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長安到羅馬:東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作者:中國新聞釋出
從長安到羅馬:東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的“絲綢之路”文物展 圖檔來源: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

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曆史,不同文明的交相輝映譜寫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生動圖景。圍繞這一話題,《中國新聞釋出》對話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

中國新聞釋出:您覺得“東西方文明”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何茂春:東方文明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是中亞文明,一個是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亞文明。西方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是地中海文明,一個是歐美文明。雖然東西方文明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它們無疑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文明之一,為推動人類文明程序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長安到羅馬:東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視覺中國 / 供圖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每種文明都有其自身的規則。二者的共性,都是以人為本。二者的差異在于對于“人”的定義不一樣。東方文明中提到“人”,多是指衆人、大衆、人民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即the people、the whole human beings。西方文明中的“人”則強調個人,即individual、personal。

東方文明主要強調衆人和諧與一統的力量,信奉仁義的價值理念。西方文明更加側重個人意志,鼓勵将個人力量發揮到極緻,強調平等、自由、博愛的價值理念。

中國新聞釋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大勢。您認為,當今時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有何新發展、新内涵?

何茂春:“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文明的載體是國家、是民族、是經濟體,不同的文明承擔着不同的使命,互相之間難免有沖突。但這隻是表象,我們要看到文明融合的本質。不同的文明之間必須找到共同點,才能夠實作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簽署的《聯合國憲章》序言這樣寫道:“我聯合國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曆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這是人類對于和平、尊重、平等理念所達成的共識。

東西方文明之是以能夠成為支撐世界文明的兩大體系,就是因為它們在交流和開放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通過學習、借鑒對方的先進理念、先進的規則意識、先進的價值觀,在包容中尋求進步。随着不斷的融合更新,東西方文明都将成為更加豐富、多元的文明。

在全球化、地質災變以及病毒疫情危機等背景下,每個國家都面臨着新的挑戰,東西方文明要立足各自優秀的規則和價值理念,促進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找到和平安全、共同發展的目标,為子孫後代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從長安到羅馬:東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中國新聞釋出:習近平主席在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時,提到“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您如何了解?

何茂春: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衛生健康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生态文明共同體等。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國家的夢想,而是全世界的夢想,要靠全人類的團結,需要國際組織的努力,實作人類的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區域一體化、全球一體化。

在國際組織當中,大國發揮着最大的作用。何謂大國?大國者,實力者也。古往今來,“無力者不足以稱大”“無德者不足以稱大”,大國要講道德,“德不配位,力不從心者不足以稱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國要有包容心,要不斷地包容吸收别的國家先進的文明;“無功者不足以稱大,有功乃大”,大國要有追求、有夢想,要有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為人類建立不朽功勳的夢想。

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國尊重不同國家的發展特色,堅信中國道路的正确性,堅信中國的方案可以造福全人類,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加強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從長安到羅馬:東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何茂春與外國國小生交流。何茂春 / 供圖

中國新聞釋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據說,您已經去過181個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是如何看待本國文明與他國文明的?

何茂春:每種文明能夠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都有其自身最核心的支柱,一是規則,二是智慧,三是價值觀。這三大體系是支撐文明存在的基本要素。無論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有文明本身的自信。

我到伊朗時,曾問過當地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曆史學家,他說未來影響和引領世界的國家中必然有中國。又比如叙利亞,它是一個有着幾千年曆史的西亞文明古國,由于最早的文字文明誕生于地中海東岸,是以當地人認為本國文明比他國文明發源更早。在埃塞俄比亞,我們也做過調查,當我們說中華文明有五千年曆史時,當地人會說他們有七千年曆史,比我們還要多兩千年。

我認為,一種文明之是以能夠立足于當今世界,并形成一種世界公認的文明體系,是因為它們做到了自信、平等地看待其他文明。

從長安到羅馬:東西方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中,意大利選手鄭彥柯榮獲總冠軍。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 攝

中國新聞釋出: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國應該怎樣發揮更大的作用?

何茂春:在古代,西方群眾對東方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的需求,促使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商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進行貿易。絲綢之路交換的不僅僅是絲綢和商品,更重要的是思想藝術、科學技術以及先進制度。中國除了向西方輸出豐富的生活必需品外,還傳播了“四大發明”等科學技術、公平交易規則、思想文化理念等。同時,中國也從絲綢之路上學到了西方的很多先進文化,比如天文、曆法、建築、繪畫藝術等。

作為人類曆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中國人特别是青年要學好漢語,弘揚優秀中華文化;要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擔當,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對人類的貢獻;要有好的修養和文明禮儀,尊重其他國家和文明,展現東方文明的良好形象。如今中國崛起已成不争的事實,有些國家擔心中國崛起會給人類帶來破壞和災難。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們,中國的價值理念是仁義、和諧與大同,與世界共商、共建、共享,讓世界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采訪對象:何茂春(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聲明:本刊出版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刊文字及圖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