓關羽獨當一面,鎮守荊州。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如果龐統不死,一定能勸住關羽,不至于讓他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關羽不死,也不會有後來劉備以為關羽複仇為名的夷陵之戰。

即便劉備還是發動了夷陵之戰,如果龐統不死,以他的能力足以看破陸遜的火燒連營,劉備軍就算戰敗,也不至于慘敗。

正是夷陵之戰,讓蜀漢精銳盡失,大大地傷了元氣,也讓孫權信心大增。

雖然迫于曹操的壓力,孫劉後來又再次結盟,但關羽之死和夷陵之戰已經讓這種聯盟變得不堪一擊。

或許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周瑜不死也不會有三國?那龐統呢

個人看法

郭嘉38歲,周瑜36歲,龐統36歲,他們三人的英年早逝,都是各自所屬的勢力的巨大損失,也對三國局勢産生了重大影響。

但相比之下,個人認為郭嘉的死影響最大。

雖然不如民間傳說的那樣“郭嘉不死,卧龍不出”,但失去了郭嘉之後,曹操在很多關鍵性的戰略決策中出現了誤判,導緻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極大地延緩了統一的步伐。

而這種延緩,又間接導緻了司馬懿的崛起。

正是在三國鼎立的長期拉鋸戰中,讓司馬懿逐漸掌握了曹魏的兵權,進而控制朝政。

與郭嘉相比,周瑜的死影響就沒有那麼大了。

在東吳,周瑜是三朝元老,威望極高,已經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随着周瑜的功勞越來越大,他與孫權的沖突也勢必愈來愈不可調和。

根據後來孫權和東吳的各種内鬥來看,就算周瑜多活幾十年,也未必能有太多的改善,甚至有可能使得孫權與江東世家之間的沖突變得更加尖銳。

畢竟周瑜也是江東世家的一份子,有周瑜在背後支撐,大家更不用給孫權面子。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胡思亂想,各位看官有任何不同意見,都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各抒己見,一起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