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寒,陽居香事

陽居香事

上官真雪 秋風不知春閣 2021-01-04

大寒,陽居香事

焚香有禅意,風雨不驚心,中國香文化極緻浪漫。古人很講究韻味,焚香品茗、鼓樂笙歌都是頗有意趣的雅事。在宋朝時,香文化發展到鼎盛階段,焚香被奉為文人四般閑事之首,黃庭堅、蘇轼等文人也留下了不少關于香的詩篇。

大寒,陽居香事

遺憾的是,随着南宋王朝的覆滅,盛極一時的香文化開始在元、明、清逐漸走向式微。不過即便如此,香在明清小說中也随處可見。

大寒,陽居香事

紅樓夢中就有大量香元素,以甯、榮兩府為例,生活用香以增加格調、輔以内修,祭祀用香以傳達對祖先的緬懷與尊敬之情,去道觀、寺廟以香作為敬奉神靈之供品并借以傳達心中的願望,以求護佑。

大寒,陽居香事

夕陽西下,陽居寺陷入一片甯靜,看看常證法師在燈下做什麼?這好象不是焚香哦,原來是在用沉香做一種早已失傳的配飾,用沉香粉配以檀香、龍涎香和麝香等材料粘制而成。

大寒,陽居香事

這可是古老的秘方哦,我拿着常證法師送我的這一個手串,使勁聞,具體配方我也聞不出來,表面殘留部分朱砂,味道酸酸甜甜,不濃但好聞,據說不但可以當香用,還可以入藥。

大寒,陽居香事

自打看見京城藏家的“清宮沉香镂空十八子”手串,常證法師就執意想研制用沉香粉壓制香珠子,曆近一年,終于摸索出一套滿意的沉香選料、炮制、用純天然物質粘合,再經開模、壓制等方法,用此法制得香珠,串成手串,既能聞香把玩又能長久收藏,堅硬美觀飄香,遇水也無大礙,至此總算圓了一個夢。

大寒,陽居香事

沉香木奇貴,一串沉香木制作的珠子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普通玩家望塵莫及。而用沉香粉和犀牛角粉一起壓成的珠子,香味奇特,可以做薰香,體驗香氣。此類手串養生、雅玩效果極佳,但是不能沾水、沾汗,一旦沾水會影響盤玩的效果,但香珠遇水絕對不會散,水洗也不會散。

大寒,陽居香事

無非就是盤玩的話,想看到包漿的效果,就要從頭再來。自制的沉香粉手串,經過打磨後戴了一周,皮殼越來越好看,香氣始終如一,香味沁人心脾,據說清代晚期後,這種香方失傳。

大寒,陽居香事

常證法師用沉香粉壓制的素牌和珠子。

有人收藏的留傳百年的這種古董手串,仍有香氣,也可佩戴,甯神靜心,提神醒腦,調中理氣,不但具有保健養生之功效,而且其香氣經久不衰,百年不腐。現常證法師讓這種已失傳的工藝古法再現,說不定還可申請文化遺産。

大寒,陽居香事

沉香自古為達官顯貴、富商大賈乃至宮廷禦用之物。關于沉香粉壓制的香珠子手串,是清代在山西造辦處所做的一種比較特殊的配飾,用沉香粉配以檀香、龍涎香和麝香等材料粘制而成。其味如其名,可以甯神,作為清代親貴外出必備的飾物之一,磨碎即可沖服治病。

大寒,陽居香事

那時候的晉商出遠門做生意,短則數月,長則數年,也常常會戴上這樣的藥珠或藥牌,用來防身,萬一有個小病什麼的,這類寶貝是可以磨碎直接吞服,用來醫治的。沒病時戴着聞聞香氣,也能提神健腦的。

大寒,陽居香事

清朝的沉香粉手串,可以存留至今,仍然品相完美,可見前人對沉香粉壓制手串技藝之成熟。老沉香粉手串,還令欽佩的是,對沉香的邊角餘料的保留與延續,正是沉香粉壓制成手串、素牌才使得稀世罕見的沉香的餘料照樣可以珍藏人間上百年,否則早已成為灰燼了。

大寒,陽居香事

手串在清代作為禮佛用具和裝飾品,種類繁多,金玉寶石、竹木犀角不一而足。沉香是名貴的香木,用沉香木造手串,殊不多見。用沉香粉混合名貴的中藥材制成手串,更屬少見。

大寒,陽居香事

有人曾藏清代中期沉香粉團壽蝠紋手串一挂,珠粒即用沉香粉壓成,珠表手工雕刻團壽、蝙蝠花紋,寓意福壽長甯。十八粒珠子配以黃瑪瑙佛頭珠、隔珠;點翠鑲孔雀石背雲;紅瑪瑙墜角,用五色絲線穿綴貫穿,盛放于原配套的雕花錫盒内,防香氣散逸。此手串曆經歲月,仍然散發濃郁的藥香味,嗅之,精神為之一振。

大寒,陽居香事

據《桂海香志》載:“香珠出交趾,以香泥捏成巴豆狀琉璃珠,間以彩絲貫之。作道人數珠。” 十八籽手串,隻是舊時月色中若明若暗的一點光暈,時至今日,隻要留意幾眼,随處可見少男少女那腕上的流麗,這也算是懷古主義的時尚吧。

大寒,陽居香事

入夜,陽居寺素煙蹁跹,随心入境。沉香洗禮的風物,帶領我們走進禅意的學府和哲思。曲終人散,而香氣不絕。這種東方古典的香,點點滴滴,編織着時間之外,精神的衣袂。尋香而來,是回歸一種文明,更是沐浴一種鄉愁。在千年的香爐裡,千年的月光中,皈依本心……

大寒,陽居香事

秋風不知春意暖,歡迎關注秋風不知春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