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居香事
上官真雪 秋风不知春阁 2021-01-04

焚香有禅意,风雨不惊心,中国香文化极致浪漫。古人很讲究韵味,焚香品茗、鼓乐笙歌都是颇有意趣的雅事。在宋朝时,香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焚香被奉为文人四般闲事之首,黄庭坚、苏轼等文人也留下了不少关于香的诗篇。
遗憾的是,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盛极一时的香文化开始在元、明、清逐渐走向式微。不过即便如此,香在明清小说中也随处可见。
红楼梦中就有大量香元素,以宁、荣两府为例,生活用香以增加格调、辅以内修,祭祀用香以传达对祖先的缅怀与尊敬之情,去道观、寺庙以香作为敬奉神灵之供品并借以传达心中的愿望,以求护佑。
夕阳西下,阳居寺陷入一片宁静,看看常证法师在灯下做什么?这好象不是焚香哦,原来是在用沉香做一种早已失传的配饰,用沉香粉配以檀香、龙涎香和麝香等材料粘制而成。
这可是古老的秘方哦,我拿着常证法师送我的这一个手串,使劲闻,具体配方我也闻不出来,表面残留部分朱砂,味道酸酸甜甜,不浓但好闻,据说不但可以当香用,还可以入药。
自打看见京城藏家的“清宫沉香镂空十八子”手串,常证法师就执意想研制用沉香粉压制香珠子,历近一年,终于摸索出一套满意的沉香选料、炮制、用纯天然物质粘合,再经开模、压制等方法,用此法制得香珠,串成手串,既能闻香把玩又能长久收藏,坚硬美观飘香,遇水也无大碍,至此总算圆了一个梦。
沉香木奇贵,一串沉香木制作的珠子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普通玩家望尘莫及。而用沉香粉和犀牛角粉一起压成的珠子,香味奇特,可以做薰香,体验香气。此类手串养生、雅玩效果极佳,但是不能沾水、沾汗,一旦沾水会影响盘玩的效果,但香珠遇水绝对不会散,水洗也不会散。
无非就是盘玩的话,想看到包浆的效果,就要从头再来。自制的沉香粉手串,经过打磨后戴了一周,皮壳越来越好看,香气始终如一,香味沁人心脾,据说清代晚期后,这种香方失传。
常证法师用沉香粉压制的素牌和珠子。
有人收藏的留传百年的这种古董手串,仍有香气,也可佩戴,宁神静心,提神醒脑,调中理气,不但具有保健养生之功效,而且其香气经久不衰,百年不腐。现常证法师让这种已失传的工艺古法再现,说不定还可申请文化遗产。
沉香自古为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乃至宫廷御用之物。关于沉香粉压制的香珠子手串,是清代在山西造办处所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配饰,用沉香粉配以檀香、龙涎香和麝香等材料粘制而成。其味如其名,可以宁神,作为清代亲贵外出必备的饰物之一,磨碎即可冲服治病。
那时候的晋商出远门做生意,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也常常会戴上这样的药珠或药牌,用来防身,万一有个小病什么的,这类宝贝是可以磨碎直接吞服,用来医治的。没病时戴着闻闻香气,也能提神健脑的。
清朝的沉香粉手串,可以存留至今,仍然品相完美,可见前人对沉香粉压制手串技艺之成熟。老沉香粉手串,还令钦佩的是,对沉香的边角余料的保留与延续,正是沉香粉压制成手串、素牌才使得稀世罕见的沉香的余料照样可以珍藏人间上百年,否则早已成为灰烬了。
手串在清代作为礼佛用具和装饰品,种类繁多,金玉宝石、竹木犀角不一而足。沉香是名贵的香木,用沉香木造手串,殊不多见。用沉香粉混合名贵的中药材制成手串,更属少见。
有人曾藏清代中期沉香粉团寿蝠纹手串一挂,珠粒即用沉香粉压成,珠表手工雕刻团寿、蝙蝠花纹,寓意福寿长宁。十八粒珠子配以黄玛瑙佛头珠、隔珠;点翠镶孔雀石背云;红玛瑙坠角,用五色丝线穿缀贯穿,盛放于原配套的雕花锡盒内,防香气散逸。此手串历经岁月,仍然散发浓郁的药香味,嗅之,精神为之一振。
据《桂海香志》载:“香珠出交趾,以香泥捏成巴豆状琉璃珠,间以彩丝贯之。作道人数珠。” 十八籽手串,只是旧时月色中若明若暗的一点光晕,时至今日,只要留意几眼,随处可见少男少女那腕上的流丽,这也算是怀古主义的时尚吧。
入夜,阳居寺素烟蹁跹,随心入境。沉香洗礼的风物,带领我们走进禅意的学府和哲思。曲终人散,而香气不绝。这种东方古典的香,点点滴滴,编织着时间之外,精神的衣袂。寻香而来,是回归一种文明,更是沐浴一种乡愁。在千年的香炉里,千年的月光中,皈依本心……
秋风不知春意暖,欢迎关注秋风不知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