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本人在之前的文章裡,賞析了不少名人的詩詞,有細心的朋友發現柳永的詞《鳳栖梧》無論是格式還是韻律上,與《蝶戀花》都極為相似,于是就問,為何同一格式的詞會有不同的詞牌名?

今天,我就《蝶戀花》這個詞牌名來簡單描述一下其演化的過程。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一、《蝶戀花》起源于《鵲踏枝》

相對來說,從古至今以《蝶戀花》為名的傑出詞曲相當多,而且這個詞牌名裡有“蝶”有“花”,蝶又戀着花,給人的畫面感非常豐富,各位詩詞愛好者對它更為熟悉和喜愛。

不過,《蝶戀花》最早的名稱是《鵲踏枝》。《鵲踏枝》原是唐教坊曲之一,也就是唐朝宮廷樂曲,專門供皇家和少數進階官員舉辦宴會時享用的,民間和普通家庭裡不可能聽到這樣的詞曲。

不過,既然是詞曲,就必然會被傳唱,《鵲踏枝》因其曲調頓挫悠揚,曲風凄婉柔美,深受聽衆喜愛。剛開始,它還是在宮廷内部以及士大夫之間傳唱,後來逐漸地傳播到了民間。不僅勾欄瓦肆裡總能聽到這個詞曲的旋律,普通百姓也時常哼唱,文人墨客都紛紛填詞,加入到了推廣《鵲踏枝》的行列裡。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以《鵲踏枝》為名的經典詞曲也是不少,如馮延巳的《鵲踏枝·庭院深深深幾許》就是經典中的經典: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這首詞上阙寫景,下阕述情,通過層層渲染,将一幅閨閣春怨圖描繪得精美動人,詞中幾乎句句都是名句,後世随便引用一句,都充滿了深刻的寓意。

很多人認為這詞是歐陽修所作。其實,這首詞雖然收錄在歐陽修的詞集《近體樂府》裡裡,卻不是不是他的原創。這首詞的原創作者是馮延巳,最早收錄在北宋時期陳世修編纂的《陽春集》裡,且詞牌名就是《鵲踏枝》。

在詩詞方面,歐陽修是馮延巳的死忠粉,他常常先将馮延巳的詞抄錄一遍,然後在其下方仿寫一首自己的詞。後人不知就裡,也沒有考究詩詞的出處,把歐陽修的手稿全部收錄到了《近體樂府》中,并将這首詞按當時流行的稱呼安上了《蝶戀花》的名字。而馮延巳是南唐人,離唐朝更近,他所作的詞用《鵲踏枝》更符合常理。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二、《蝶戀花》源自于哪首詞?

關于《蝶戀花》這個詞牌的出處,古今學着各有觀點。最多人認同的是其出自南朝梁元帝的一首詩:

翻階蛱蝶戀花情,容華飛燕相逢迎。

誰家總角歧路陰,裁紅點翠愁人心。

天窗绮井暧徘徊,珠簾玉箧明鏡台。

可憐年幾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

白日西落楊柳垂,含情弄态兩相知。

但這個說法顯然有些站不住腳,雖然這首詩裡的确出現了“蝶戀花”的字眼,但它首先是一首詩,與詞的格式相去甚遠;其次,這首詩是南朝梁元帝所作,比唐朝《鵲踏枝》出現的時間早了百餘年,唐朝新詞經過演變反而用了舊詩為名,情理上還是有些說不通的。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後來,經過專家詳細論證,認為南唐李後主李煜的這首《遙夜亭臯閑信步》是第一首以《蝶戀花》命名的詞:

遙夜亭臯閑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胧淡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裡低低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這首詞也是一首傷春曲,十分符合李煜被軟禁時期的心理狀态,他心中不僅充滿對故國的思念,又感歎天下之大,卻無自己的容身之處,最悲莫過于此。

這種心情就真的好比“蝶戀花”,一個有情,一個無意,雖然近在咫尺,卻如隔天涯。用這種凄美而又有畫面感的名字作為詞名,的确是李煜的畫風。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三、《蝶戀花》詞牌名随辭而變

從上面的叙述,相信大家都已經明白了,同一格式的詞曲會有多個詞牌名,這是根據作者自己的喜好以及這首詞的内容所決定的,并不是拘泥于必須依照古人的習慣統一用一個名稱。

是以,與《蝶戀花》同格式的詞就有許多名稱,除了《鵲踏枝》,常見的還有《鳳栖梧》、《卷珠簾》、《臨江仙》等等。其中《鳳栖梧》的來曆也很有意思,有人認為《鳳栖梧》的首創者是北宋的賀鑄,但據考證應該是柳永。

柳永少年便有才名,12歲時與父親參加汴京城裡一位名仕的宴會。宴會上,名仕的姬妾表演歌舞助興。這位歌姬不僅美豔動人,還能歌善舞,讓在座的賓客無不陶醉,紛紛作詞曲贊美。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柳永年少,在座的賓客本沒将他當回事,但他也自告奮勇地站起來吟了一首詞:

簾内清歌簾外宴。雖愛新聲,不見如花面。牙闆數敲珠一串,梁塵暗落琉璃盞。

桐樹花深孤鳳怨。漸遏遙天,不放行雲散。坐上少年聽不慣,玉山未倒腸先斷。

這首詞引用了很多諸如“敲珠”、“梁塵落”、“玉山倒”等經典,而且用詞雅緻有格調,讓人回味無窮。

更妙的是,柳永不僅詞寫得好,還精通音律,他的詞與曲的五音六律、輕重清濁都十分貼切吻合。主人家也是詞曲的行家,連忙讓歌姬将柳永的詞伴着樂曲唱了一遍,這真是餘音繞梁,讓人如癡如醉。

賓客們都十分驚詫于柳永的才華,紛紛稱頌,唯有主人家略有沉吟,說:“詞是好詞,就是名字能否改一下?”

原來,主人對這首詞不論是叫“鵲踏枝”還是“蝶戀花”都覺得不滿,因為“鵲踏枝”有點“糟蹋”花木的嫌疑,而“蝶戀花”又有點倒貼的意味兒,主人明顯不想讓人感覺自己是在糟蹋或倒貼給自己的姬妾。

柳永微微一笑,說:“詞曲自古就是名随辭變,我看這首詞就名‘鳳栖梧’吧!”

“鳳栖梧”把姬妾比作鳳凰,把主人家比作魁梧的梧桐樹,鳳凰隻找梧桐樹來栖息,這個名稱十分符合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聽到柳永的這個解釋,主人家滿意地笑了,頻頻稱贊柳永有才華。

“蝶戀花”為何又叫“鵲踏枝”,或是“鳳栖梧”?它們有何來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觀點:

一是,同一格式的詞并不隻有一個詞牌名,可以根據作者自己的喜好和詩詞的内容給詞取名。

二是,《蝶戀花》最早是由唐朝教坊曲《鵲踏枝》演變而來,後來又演化成了《鳳栖梧》、《臨江仙》等詞牌名。

三是,李煜是《蝶戀花》的首創者,柳永是《鳳栖梧》的首創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