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女方式,終于明白那些風塵女子是怎麼來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三觀不正的父母,就無法教出三觀正确的孩子。

就像要在已經受到污染的水裡養魚,即使魚最終能夠存活下來,也是病入膏肓,生命毫無意義可言,隻剩苟延殘喘。

看到沖突的小說《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養女兒的方式後,我再次感到父母對孩子的終身影響是深遠,且重大的。

小說通過三次人物的言行舉止描寫,将這一對極品父女,盡毀三觀的形象推至讀者眼前。

同時也再次證明了一句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确很有道理。

《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女方式,終于明白那些風塵女子是怎麼來的

來看看小說中對馮家父女言行的三處描寫:

1 .

馮雲卿公債投資失敗,損失慘重。

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際,他在公債投資市場新近認識的“好友”何慎庵,建議馮雲卿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馮眉卿送給公債鑽營大戶趙伯韬做情人,利用美人計,從趙伯韬口裡探聽出公債的投資方向,以圖日後翻本。

面對如此陰損缺德的計策,馮雲卿聽完之後,不但沒有當場翻臉,反而還覺得何慎庵的建議具有可操作性。

足以可見,馮雲卿自己的三觀早已盡毀。他身上不但毫無血性, 更缺乏的是一個正常人該有的品質。

2 .

在送走兩個各自心懷鬼胎,前來出謀劃策的“好友”後,馮雲卿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決定去親自說服女兒,使用美人計靠近趙伯韬,企圖從趙博韬嘴裡探聽出公債投資的風向,好讓自己重新翻本。

不得不說,馮雲卿雖然身為人父,但是心裡絲毫沒有為人父的底線和做人起碼的德行。

他的心裡、眼裡隻有金錢,和私利。

過去在鄉間時,他為了金錢,不惜放高利貸,盤剝農民;後來在上海投資失敗,走投無路之時,又不惜利用女兒的未來和幸福,來為自己鋪路賺錢。

他的貪婪自私,和冷酷無情,讓人不寒而栗。

《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女方式,終于明白那些風塵女子是怎麼來的

3 .

馮雲卿的女兒馮眉卿,在聽了父親厚顔無恥的建議後,不但沒有表現出震驚、憤怒,反而表現出扭捏、嬌羞的模樣。

可見,馮眉卿長期在家裡耳濡目染了父親和姨娘的糜爛作風後,早已混淆了是非曲直,也分不清羞恥和道德的底線是什麼。

雖然年紀隻有十七八歲的馮眉卿,内心早已污濁不堪。看到趙伯韬的出手闊綽,馮眉卿内心其實也早已有了蠢蠢欲動的想法。

但是,因為出于一種懵懂的羞恥心,害怕父親的責罰,顯然她還在伺機行動。

而當馮雲卿對女兒講完一番龌龊之極的話後,馮眉卿也終于放下心裡最後的顧慮了。有了父親的默許,馮眉卿從此就走上一條放蕩荒淫的道路,且越陷越深。

《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女方式,終于明白那些風塵女子是怎麼來的

從小說《子夜》中描述到的以上三部分中,足以可見,馮氏父女所謂的人倫及三觀,早已毀滅殆盡。

看到這裡,我也終于明了,那些自甘堕落,深陷風塵之中的女子都是怎麼來的了。

身為一位父親,馮雲卿對自己的生活絲毫不檢點。他娶了一個和自己女兒年齡相仿的九姨太,兩個人生活放蕩糜爛,整日裡和一幫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在家就是吸鴉片,生活劣迹斑斑。

作為父親,馮雲卿對女兒盡到的最大的職責,就隻是給錢。至于女兒在學校裡都和什麼人交往,平日裡做些什麼,這個做父親的幾乎從不過問。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馮眉卿,心裡自然地認為,親情就等于金錢。

她看到自己的父親荒淫無恥,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九姨娘妖冶放蕩,馮眉卿以為這就是正常的人生。她眼睛裡看到的,耳朵裡聽到的,無不給了她一個糟糕透頂的示範。

《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女方式,終于明白那些風塵女子是怎麼來的

是以,馮眉卿也模仿父親,整體在學校裡花天酒地,結交一些不務正業的狐朋狗友,不是逛街購物,就是舉辦各種類型的聚會,和各色男人鬼混在一起。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馮眉卿,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她隻知道,隻要有錢,她就可以過上恣意妄為的生活。

是以,當父親建議馮眉卿利用美人計,去探聽趙伯韬的投資消息時,馮眉卿不但沒有表現出震驚和意外,反而有了一種瞌睡恰遇枕頭的慶幸————原來父親對于自己的劣迹不但不責罵,反而是支援的。

看到這裡,不得不替馮眉卿感到悲哀,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裡,又遇到了這樣一位毫無羞恥心,自私貪婪的父親,真是大不幸啊!

《子夜》小人物馮雲卿教女方式,終于明白那些風塵女子是怎麼來的

這樣的不幸和悲劇不是偶然。

還有《紅樓夢》裡的賈迎春,其父賈赦為了斂财,不顧兄弟賈政勸說,無視女兒死活,執意将迎春嫁給孫紹祖。

結果,賈迎春後來被孫紹祖虐待,活活打死。

還有白先勇的小說《台北人》之《孤戀花》裡的娟娟,被父親強暴,後又被賣到煙花巷,一生悲苦不堪,猶在煉獄。

這些可憐的女性,她們似乎在出生時就被惡魔詛咒過一般,降臨到如此不堪的家庭。

她們的不幸,主要原因都是家庭造就。

她們遇到的父母,都貪婪自私,壓根兒就不具備成為父母的資格。

這世上,許多人都有機會做父母,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做父母。

做父母需要修行,需要學習,需要不斷提升自己。

所謂育兒先育己。

倘若父母自己本身沒有清晰的做人原則,缺乏正确的三觀,那麼也就無法教出三觀正确的孩子。

也希望天下準備做父母的人,在成為父母之前,先能樹立正确的三觀,做好自己,再做父母。

也希望,人間少一些悲劇,多一些愛和美好。