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漢家青史上,詞出是和親。”自從漢高祖劉邦開了公主下嫁蒙古的先河之後,很多皇帝都對少數民族采取這一政策,國力微弱時用以求和,國力強盛時用以懷柔。

這些背負着政治使命的公主,嫁到異邦之後,很難收獲一個好的結局。她們一方面要忍受着思鄉的煎熬,另一方面還要努力适應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然而這并不是最可憐的,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大多下嫁蒙古的公主,都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這對于一個身處異鄉,無依無靠的女子來說,非常的殘忍。這種“奇葩“婚後生活,究竟怎麼回事呢?

和親公主的起源

講到和親公主,不得不提漢高祖劉邦和提出這一想法的劉敬。當年,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他向頓單于的阏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争端是不可取的。這時候劉敬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将皇後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作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将來接替君位,他們征服匈奴就容易的多了。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不過呂後聽到這個提議之後,非常難過,日日夜夜哭泣。因為她知道女兒遠嫁到匈奴之後,日子過得肯定沒有現在順心如意了,她不忍女兒去受苦。

萬般無奈之下,劉邦選擇了一個宗室女為公主嫁到了匈奴,換取和平。

和親公主的地位

或許有不少人會認為,和親公主可能精神上飽受思鄉之苦,但在異邦地位肯定還是相當高的,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在國力微弱的時候出嫁的和親公主,境況自然不理想。因為敵強我弱,公主來和親就是換取和平的,遠方的母國不能給予她們太多的支援,嫁給的首領也不會太看得起她們。

可在國力強盛的時候出嫁的和親公主,地位也不見得有多高。比如康熙帝的敦恪公主在出嫁後不久就憂郁而死,年僅十九歲。

清朝的帝王讓大量公主下嫁草原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想籠絡蒙古貴族,好讓他們早日歸順。

于是在公主與額驸産生沖突的時候,皇帝們往往會偏袒額驸。是以清朝公主們的婚後生活,是活在夫家與娘家的雙重壓迫之下。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不能生育的原因

很多和親公主在嫁到草原之後,既沒有像劉敬預想的那樣備受尊敬,也沒能留下一兒半女,去影響蒙古貴族的血脈。

這一點非常有問題,因為各朝嫁過去的公主雖然有真有假,但大多數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好女孩,不說長相有多麼美麗,但至少身體應該健康,絕不可能出現大多數公主嫁過去都沒有後代的現象。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是以這一點成為了曆史上的謎團,讓許多百姓都非常好奇。但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蒙古貴族們并不想讓她們生。

蒙古人大多數認為,嫁過來的公主,隻是中原政權表示臣服的一種表現,女人隻是戰利品。想要通過女人的後代來掌握政權,那全都是空想。是以,這些人根本就不讓公主懷孕,隻是把她們當成了自己的玩物。

為了不讓和親公主懷孕,蒙古人想了各種各樣的避孕方法,即使公主幸運地懷了孕,他們也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流掉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老話蒙古貴族們心裡估計也是一清二楚的。

古代公主下嫁到蒙古,大多沒能育有一兒半女,隻因夫家有這一惡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