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封建社會時期,人們早就對銀有了認識。作為曆史悠久的貴金屬,距今已有4000多年。鑒于“銀”本身優良的特性,慢慢也有了貨币和裝飾的雙重價值,比如銀子和銀戒指。

對于前者的價值,大多數人都毫無概念,甚至還經常犯一些常識性錯誤。在筆者看來,基本上都是受了電視劇影響,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還有些人拿出面值幾百的銀票。

看似再正常不過的影視情節,實則是充滿了“荒謬”。據明史記載,萬曆年間的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你個人買個東西就幾萬兩?真是把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古代最重要的貨币之一,單要轉換價值,筆者認為除了實際購買力價格外,還要加上它本身的文物價值。因為這些貨币能夠完好無損地保留到今天,确實不容易。

同時能夠作為貨币,數量自然也是不計其數。不過時代發展的今天,古代那麼多銀子卻全部沒了蹤迹。這成千上萬的銀子到底去了哪裡?為什麼消失不見了?

觀念錯誤

首先筆者先糾正諸位一個觀念,銀子雖然是貨币,但在古代并沒有很多。銀子一般的價值是比較高的,特别是在宋朝的時候,一千文錢才相當于一兩銀子。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一文錢相當于現在的2元錢,一兩銀子就是2千元。當時的生産力和經濟發展水準如此低下,加上老百姓生活十分貧窮,誰會用銀子當貨币?即便需要用,買什麼需要花這麼多錢?

至于電視劇中所說的吃一頓飯一兩銀子,這豈不是開玩笑?對于大多數窮苦百姓而言,他們用的貨币一般都是銅币。既然用不了這麼多,那就不需要生産這麼多銀子。

其次諸位還需要明白一點,銀子這麼東西并不是誰都願意擁有。在明朝時期,絲綢之路的開啟導緻大量白銀流入大陸。這是官方征稅通用的貨币,隻要擁有就得上繳一部分,即納稅。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地方權勢貴族當然不願意,這樣一來就隻有搜刮民間百姓。窮就那麼一回事了,家裡還藏着如此貴重的銀子,别人能放過你嗎?這種情況下,銀子隻會越來越少。

随主埋葬

封建社會時期,有殉葬和陪葬這個習俗。特别是對于大官貴族者,都會拉上一些無辜的人一同入藏,以此保證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的幸福,當然這也包括錢财、金銀珠寶等等。

在老百姓的觀念中,人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離去,而是前往了另一個世界。當時人的思想不同于現在,他們希望把生前擁有的财富一并帶走,畢竟好不容易得來的東西怎能拱手相讓?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這樣一來,大量的銀子也都被貴族人家陪葬于墓陵中。這裡我們以慈禧太後為例,當時她在離去後,将整個大清國庫中的約7000萬兩銀子全部陪葬,還有許多金銀财寶,包括夜明珠。

除此之外,慈禧太後在離世前還專門囑咐身邊大臣,将許多銀子全部練成了銀器件,以謀求在另一個世界中的冥福。我無法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但曆史就這樣發生了。

如今考古學家們在發掘古墓的時候,除了一些玉器珠寶外,還有大量的銀子,基本上都被收錄于博物館中保護。在假期的時候,會拿出少量展覽,供遊客們參觀。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流失國外

這一點正是造成銀子消失不見的根本原因。随着第一次鴉片戰争的爆發,神州大地先後遭受到無數列強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整個大清徹底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等,割地賠款隻為求和。據有關資料統計,晚清政府在當時賠款白銀數量達到13億兩。

這些列強真的需要這些貨币嗎?它隻能在國内流通。隻要被交到列強手裡,大多數都被煉化成其他銀器件,作為一種“通貨”進行儲存,對神州大地的經濟産生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當時銀元在世界上還是通用貨币,誰曾想後來美方大量購買,隻是為了發行個人貨币。随着白銀數量越來越少,後者也漸漸退出了貿易舞台,但并不能否認它在曆史中做出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一些外國友人曾嘗試向中國捐贈,不過有些銀子已經不可挽回。這些銀子被用于工業煉制,轉化為其他形式存在,為國家工業發展和人們生活做着最後的貢獻。

寫在最後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銀”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它成為了一種“投資品”,受到衆多人的追捧和喜愛。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相信它的價值也會一直上漲,同時也希望諸位可以珍惜。

我是溯古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